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铁杆戏迷。不但听戏看戏,还玩京胡;不但大学毕业论文写《中国戏曲的虚拟特征》(可惜找不到了),还从小培养孩子学戏。深度痴迷往往就是如此,喜欢,身体力行,还得尽量提醒自己别脑残,别跟那些追星族似的。
京剧 《白蛇传》
某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找我去给出国研究生培训京剧基本常识。于是我就有了唯一一次给大学研究生上课的经历。因为只有三堂课时间,我选择从“认识谬误”的角度入手。京剧在当下年轻人中是有排斥情绪的,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纠正对京剧的误读才能清除障碍。
我告诉他们,首先,京剧是戏剧而不是歌曲舞蹈杂技武术。同京剧并列在一起讨论的不应是通俗歌曲舞蹈、相声杂技等,而是话剧、歌剧和舞剧等戏剧形式,如果把唱念做打放在京剧剧情里,或更容易理解;其二,梅兰芳体系不是中国自封的,也不是官方吹捧出来的,是梅先生带着《打渔杀家》等到欧洲演出,被西方戏剧界一致认可而称梅体系。
多少年来,对于京剧的官方宣传,屡屡口称“国粹”,有没有必要上升到国与民族层面且不论,“粹”在哪里,从来都没说清楚或是误读!
梅兰芳、王少亭 《打渔杀家》,两人的道具只有两根桨
我举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兰芳表演行船的不同艺术手段。在斯坦尼的舞台上特别制造了一艘真船,下面安上轮子,用蓝色幕布围起来。演出时,工作人员推动轮子,用鼓风机吹动幕布营造水波,演员站在船上表演;而梅兰芳的《打渔杀家》,只有两个演员,两根木桨的道具,配合音乐舞蹈(唱念做)。
所有的欧洲观众都看懂了梅兰芳的行船,并且有如许简洁飘逸之美,这是梅兰芳体系能够位列三大戏剧体系的根本原因。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求神似不苛求形似,求内在风骨精神而潇洒跨越外在时空局限,在中国戏剧和国画等艺术形式中均是一脉相承。
因此研究生们的学戏过程就变得非常顺畅了,态度也很认真。我不是专家,但我认为在仅有的课堂时间里这些比讲西皮二黄更有意义。
李少春 袁世海 京剧《野猪林》
但是从大众视角看,京戏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看不懂,在台上那么投入地唱念做打比比划划什么?举止那么夸张?现实哪有那么夸张?
我想,或许夸张、虚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的。有人评,京戏追求的艺术精神是“假中见真”;而有些追求完全“逼肖”真实的艺术,如话剧,甚至电影电视剧,是“真中见假”。
概言之,表面虚假的京戏(及戏曲),不但表演夸张虚拟,甚至情节也是如此,但是内中你会发现有真情真意真道理;相反某些电视剧、话剧和电影,表面上一些逼真,却透着从情节到内容到精神的虚假,比如大家炕日脑残剧。当然,也有屎一样的戏曲,也有好的电视剧电影话剧。
有人感慨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是要“真中见假”还是“假中见真”?这就是生活态度对艺术需求的反应了。我的取向是,毋宁真中见假,不要假中见真,因为一个是惊喜,一个是失望。
也有人说,“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论短长”,至理也!这是戏剧的另一个内容层面的问题了。理论上讲,戏剧是生活真实的反映。看一万部戏也不如现实大戏精彩,生逢其时,每个人都是观众,所以不要辜负时代。
京剧《白蟒台》
下面这段视频标题:《看戏的都是傻子,演戏的都是疯子》
转这段视频没有贬低电视剧从业者的意思,请正面理解。
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
潘虹:十岁那年,我独自去给父亲收尸,他大半个耳朵已经被撕掉了
新浪微博:池鱼听琴
个人微信:wuya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