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
0
0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932年,·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 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的重要内容。

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就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了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四、(25分)

 

12.(25分)

   1)(5分)

     A3分,答C2分,答B1分,答DE不给分。

   2)(6分)

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3)(6分)

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4)(8分)

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侯仁之 <wbr> <wbr>城市的知音


       20131022,地理学巨擘侯仁之在北京去世,享年102岁。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932年初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洪业、邓之诚。他们不仅培养了侯仁之扎实的史学考证研究功底,更根据他的学术兴趣,将他一步步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学术生涯的侯仁之投身抗战中,秘密协助爱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解放区或大后方。

      抗战结束后,侯仁之来到利物浦大学跟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达比教授学习。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

      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科的实践从北京开始。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而随着对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深入,他进一步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1952年,侯仁之在北大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位北大新生入校后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他还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回忆:到了年底,政府再也不许提抗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买了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之后,原本想学医的侯仁之萌生了报考顾颉刚所在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念头。(维基百科)

    ②侯仁之的教书育人名言是:“为师之道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燕南园61号大门常向年轻人敞开,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人民文摘》)

    侯先生是出色的学者,充满激情。他的激情不仅是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的激情,还有对于民生和国家大事的激情,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侯仁之的学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说。(《东方早报》)

 侯仁之 <wbr> <wbr>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侯仁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因为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达比的影响。

    B.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C.在北京旧城改造中,侯仁之充分意识到卢沟桥、莲花池、后门桥对北京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他的疾呼下,这些一度破败不堪的遗迹都得到整治修复。

    D.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师生强烈要求侯仁之去讲学时带上在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的中国城砖,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

    E.作为学者,侯仁之一生勤勉,时刻关心脚下的土地,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最宝贵的精神馈赠,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2  侯仁之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3)侯仁之身上体现着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4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侯仁之这番话的理解。(8分)

 

答案:(1E 3分,C 2,A 1分(A项,顾颉刚、达比的影响仅仅是原因之一。B项,原文是“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D项,“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不合文意)

    2)答案:①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

    ②北京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③他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改造旧北京城,提议保护莲花池修复卢沟桥。

    ④在北大为新生“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还在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答案:①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为救国弃医读史,投身抗战,申遗。

    ②充满激情: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充满激情,孜孜不倦。

    ③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④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 答案:①一个人如果能尽早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投入全部热忱,他就更容易成就自我,造福社会。(2分)

      ②结合文本:a.1932年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逐步进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39岁时就开创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成为地理学巨擘。b.他以北京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c.成为“申遗”第一人,推动中国遗产保护工作。d.终身从事教育,诲人不倦,广播学问,影响深远。(每点1,4分)

       ③联系现实,言之有理即可。(2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