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怀念侯仁之先生

$
0
0
原文地址:怀念侯仁之先生作者:罗文华

怀念侯仁之先生
罗文华

 

    文华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于2013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谨以我发表于2009年的小文悼念之。

 

侯仁之

罗文华

    1983年我刚到北大上学的时候,侯仁之先生才七十出头,他与季羡林先生一样,属于“年轻的老先生”,身板儿硬朗,走路、说话精神头儿十足,喜欢在校园里散步,爱和师生们打招呼……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而今侯先生已是将届百岁的老寿星了,依照自然规律,身体肯定不能与那时相比,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人们还时常看到他坐在轮椅上,被家人推着,在燕南园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
    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历史地理学巨擘”的侯仁之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们刚入学时的北大地理系主任。他是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发起人;上世纪90年代修建北京西客站时,是他大声疾呼,才使对于北京历史地理具有重要价值的莲花池得以完整保留。
    记得是在开学不久,我就听了侯先生的一次讲座,主题是北京历史和燕园历史。侯先生先是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第一次到北平求学,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的华北大平原的景色,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情。我们这些学子刚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本来就想家,听到侯先生的讲述,就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了。侯先生却似乎没有察觉,从容不迫地讲起了北京城的历史,讲起了卢沟桥、紫禁城、什刹海、圆明园等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讲起了元大都城垣与明清北京城垣之间的地理关系。接着,他又讲起了北大校园——燕园的历史地理。燕园历史悠久,地理复杂,文化丰厚,掌故甚多,侯先生讲得生动而清晰,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讲到留学生宿舍所在地勺园时,他说:“勺园,早在明朝就非常有名。有一个设计勺园的人,姓米,叫米万钟。米万钟自己能书能画,画了一幅《勺园修禊图》,以写实手法,显示全园景物,一览无余。这幅图是不是还在人间呢?洪煨莲(洪业,燕京大学教授)老师去找,居然通过琉璃厂的书店找到了这个画,已在天津藏了三百年,于是花钱买下来,今天还藏在北大图书馆……”侯先生在燕京大学上过学、教过书,是燕园(旧燕京大学校园)的老人,是带着深厚的感情讲述的,同学们个个听得入了迷,一堂课下来,大家竟然已将思乡之情转化为对北京、对北大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渴求之情了。
    至少我就是侯仁之先生忠实的学生和读者。他编著的《徐霞客》、《步芳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历史地图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等书,我一一读过;他的《侯仁之讲北京》、《燕园史话》两书,我读得最为仔细。
    有一次,在未名湖畔,我遇到正在散步的侯先生。他告诉我,他刚从外地考察回来,收获很多。他鼓励我有机会多到全国各地走走,还举例说,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些文学家就去过很多地方。我明白他的意思:年轻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论起来,侯先生还是天津的姑爷呢。抗战期间,他寓居天津岳父家三年,边在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工商学院教书,边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并把研究课题定为天津。经过资料搜集和实地勘察,他完成了第一部天津历史地理考订专著《天津聚落之起源》,于1945年8月在津印行。
    前些年,我曾经按照侯仁之先生的提示,寻访过他在天津的旧居。它是侯先生的岳父、医学家张子翔先生的寓所,坐落在旧时法租界海大道60号,后来的门牌是和平区大沽路50号。而我的岳父母住在大沽路68号,离那里很近,加之我太太的大姐有一位同事又在侯先生旧居院里住过,这就方便了我对这所旧居情况的了解。侯先生旧居是一座二层小楼,地震后曾翻修过,楼房和院子显得比较破旧。东面,有一条夹道通到大沽北路;西面,从院子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渤海大楼;南面,隔墙就是天津十七中,即近代著名的新学书院旧址。门口有水果铺、服装店、汽车修理部和公交月票卡销售处;马路斜对面是天津市口腔医院,即近代著名的马大夫医院旧址。而今,侯仁之旧居连同附近的十七中等整片街区,已被夷为平地,无迹可寻。这位世界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在天津的旧居,真的成为“历史地理”了。
    幸运的是,侯先生曾经任教的天津工商学院(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校址)主楼等建筑,至今依然完好地矗立着。每次我走过马场道,看到这些精致典雅的风貌建筑,总会联想起侯仁之先生,联想起他在开创天津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