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前苏联考古工作者在今俄罗斯哈卡斯共和国阿巴坎市以南,发现一处中国式宫殿建筑遗址。经测定时间为汉代,当时这一地区属匈奴的西北边疆,对于宫殿的主人学者大致形成三种看法:西汉投降匈奴的李陵,王昭君女儿须卜居次云与王莽新朝投奔匈奴的卢芳。学术界主流看法是阿巴坎遗址属于李陵的可能性最大。
匈奴在冒顿(mò dú)单于时代征服了该地区的游牧民族,《史记》称鬲昆,《汉书》为隔昆,就是今天中亚的吉尔吉斯族和我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的先祖。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公元前99年的秋天,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此时的李陵正担任骑都尉,率领丹阳和楚地的五千人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战役打响后,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单于王庭。30天后,李陵部队与匈奴八万铁骑相遇于浚稽山(约在今蒙古国境内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源以南一带)。李陵屯兵两山之间,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十天之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战且退,一路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在那里,将军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但是就在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只能以短刀、车辐做武器,而援兵却迟迟不至。李陵仰天长叹:“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子夜时分,李陵率领十几名壮士突围,被匈奴发现,数千名骑兵衔尾追击。最后关头,李陵大呼:“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信谗言,以李陵不能死节,遂族灭其全家,其中包括李陵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说:“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士兵有恩信,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将司马迁打入大牢,随后处以腐刑,史称“李陵事件”。
李陵初到匈奴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然而,不被汉朝包容的李陵在匈奴却得到了单于的礼遇,单于以李陵为壮士,又素闻其家声,遂将公主嫁给他,并封李陵为右校王,非常礼重。公元前90年,李陵奉单于之命率3万匈奴精兵追赶汉军疲兵,竟然又一次来到浚稽山。可是这支骁勇善战、以逸待劳、乘胜追击的精锐骑兵,转战9日却最终无功而返。以李陵的军事才能,和他对浚稽山地形的熟悉程度,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汉昭帝即位后,辅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以前都是李陵的好朋友,遂派李陵的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劝说李陵回归。李陵说:“丈夫不能再受辱!”于是终老匈奴。李陵在匈奴居处二十五年,和公主跖跋氏生养了几个儿女,直到公元前74年病死。
却说李陵后被匈奴封为右校王,与其部众留居鬲昆之地,在这里他与在贝加尔湖一带牧羊的苏武一直保持了联系。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李陵与苏武二人本同朝为官,世为通家之好。苏武被扣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兵败被俘(苏武的母亲于同年去世,也是李陵在汉时安葬的)。李陵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一直未敢去求访苏武。十年后(当为公元前90年),有一天,单于派李陵去北海劝降苏武,故人相见,百感交集,连饮数日,各叙情怀,劝降无果,遂洒泪作别。李陵自觉无颜面馈赠苏武,就让其妻赠送给苏武数十头牛羊。武帝死后,李陵又去北海拜访苏武,苏武闻此噩耗,向南大哭,竟至吐血,早晚祭奠,持续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苏武终于可以归汉了。临行前,李陵设酒宴送别,祝贺苏武说:“今天足下回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即就是自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哪能超过子卿您呢!我李陵纵然懦弱无能,假令汉朝能够宽恕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够‘奋大辱之积志’,或许可以有‘曹柯之盟’那样的壮举,这是我一直以来难以忘怀之事。谁料想汉天子族灭我李陵全家,做出人世间最难忍受的屠戮,我还要顾念什么?一切都结束了,只是让您知我心罢了!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于是李陵起身,舞剑作歌,悲慨未已,泣下数行,就与苏武挥泪决绝了。苏武归汉后,曾写信招陵归汉。李陵回《答苏武书》,称汉廷对“妨功害能之臣”和“亲戚贪佞之类”宽容优待,而对某些有功之人则刻薄寡恩。唐代诗人陈陶有《陇西行》,慨叹李陵五千壮士的悲壮人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从北朝到隋唐,李陵留居的鬲昆一带及其居民又先后被鲜卑、柔然、突厥、薛延陀统治,唐时又被称为契骨。贞观后期,唐打败薛延陀,契骨首领入朝,太宗封其地为坚昆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原首领为都督。唐代史书说这一时期的吉尔吉斯人有两类,一类是金发碧目(南西伯利亚4000年前就有印欧人迁徙到此),另一类是黑发黑目者“为李陵苗裔”。由于李唐也自称是李广后裔,景龙年间唐中宗对其使臣说:“尔国与我同宗,非他藩比“。
约759年前后,契骨被回纥(维吾尔族先民)打败,臣服于回纥汗国,此后又被称为黠戛斯(xiá jiá s),是回纥语“黄赤面”之意。这一时期,丝路的畅通受到南面吐蕃势力的干扰,黠戛斯人充当了大食与中原贸易中介的角色。820年之后,黠戛斯在首领阿热带领下逐渐强盛,开始防抗回纥,于840年趁回纥内讧及灾荒之际,取得决定性胜利,灭亡了回纥汗国并以强大的黠戛斯汗国取而代之,都城定于今图瓦共和国境内。这一事件也造成回纥各部被迫南下西迁,进入我国新疆境内,日后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阿热就自认是黑发黑目的李陵苗裔,感情上十分倾向于唐王朝。太和公主是唐宪宗之女,奉哥哥唐穆宗之命于821年和亲远嫁回纥崇德可汗,崇德短命,太和先后三次改嫁后继可汗,黠戛斯灭回纥时,太和未能逃走,阿热当即派人送公主返唐,不幸途中又被南迁的回纥乌介部截获。两年后才由唐将石雄护送回朝。后来阿热的使臣历尽艰险到达长安,武宗给予隆重接待,宰相李德裕还为此专门绘制了《王会图》。阿热也名列唐宗正属籍。唐皇也先后派使节到黠戛斯宣慰问。
作为草原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黠戛斯人后来又先后隶属于崛起的契丹辽政权和蒙古帝国。元代他们的称呼为琪儿吉斯或吉利吉斯。成吉思汗死后,此地被分给拖雷。拖雷之子阿里不哥在忽必烈即汗位后以乞儿吉斯为后方基地造反,1264年投降,这里就归于元朝统治之下。元亡之后,这里先后有蒙古瓦剌部、喀尔喀部和准噶尔部占据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吉尔吉斯人分裂为四个王国:图瓦、叶泽尔、阿勒蒂尔、阿勒蒂萨尔。到1618年起,沙俄扩张的矛头到达这里,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与反抗,伤亡惨重的吉尔吉斯人被迫实行民族大迁徙,大部分迁到西部伊赛克湖一带,与之前几个世纪零星迁往天山山麓的族人汇合。黠戛斯人西迁后,仍受到准噶尔蒙古的威胁。清王朝称他们为布鲁特人。1755年,清军在布鲁特、维吾尔的帮助下平定了准噶尔,那时起布鲁特诸部(布库部、希布察克部、冲吧噶什部、额德格那部等)陆续归顺大清。18世纪末浩罕开始从西面侵占布鲁特诸部,19世纪沙俄以更快的速度在这一地区扩张。但根据俄国史料,直到1820年“大部分吉尔吉斯人仍处于清帝国的统治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8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陆续签订《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喀什噶尔界约》、《续喀什噶尔界约》,将大部布鲁特人及其居住地划出。到1884年在新疆设省时,留在清版图内的布鲁特人仅占民族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1936年,沙俄部分的布鲁特人以吉尔吉斯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斯坦宣告独立,并与我国建交。目前我国境内的部分称为柯尔克孜族,人口约20万。
唐代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安西大都护府,下辖四个军镇,位于吉尔吉斯的碎叶城就是其中之一。唐代诗仙李白就出生在这里,并一直生活到六岁后返回四川江油。2001年,吉尔吉斯前总统阿卡耶夫在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说道:“我为李白是我的同乡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