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新浪财经的文章《高盛:中国已经进入干啥都不挣钱的阶段》(文章后附),转发时写了这么几句:
“该国有的是钱,但是没地儿投。小屁民爱攒钱,攒钱容易被水,股票又极险恶,只好买房。那么现如今盖房子能赚钱么? 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
不只是企业投资者,普通百姓也很困惑,存钱要面对通胀风险,股市动荡不定,社会保障不健全而不得不攒钱留后路的国人手里的钱要放在何处才能不贬值呢?对于许多地方而言,越是不发达地区,越是只能把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当成支柱,因为实在没什么能赚钱的产业.......新浪财经援引高盛首席投资战略师哈继铭的论点,指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的制约等等,论述了目前的经济困境。
有意思的是,朋友圈发了之后,引发朋友圈一位媒体同行的强烈愤慨,几番回复,义正词严,言外之意——“你这忘本的洋奴”。大致可归纳为几层意思:
第一,该国的称谓,你是哪国人?不拿国家俸禄?第二,亲妈后妈论,儿不嫌母丑;第三,即便家乡很丑也不能说,家乡是用来怀念的,只有思念仰慕颂扬才是正确的态度;在朋友圈转发监督新闻和负面评论,是心理不健康的“过嘴瘾”。
对朋友的直言不讳可以不以为意。但正如我们这种被蔑称为“愤青”或是“眼里缺少阳光”的群体已被归类一样,其观点和心态有非常普遍的代表性,相当数量的人习惯于用同样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并用同样的草率处理问题——可以确定地说,发言者根本就没看高盛的文章,网络浏览者的通病,过去俗语称“不看报纸乱发言”。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和群体,在当今国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解剖这几句发言,很有现实意义。
第一句,如图
首先,关于哪国的问题,个人认为在国和民之间民为大。因此,我们姑且称为华人或中国人就行了。
俸禄一词如果不阅读历史和小说,基本很难见到,俸和禄其实是俩词,典型灌满封建思想的词汇,如果你是一个最底层的臭工人,会对你用“俸禄”吗?当然,或只是戏言和玩笑而已。
本人停薪不拿俸禄。“不干活拿俸禄”,这是一种很歪的想法,恰恰反衬了发言者对“该国”环境的不信任。骨子里的含义是:你是既得利益者,拿国家给你的钱(俸禄在这里不被认为是劳动所得),凭什么还瞎叨逼?
第二句,如图
这句是典型“儿不嫌母丑”的心态。这是传统美德,不容推翻,哪怕你妈是江青;
尽管文字没有提到西方国家优劣,但只要描述了亲妈的缺点,必是向后妈谄媚,不是....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透过这句,我们看到爱国者至少认识到“母亲”可能是不漂亮的。但是他们惯于喜爱把家乡或者国家比作母亲、父亲、叔叔之类的,因为是长辈,就不可侵犯不容置疑。
他们不懂得国的所有者是民,不懂得自己是国的主人和主宰者,而不是给国当孙子的.......
第三句:如图
这一轮发言体现了对故乡的淳朴的情感。人类依恋土地是一种自然本性,尤其是从农耕经济走来曾一度把现代工业文明拒之门外的中国人,故土难离非指空间距离,更是心理上纯真的情感, 这与地域的先进或落后并无关联。
但对故土落后的状况、意识、丑恶现象甚至越来越差的趋势,只能不听不看不说,并满怀深情选择性地去寻找记忆,寻找正能量,却是一种病态的“精神丰富”。相对于这个群体朴素的一面,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懦弱更严重——不敢正视自身的疮疤和丑恶,而把精神寄托在过去或者未来甚至是虚无中,把无原则的“宽容”和对恶的选择性失明当作一种善良和美好,甚至是美德。
因为有这样美丽的心态,对于批评者自然就不能容忍,因为批评者会破坏他们美好的梦想——他们天生觉得那些丑恶是不可战胜的,久之在他们心目中甚至会演变成某种约定俗尘的正常秩序,比如雾霾在今天大家已经适应了甚至能以积极的心态作乐了。
在他们心目中,抱怨、批评甚至试图改变这个秩序才是不正常的。
此文不针对发言者,该发言仅作讨论和参考素材。
附:新浪财经5月20日文:
高盛:中国已进入干啥都不挣钱的阶段
日前,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做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 高朋满座 " 论坛,他提出:" 中国已被逼到墙角 "," 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甚于日韩当年 ",而 " 人口红利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
但他同时判断,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消费反而会相对稳健,服务类消费领域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
产能过剩为什么老百姓还去日本买马桶盖?
中国一个很大的结构性问题在于经济失衡,产能过剩严重。过剩的一个很集中的标志是投资占 GDP 的比例过高,这个数字是非常具有综合性的指标。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中国有产能过剩的行业,也有供应不足的领域。
单看某些行业,钢铁可能过剩,水泥可能过剩,但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还去日本买马桶盖呢?说明有些领域在中国的需求很强,供应不上。从总量上来看,投资在三驾马车当中占比过高的话,那就表示代表着最终需求的消费和出口这两驾马车不够强劲,难以消化投资所创造的产能,因而出现了产能过剩。
中国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甚于日韩当年
截至 2015 年,中国的投资率估计在 46.3%。如果跟过去相比,几年前中国的投资率曾经达到 47% 以上,现在能够降到 45%、46% 这么一个水平,应当说很不容易,经济失衡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这是本届政府接手后经济出现的可喜现象。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45%、46% 的投资率依然是全球最高的。有些国家的经济过去一度也是靠投资拉动的,也出现过这种过剩的现象。比如日本、韩国的投资率分别在 1970 年代和 1990 年代达到各自历史上的最高点,但是它们的最高点也没有超过 40%。因此,如果以投资率过高来衡量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的话,中国今天的扭曲程度比当年的日本和韩国要更加严重。
怎么样才能够让投资率降下来?一种做法是减少投资,容忍经济在短期内大幅度下滑。但是这么做会出现后遗症,失业和银行坏账的情况会变得严重,很多企业将会关闭,金融风险也都会暴露出来。这个做法显然是非常痛苦的。
环境污染会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或者说是裂痕还有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甚至土地资源污染都会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要修复这些资源,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都要消耗好几个百分点的 GDP。一年所创造的 GDP,有相当一部分都要投入到资源的恢复中去,实际上经济就没有多少增长了。如果经济的增长是以毁坏资源为前提的,这种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现在确实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有那么多的问题和挑战。
另外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就是人口的老龄化。在 1990 年代之后,日本婴儿潮一代退休,导致人口急剧老龄化。因为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比日本在 1990 年代的时候会来得更快。老年人数大幅上升,而劳动人口急剧下降,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在开始,人更值钱,钱更值钱,干啥都难挣钱
老龄化到来以后,中国遇到的挑战,可能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在一个国家人口红利爆发的时候,它产生三个非常正面的现象。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快。国家的劳动人口不断地增长,工资被不断地压低,劳动力成本始终不高。
第二,国家的储蓄率一定是很高的。夫妻两个人一个小孩,家庭的储蓄能力非常强,所以资金供应也是过剩的。这笔资金可以存银行,可以买楼,也可以投股票,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资金价格相对也非常低廉。企业家会觉得这样的环境非常容易挣钱,工人工资低,到银行借钱利率低,就是人不值钱,钱也不值钱,所以干啥都能挣钱。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房地产价格会暴涨。那个时候人们储蓄率高,总要寻找一个载体来储蓄,放银行的话利率太低,可能比通胀还低,放股市里面风险大,所以大家都愿意去买房。买完以后发现房价还在呼呼涨,觉得将来孩子买的时候会太贵,所以又把孩子对房子的需求也提前释放了,这样房价就暴涨。
另一方面,房地产的总体需求一定是下降的,因为人到了退休之后,就失去了原来中年时期购房的动力,再过几年可能会更多地想怎么把房子卖掉。而且,孩子的买房需求在早年已经被父母透支了,所以房地产总体的需求也一定是下降的。
第三,国家的汇率容易升值。因为物品价格太低廉,出口竞争力太强了,别的国家没法与之竞争,所以每年都有很多的外汇收入,外汇储备不断地积累,就产生了巨大的升值压力。
但是,中国人口红利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老龄化将迅速到来,以上这三个现象都会逆转。劳动力供应不会像过去那么充裕,一定会提高劳动力成本。家庭储蓄率不会像原来那么高,即使个人的储蓄倾向还是没有变,但是问题是,社会当中的老人多了,老人是负储蓄者,他们几乎没有收入但是还得消费,一旦这个群体的占比高了以后,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就下来了,这么一来的话,资金供应就不会像过去那么充裕。现在开始就是人更值钱,钱更值钱,干啥你都不挣钱,或者难挣钱。
让低效、僵尸企业该倒闭就倒闭,该私有化就私有化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两类改革是最主要的:一类是提高效率的,国企改革便是其中一例;另外一类改革是产生新的增长动力的,城镇化即属于这种。前几年城镇化改革一直在积极推进,但更多的是推进土地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没有怎么推人的城镇化,也就是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一直是一个障碍,难以实现人的城镇化。
没有一个办法是完美的,强制性的去产能、去库存是必要的,但是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是很低的,比民营企业要低一半,但是它们得到政府巨大的补贴,资源价格和银行贷款利率都很低。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这些补贴刨去以后,让国企接受与民企一样的土地价格、资金价格,中国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不挣钱的。
也就是说,过去的资源很多流动到了效率比较低的所有制企业里面去。一个很明显的改革方法就是让资源更多地流到效率比较高的所有制企业,让效率比较低的企业、僵尸企业该倒闭就倒闭,该私有化就私有化,这样我们就不需要用那么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了,投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经济也依然能够保持 6% 到 7% 的增速。
房地产政策全国一刀切,一线城市的房价就会暴涨
我把过去十几年中国几百个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做了一个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越大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而中小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人口几乎不增长,有些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人口是下降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是全国一刀切,那一定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而三四线城市未必涨。人往哪里涌,就会在哪里买房,这是最基本的规律。
要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可能要顺应人口的流向,人们不愿意到三四线城市去,你给他户口也没用的,人们愿意去的一二线城市,你不给户口照样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需要加快速度推进的。
现在中国有很多地方的房价实际上已经很贵了,而且政策也正在出现逆转和调整,前期大力扶植房地产的政策,现在也被认为风险较大。之前的房价其实也是政策给推起来的,如果政策方向改变了,那么房地产的繁荣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
经济增速下降不可避免,但也有新的投资机会
产能过剩问题、投资率过高的问题、人口结构问题,还有资源问题,要瞬间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就无法增长,一下子又会出现其他问题,失业、金融风险就暴露出来。如果还按照原来的老路走,或者纠正失衡的步伐、改革的步伐慢一些的话,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地积累,到未来的某个时刻会有更大的爆发。
我认为接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放缓,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经济基数大了以后,必然不可能像过去增长得那么快。另外中国人口正在出现一个拐点式的变化:2015 年以前,劳动人口占比是上升的,但是之后劳动人口的占比会急剧下降。所以,即使增长的基础还存在——我们的人均 GDP 比发达国家还低很多,但是经历了这么一个拐点,短期内也没有看到有重大的技术革命能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很正常的现象。
经济增速放缓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回落,消费反而会相对稳健。投资者需要关注消费领域,尤其是服务类消费领域的投资机会,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休闲、互联网、影视、体育健身等行业。许多企业家已经在这些领域里耕耘了,一些在二级市场,一些可能是在风投、PE 阶段。我也预祝大家在未来的投资当中,规避风险、把握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