背景介绍:1977年12月20日,第二批简化字(共853个)公布,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1978年4月,教育部发通知教材停止使用“二简”;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停止使用“二简”。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宣布废止第二批简化字。
第一批简化字不也有顺口溜么:“厂(廠)房全空,开关(開關)无门,亲(親)人不见,爱(愛)不存心”,就是批评某些简化字不合字理。但是广受批评的第一次简化字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很成功,大大减少了文化传播上的阻力,也大大减少了社会劳动——写字所用的时间,以及墨水油墨等,为中国普及基本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60年代曾试行过一段时间的简化英文字,据测算全美推广的话一年省下来的纸张油墨钱就能达到几千万美元,错误拼写率可以大幅度降低。
那第二次简化字呢?一样也遭受了许多批评。然而文革结束,自由化风潮涌起,使得实际上很有前途的第二次简化字半途而废。至今,那深得人心的第二次简化字,仍然大量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笔下。简洁易记,利于快速书写,何乐而不为呢?
既然语言文字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那么既然人民群众认可,那帮所谓的“精英”,为什么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呢?
别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一般阅读繁体中文的书刊并无困难;而港澳台的人,阅读简体中文却有极大的困难。这说明了,简化并不影响阅读古籍。只要不像韩国那样从象形文字变成拼音文字就OK。
那帮精英们,在文革末年为了捞政治资本,迎合“文化科技上山下乡”,体贴人民群众的需要,于是创造了第二次简化字(其实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加以收集整理规范化而已);文革刚结束,一旦自由起来,没有政治的束缚,立马就要做完婊子立牌坊,说什么“尊重传统文化”废止二简。呵,如果真心“尊重传统文化”的话,干脆把简体汉字也废掉得了。
信息化的潮流,带给了简体中文甚至是繁体中文以继续苟延残喘的契机。只要中文词汇不变,那么字的数量就不会减少。无论一个字多么复杂或简单,输入它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这样,复杂的汉字就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而目前汉字的点阵(24x24)也足够显示所有60多万汉字,也就不存在复杂汉字多占储存空间的问题。
但是这样一来,电脑的输入,使大家更不会研究中文字的源头。实际上,比“二简”更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
注重字源语源的,自可去查考简化之前的字形(包括小篆大篆).
绝大多数状况下,我们没必要去理解那么多的字源语源。正如现在大家打仗都用枪炮了,你想练练武艺耍耍长矛大刀没关系,但绝大部分状况下,还是用更实用更好用的枪炮好了,你也别劝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放下枪炮拿起大刀长矛——那结果就是义和团的下场。
绝大多数状况下,我们没必要去理解那么多的字源语源。正如现在大家打仗都用枪炮了,你想练练武艺耍耍长矛大刀没关系,但绝大部分状况下,还是用更实用更好用的枪炮好了,你也别劝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放下枪炮拿起大刀长矛——那结果就是义和团的下场。
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还不可能离开纸笔,还不可能避免大量写汉字。那么,为什么不用最快速最节省的二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