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石景山村落史话·五里坨

$
0
0

 

五里坨

 

  五里坨有座兴隆山,俗称小青山,距模式口五里,因称五里坨。旧时,有两条古道至五里坨汇合:一条出阜成门经磨石口达五里坨,另一条从香山碧云寺经潭峪达五里坨。由于五里坨地处交通要道,从而使之成为商贾集散之地。当地俚语:“丁家的墙,李家的房,广隆家的银子用斗量。”说的就是商户中的佼佼者。兴隆山上有座厕神庙,俗称娘娘庙,始建于唐,历代重修,至今犹存。

广隆家的银子用斗量

  五里坨后街西胡同3号、5号、7号为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五里坨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四合院落,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屡经重修,现状为清末风格。

  王家大院为清代咸丰年间乡约王槿的宅院,为精致四合院组合。两处大宅院东西并列,为西部院落三进房屋五间,东部三进房屋皆五间,共有六层屋宇及两厢配房的四合院建筑,形成规模庞大的民居院落,各院南房、北房、正房都是面阔五间,两厢配房各三间,共有60余间房屋。

  解放后院落内各开门户,相对独立,但旧日基本格局保持较好,有部分加盖新房,屋脊装饰已残缺。大门楼前有砖石砌筑的直角矮墙,驳岸台。东院5号,大门楼以内的配房山墙间素面影壁一座,并在山墙开有带瓦檐装饰两扇窗户,在古民居中比较少见。从小青山俯瞰,这两座成片青瓦覆盖的古老院落尤为突出显眼。

  在这两座宅院的西部为7号院落,有杂房多处,最精彩的是建有南北一溜东房13间,中间是西向的大门楼一座。此院西部是占地4亩的花园,菜地,马棚等,四周有高大的石墙维护,这座空敞的院落为王家的场院,即旧日的煤厂堆煤处所。

  其实在这几座院落的北部还有院落,街门东向,也有高高的石墙维护,就里也是王家的宅院,即抗战期间葛部队所占用的宅院。其大门道东向,位于后街关帝庙的北部。

清末民初的王喆臣,五里坨人,即该村后街清嘉庆建造的整肃的古宅院的一代主人。日本占领时期,曾担任宛平县一区五里坨乡村小学校长,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京西煤业的企业家。其家族是本村百年望族,祖上多担任乡约一职,京西诸多庙碑记载多担当引善人的角色,碑记中这些人名都有记载。

  据说王家最初从香山过街塔村塔上迁居五里坨,至王肇睿(字喆臣)是第六代。第七代有11人,排章字辈,基本是民国中后期人,盛年正赶上土改,有几户划为地主。现由王家第八代贺字辈、增字辈在家族老宅院居住。王贺恭、王贺严、王贺廷、王贺杰、王贺志、王贺温、王贺忠等仍居住在老院,对保护修缮老屋有愿望和热情,王贺严还对大门道进行了修整。(2010年1月已经搬迁空置。)

  据王贺兰老太太介绍,王家从过街塔迁来后,经艰苦创业,积攒下资产,宅院由山西长治人给盖的,整体是圆松木梁架,四梁八柱,仿照京城宅院建造,并兼有京西民宅的风格。以后买卖越做越大,在清道光、咸丰年间王家在村里开有煤厂、香厂,买卖字号是“广隆记”。民国初年分支称“五大门”,有11户,持有红、黄、蓝、白、黑封面的五本家谱。

  民国初年王喆臣为本地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曾利用自家后院开设学校,并任校长。1930年倡议重修东街龙王庙,1937年首倡重修慈善寺佛楼,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修天太山慈善寺碑记》记载此事始末,碑上刊刻着他的名字。

  王家院落的南部多为李姓,有1961年从北部隆恩寺前“道沟峪儿”高台地迁下来的。从后街王家大院3号、5号、7号往西有几个门牌号,解放后由赵姓居住。旧时都是王家的产业,最西部为一处高四米多的卵石围墙环绕的大院落,约有四亩地,清代时是王喆臣家的煤厂堆放煤炭的地方,煤厂业萧条后改为菜园、牲口棚与草料场,解放后是四队牲口棚。1960年由马鞍山市随父返乡的同学赵玉明,邀请大家到他家玩,号称是王家地主的后花园很漂亮,我们一去是第四生产队的牲口棚,槽头拴着的各色骡马打着响鼻,人欢马叫的。还有一次去他家玩,深秋季节,我看见一条大青蛇在屋内炕沿旁的荆筐内吃白薯干,发出丝丝拉拉的声响,我发现后一喊,大蛇就钻炕洞跑了,他母亲在炕上正做针线活,赶紧生地炉子烧炕熏蛇。赵姓同学年长几岁,有文艺特长,爱说快板书。我把快板也拿回家打起来,妈妈说,这是要饭的家伙儿,不许打!只得作罢。王喆臣家的花园院落位于胡同的西口,与王家的三座宅院相连,再往西一里多地就是丰沙铁路三家店火车站。

     王喆臣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逝于1954年,终年74岁。其手迹《臣自述多年世之事迹》,书于1954年1月,概括了他的一生。是用高丽纸书写的,字迹工整规范,是很严肃的自我解剖。王喆臣一生可分为如下时期:
   20岁以前:少年时他读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基础,以文化人自居。光绪二十五年他19岁时已经开始书写碑文,是乡间有文化的读书人,因此王家祖上也对他抱有期望,20岁到40岁处在历史剧烈变革的清末民国初年,他以经商为主,先是进京城经营家族已有的广隆源煤栈,做了10多年的买卖,经营比较顺利,但后来煤栈股东分裂,买卖没有持续下去。姐夫李守臣有路子,建议他专营京城煤炭的运输,把煤从门头沟运往北京城销售,结果发了大财,积攒了十几万银元,延续其祖上“广隆家的银子用斗量”的神话。
   40岁到解放(1920—1948),他在门头沟圈门投资开信兴煤矿,二年多没有见煤,只得放弃,遂转行在五里坨村开香厂,维持生计。日本占领时期社会混乱,正经的商人没有后台,就是再有本事也照样无法经营。做为民族资本家,他能守住家业,维持家族温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从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没有政治后台,因此生意平平,故抗战前后自得其乐,少有是非。解放初城乡巨变,乡间产业被分,城里的煤铺仍在经营,在这五、六年里他本人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有地种有房住,侧身乡里,安度晚年,这与建国初共产党保护民族资本的政策有关。他一生未参与任何政治,远离政治,是得已善终的关键。1954年在平静中离世。他育有二男二女,夫人是北辛安刘家的。    

  王喆臣曾参与五里坨龙王庙修建,参与天泰山慈善寺的修复,慈善寺里有三块碑是他写的,即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弥勒殿记》、民国三十年(1941)《吉祥圣会碑》、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修天太山慈善寺碑记》。

     王家与慈善寺的主持世代交好,60年代初主持还进城到王家探望。八十年代末,当年的小沙弥阔泉还到五里坨找过王贺温,因小时候他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偷供果。可惜因家中晚辈不重视,没见着。要不然通过住龚村的阔泉,可以了解更多慈善寺的情况。
  据后街傅姓老人讲述,王喆臣高个子,圆脸庞,说话有点咬舌儿,平日穿长袍大褂,手拿尺来长的烟袋,步履稳健,为人和善。他一生爱好读书写字,每到春节,请他书写对联的络绎不绝。

  清末王喆臣响应潮流办义学,最初是私塾形式叫“祥实小学”。民国时改称“宛平乡立学校”,学生有近百人,来自京西各村镇。教国语、日语、常识、算术、体育、大字,教员有李博轩、尹国贤、魏子寿、张敬轩等。其中李博轩是本村西街大买卖家“大和记”的后人,人称“大白”,民初一度在村内学校教书。其家宅院颇具京西民宅建筑艺术特色。 
   王家家谱文革时被烧毁,贺字辈下面第七代是韶字辈,第八代是贵字辈。现在留有王喆臣老人的图章、相片和一张用蝇头小楷从右向左书写的自叙,记载他一生大致的生平经历。

                         

李家的房

 

  在西街路北13号,人称李家大院,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德顺煤厂”的正院。民谚“李家的房”即指此座大宅院。在清末路南还有李家经营的“大和记”买卖家宅院,与“德顺煤厂”两个字号其实是一个大家族,都是由李姓家族经营。13号宅院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即“德顺煤厂”的正宅,在京西特色古民宅中价值尤为珍贵,房屋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文革”前宅院门楼上有木刻“德顺”二大字,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宅院西部18号院落是德顺煤厂的马棚院,有骡马、大车,煤厂用于往北京煤炭运输。

在三家店村白衣观音庵同治十一年碑记载:“五里坨:德顺厂”,即指此院。据此记载,乾隆后期至咸丰、同治年间,德顺厂正是经营煤厂业的商号。

  这处宅院在五里坨村是保存较好,建造最精良的四合院落,房屋木梁架、砖雕颇为精良,屋脊砖雕饰古朴精良。现存院落为临街南房五间(含门楼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中部为屏门一道相隔。再北两侧配房各三间,最北部高大的正房五间,清水脊。院内各房的房顶为石望板,并铺设完整的板瓦垄。(2010年3月除临街五间房屋外,均已被拆除)

  院落东南雕花如意门楼内正对配房山墙有座山影壁,院内宽阔疏朗。

  临街的南房五间是前出廊的倒座房,东南角一间辟为雕花如意门楼。最引人注目的是临街房屋的脊部装饰,共分为三组,竖有六个蝎子尾。房屋中间三间为一组,两边的一间各为一组,每组脊饰两端的砖雕盘子上蝎子尾高翘。顶部安装两个“分间”(又称“分脊花”)砖雕,为盘肠、福字砖雕,造型尤为精美。这种屋脊的处理方式,在现存的古旧民宅里已经很难看到实例了,民谚“李家(德顺煤厂)的房”一说绝不为虚。

据房主55岁的李秋敏女士介绍,京西“德顺煤厂”由李姓家族经营,远近闻名。远祖乾隆年间从山东海阳县桃村科举考试到北京为官,乾隆后期,部分家族成员迁居五里坨村并开办德顺煤厂,约十年后致富,建造了这座大宅院,时间为清代嘉庆年间,宅院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代以来历经民国宅院一直由家族沿袭使用,直到解放土改后才搬入多户人家居住。

  五里坨西街的德顺煤厂李家,清末民初时已繁衍为多支。光绪年间有老大李锡璋、老二李锡鹏、老三李锡铭,是本家兄弟的关系。老大李锡璋单传,只有两个妹妹,由李锡璋担任“一门两不绝”的主角,为之娶妻,但无奈所出后代都是女孩。老三李锡铭操持继承路南的“大和记”宅院与买卖,西街东南部玉皇庙南边的泰兴记也是李家的买卖宅院。解放后德顺煤厂老宅院里,由老二李锡鹏的孙辈李凯、李昶居住,属鸿字辈;宅院临街五间房屋住的是老大李锡璋后人,其有子二人,大子某某,民国时期分家后在城里居住,据说在台湾;二子为李鸿池(1930—1972),有子女5人,即李秋玲、李秋敏姐弟等,都在外工作,家族延续至今,已30年没人在村里旧宅居住。

  李家的“德顺煤厂”宅院的后院配房在2010年1月首先被拆除掉了。后院五间高大的正房及配房在3月份被全部迅速地拆除,力图形成既成事实,使临街的五间大宅陷于孤立而被迫同意拆掉。这些古老的商业历史见证的拆除,使乾隆以来曾经有过的历史与辉煌从此便踪迹皆无了。李家东侧为张家,门脸不大,义和团时期张家有大师兄参加义和团,民间有不少传说。

  此宅院西边紧挨着是狭窄的张家破旧院落,从院门处的紫褐色基石台阶分析,原来旧有的民居建筑要早于德顺煤厂宅院,时间在乾隆年间,但久已不复旧貌,沦为平庸的民居。就是义和团张家的门口。此宅院石料与天太山慈善寺魔王菩萨殿基础所用石料相同,印证了其时代性,这些石料是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初年产于石府村的浅层山石。可以证实在当时石府村小青石尚未大量开采及应用。  

 

丁家的墙

 

  丁家大院在西街把角路北处。民谚中“丁家的墙”,所指是一座精美的砖雕影壁,就在此院,院内的砖雕座山影壁及屏门上的砖雕艺术水平超绝,大约是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所建,宅院建造无比精良,不仅仅只是墙美观的问题。五里坨村清代嘉庆、咸丰年间著名的“义和煤厂”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家。

  宅院为两进四合院,临街五间房屋显得比较低调,大门楼位于东南部位。进入院内观感则大不相同,入院东西配房各两间,座山影壁就在东厢房的山墙间。宅院中部的二门是十分精致的屏门,稳居正中,四扇板门,屏门顶部正脊及瓦檐保护较好,下部的挂落板表面雕刻有卐字花纹,精细绝伦。屏门内北部高大的正房五间,为清水脊,砖雕盘子承托着蝎子尾,檐下戗檐砖雕刻松鼠葡萄图案,尤为精美细致,两厢配房各三间,也是清水脊,两端的砖雕盘子玲珑剔透。檐下戗檐砖雕刻牡丹山石。五步台阶上的正房建造高大精良,磨砖对缝,历经200百年风雨,屹立不动,从建筑风格看是创建于清咸丰时期的老宅院,虽经清末以来的多次维修,但古貌依旧没有改动。

  大门楼内东厢房山花的砖雕座山影壁极为精致。影壁以磨砖做出梁、枋、柱等结构形式,顶部为硬山清水脊,蝎子尾高翘。小檐子顶部覆小瓦垅,脊上透雕缠绕的梅枝。椽飞、滴水有寿字、卐字花纹。鸡膆檐下有连珠及缠绕的梅枝与花卉,雕刻精绝。两边各有一个浮雕插花花瓶,旁镶卷草纹。影壁心磨砖对缝,用大方砖斜摆成矩形,影壁心和四角透雕吉祥花卉纹饰,是此影壁最精彩的部分,中心浮雕牡丹、荷花与莲蓬、梅花、蒲草;左上角雕凤戏牡丹,左下为绶带秋菊,右上角是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右下为封侯挂印图案。最下部的束腰座间有两排联珠,并雕有三组卷草花纹。

  座山影壁及西侧的屏门之间为砌筑精致的砖墙,墙顶部为瓦檐,下嵌砖椽与连珠,墙面镶有图案。整座影壁与青砖墙体的砖雕如一幅展开的画卷,满壁生辉,令人赞叹称绝,这便是“丁家的墙”民谚的真实含义。

  整座影壁、屏门均雕刻精细,美观大方,寓意着富贵和美、多寿多福。其雕刻风格与著名的三家店天利煤厂大院影壁及屏门如出一辙。其砖刻透雕花卉、瑞兽技法精湛,是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文物砖雕艺术珍品。

  这座影壁保存完好的缘故,是因解放后在影壁处搭建一个存放杂物的棚子,遮住影壁,故虽年代久远未遭损坏。几十年后拆除棚子,精美的影壁才重见天日。

  丁家祖上在清末曾担任村长,村中玉皇庙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五里坨村大小庙宇碑记》,记载由丁瑞常、丁殿安等领善捐助,即是这座宅院的主人。从这座宅院反映出的经济实力看,咸丰、同治年间村中“义和煤厂”正是由丁家所经营,并且光绪年间在门头沟板桥村还投资于煤窑,有碑石为证。

  此丁氏家族在村中户数不多,人口不旺,皆因民国以来大都在外就业发展,本村几乎无人居住,故其家族历史情况不清。丁氏家族有女五、六十年代担任五里坨小学教师及领导,其妹女孩丁兆霞,学习品貌极优异,五里坨小学当少先队大队长,1965年小学毕业,即已被保送上北京外国语学校,说句玩笑话,堪称是燕地绝等美女。后来成长为华北电力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在五里坨村是值得提及的。

  在各界舆论强烈呼吁要予以保护的情况下,2010年4月20日丁家“义和煤厂”宅院正房被拆除,令人为之扼腕惋惜。五间正房屋宇梁架用料极为精良,拆下的杉木椽子直径100毫米,笔直笔直的,带有铁匠炉锻打的锥方铁钉。梁架木料400毫米见方;檩条径260毫米;柱子直径320毫米。木料及其精良,丝缝砌筑的砖墙,青石的房基,建造坚固精美,比许多庙宇的用料都要好得多。在此笔者对义和煤厂丁家宅院的拆除消失表达由衷的惋惜与无奈。

  丁家宅院的东部是韩家,村中明代已有兴隆山舍地之韩姓,户数人口都少。有同学韩义和住此院落,房屋极为一般,解放后其父是五里坨村生产大队队长,1952年出生的韩义和,也许他爷爷希望他像邻居丁家义和煤厂一样有钱发旺,所以取了“义和”名字,他也是少先队大队长,小学毕业考到北京九中,因是农户1968年毕业回乡,后招工后到二通用,又调首钢。  

  本文作者:包世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