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贴:剧光灯|专家视点:这个《顾炎武》真的很昆曲

$
0
0

http://jnews.xhby.net/waparticles/28/0VyAcfo9LaSBRcly/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剧光灯 | 专家视点:这个《顾炎武》真的很昆曲


《顾炎武》将于今年10月13日、11月9日,分别作为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和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的开幕演出。

2018年10月11日《新华日报》文艺周刊“艺评”版2018年10月11日《新华日报》文艺周刊“艺评”版

把顾炎武这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搬上昆曲舞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因为,顾炎武是中华文明绵延至明清之际的精神符号,也是中国儒家文人的缩影。江苏省演艺集团与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选择用昆曲形式呈现顾炎武这个沉甸甸的灵魂,像是天注定,毕竟出身于昆山千墩(今称千灯)的顾炎武与昆曲的源头昆山巴城近在咫尺。

于是,年轻编剧罗周用才情为我们呈现出一位她心中的顾炎武。这个《顾炎武》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顾炎武,是在伟大灵魂与平凡个体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顾炎武,更是在角色体验与昆曲技艺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顾炎武。这注定了昆曲演绎的顾炎武与历史中的顾炎武不尽相同。在《顾炎武》这部作品上,编剧罗周、导演卢昂、主演柯军是观念一致的复合体。为观众而作,以情写人,抓住“场上的顾炎武”,是昆曲《顾炎武》的显著特点。

为观众而作

能常演、有戏情、有趣味,而且最重要的是打破传奇生旦为主的常规,使昆曲表演的各个行当得以平衡发展,这种乾嘉以来的昆曲折子戏传统,实际乃为今天我们应继承的昆曲传统。《顾炎武》正体现了当代昆曲人对这一传统的致敬。

在结构上采用折子戏联缀的形式,以《思归》《诀母》《惊碑》《对狱》《论试》《问陵》串起顾炎武的一生,有意让每一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每一折均有情感点。最不可忽视的是,创作者着意区别人物在不同折子中行当、脚色、唱做的匹配,其目的无疑是对昆曲的折子戏传统——以表演为至尊的复归。

将折子戏的魅力放大,是为了“登场”和观众。正如陆萼庭先生对乾嘉之际折子戏风气形成原因的描述:“折子戏搬演形式活泼灵便,最适于应付特殊的场合;临时应酬,时间匆促,……其次是艺术上的,……从几本名剧中各精选若干出组成一台戏,往往能满足观众艺术欣赏的要求。”
      其实,此两方面于今也是适用的。每一折相对独立并不意味着割裂残缺,相反,由此造成的“讲述的留白”反而促发了观众的想象力。《顾炎武》以身处曲沃、飘零半生、渴望回乡、欲逞强上马的顾炎武为起点回望一生,又以落马之后于曲沃病榻之上,临终的顾炎武呼唤玄烨名为尾声,首尾相连,以点带面勾连起顾炎武这位大儒与母、与妻、与友、与弟子的横断面,最终以梦境中的《问陵》抛出纠结其半生的思想困境: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这为顾炎武作为思想家、更作为个体人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罗周用折子戏连缀的方式书写顾炎武,却没有忽略主人公情感层次的多维和立体,或许罗周真正想实现的,正是让顾炎武复归于人吧。

以情写人

以情写人是戏曲的最高境界,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戏曲创作的魂。“这一个”顾炎武有着怎样的情感?卢昂在他的导演阐述中说:“作为一代宗学大师,顾炎武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对明朝的忠诚与大义”,而是“无时无刻不承受着离家的孤寂、‘遗民’的苦难、身心的疲惫、不断的别离”,却依旧在“正人心、拨乱世、续文脉、保天下”。那么,如何表现明清易代之际,顾炎武这位典型文人的孤独、苦难、疲惫、别离,以及内心的煎熬与悲悯呢?

《顾炎武》的六场戏,人物的抒情空间是宽广的,情感恰是让顾炎武渐渐清晰的主要手段,也是让演员表演充分发挥的途径。《诀母》中经历苏州屠城的顾炎武归家,母亲以“三喂粥”的行动表达对子的拳拳嘱托,由亲恩不能忘进而延伸到乡恩、国恩不能忘,人物情感层层递进,母子情、夫妻情、故土情、家国情充沛感人。

《惊碑》虽为过场戏,但之于整部戏却不能舍弃。一个“惊”字写出了面对山河破碎、碑林残损,一个文人目睹中华文脉断裂时的痛;真正进入顾炎武遗民兼文人内心世界的则是《对狱》,也是顾炎武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清廷的抵抗,面对中华文脉的断裂,他唯有用残存的生命续写文人的担当,其戏剧行动落脚在顾炎武选择生还是死的那一刻,对“宁人”这一称呼认与否的两难上;而《论试》则是顾炎武思想的转折,但依然是从人的情感层面入手,面对妻别,紧接又遭遇弟子请辞,促使孑然一身的顾炎武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与国、与天下如何自处。

这也为之后的《问陵》打下了伏笔。于是,全剧最具想象力的《问陵》登场,是梦境,也是神游。半生无处皈依的顾炎武与自己抵抗一生的清朝新帝玄烨相遇,二人携手相谈,面对荒草宫垣、寂寞山茔,即景生情,原本两种立场的两个人经历了一番超越国祚兴衰的对话。至此,顾炎武的“天下观”终于明朗化,而这位曾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才真正圆满。

场上的顾炎武

这个顾炎武不是史料文献中的“那一个”,而是经过虚构的、艺术化了的顾炎武,更重要的,这是昆曲的顾炎武。在剧种淡化倾向越来越突出的当下,弃用或少用外在手段,最大化挖掘昆曲自有的表现力,借助符合昆曲规律的传统艺术手段来唱念做舞,这是江苏“省昆”的创作方向。由“省昆”和“昆昆”联合创作出品的《顾炎武》自然也把昆曲的表演传统奉为圭臬,期求从昆曲细腻的唱做入手,继承昆曲折子戏传统借助不同行当、不同家门塑造人物的艺术魅力。

主演柯军是当今昆曲界极其卓越的演员,工武生,同时能演文武老生,亦文亦武是他的特点。在塑造顾炎武这一人物时,柯军无疑是有优势的。顾炎武虽为明末清初的大儒,但年轻时也曾抵抗清军,上过战场,人物自身的不同气质融于一体,体现在昆曲的脚色搬演就是不同行当、不同家门的应用。

如在《诀母》中,柯军以昆曲“正末”家门登场,饰演壮年顾炎武,这个家门在传统戏中一般是有一定的武打功架,但以唱功为主的脚色。这一场的主体是顾炎武对母与妻的情感表达,但是他却是以单枪马鞭上场,颇有杀出重围、英姿飒爽之感。而在《惊碑》中,正面表现顾炎武与将军刘泽皓一同抵抗清军、誓死守城,柯军又充分发挥了他文武老生的行当魅力。

昆曲折子戏的传统在表演上是极尽细腻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身段唱念上,还体现在不同行当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力上。在《顾炎武》中李万和傅山由李鸿良一人搬演,但是一个丑行应工,一个副丑应工,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物在昆曲的行当魅力下却个性鲜明。而其他人物虽然寥寥几笔却也生辉,如老旦王氏、正旦贞姑、生行潘柽章、净行吴炎、小官生玄烨等等都在《顾炎武》中不容忽视。

让一切归于场上,是《顾炎武》的创作宗旨。在昆曲的规制下,充分发挥表演的丰富性,让昆曲的行当最大化展现,将人物的情感表现置于首位,这个《顾炎武》真的很“昆曲”。

      张之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邀您共赏京昆越锡!

各种看戏福利发放!

微信群已满,请加QQ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昆虫记戏迷QQ群

群号:37550010

 


编辑: 高利平

推荐阅读

剧光灯 | 文艺锐评 :戏曲现代戏创作 与“盐城现象”

  • 交汇点、交汇点
  • 2018/9/6

剧光灯 |《顾炎武》:以昆曲的经典方式书写中国精神

  • 交汇点、交汇点
  • 2018/9/5

名家云集,两节预定!《顾炎武》现出经典的模样

  • 交汇点、交汇点
  • 2018/8/31
热点评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