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古來文人汇聚之地,琉璃厂之名源於元代修建元大都,於此建琉璃窰厂,由明至清初,琉璃砖瓦烧制渐迁至门头沟琉璃渠,琉璃厂遂被裁撤,清初,位於灯市口书市迁至琉璃厂,逐渐琉璃厂成为书肆、古玩聚集之所,原东、西琉璃厂之间为沟渠,中间以桥架之,桥东为琉璃厂东门,遂留有厂东门之名,我家即世居於此。
原沟渠因民国時於前门和宣武门之间辟和平门,沟被填平,成为今之南新华街,故此街仍存藏家桥和虎坊桥之名。
琉璃厂桥西旧時多字画店舖,名揚海内外的荣宝斋即位於此街,而桥东多书肆,桥之东空旷之处名厂甸,即窑厂之址,清代時成为春节廟会之所,至今,庙会繁华之景仍留存於老北京人的美好记忆之中。
因琉璃厂书肆、字画店鋪櫛次鱗比,最忌失火,故在东琉璃厂建有火神庙,祭祀火神以佑平安。
『日下旧闻考』载:『勅建火神廟在琉璃東。……琉璃厂東旧有火神庙,乾隆乙未年〔1775年〕,步军统领衙门请发所存备赏银以两计者五千八百有奇,委员监修,得旨俞允,以丙申年正月经始,九月工峻……』
儿時常进庙游玩,犹见石碑铁香炉等物。后改建成前门区第四文化舘,俗称四舘,尝与京剧泰斗楊小楼之后人楊长和等儿時好友至此看业余剧团演出的京剧和评剧。
火神庙对面为覌音阁,久废,吾儿時即已成民居。
西琉璃厂之西有南、北柳巷两条胡同,北柳巷有真武廟。『日下旧闻考』载:『厂西有真武殿,万历年修……』今真武殿仅存大殿甚破败已成民居。
南柳巷有庵名永興庵。『日下旧闻考』载『永興寺在宣北坊柳巷之南,寺东向……今南柳巷有永興庵,门东向,当即〔永興〕寺之遗址。特改寺称庵,稍異其名耳。
清末民初『京报』等数十家报纸均在此发行,现山门已无存,只余大殿偏殿,亦成民居,依稀可見昔日规模。
永興庵之南有晋江会舘,著名作家林海音即曾寓居於此,晋江会舘现亦为民居。她的名著『城南旧事』生动、鲜活的展现了南城旧时的平民生活。
徜徉琉璃厂已不复旧時的古朴之貌,而多了现代社会的铜嗅之味和奢华之气,怀念儿時的琉璃厂,怀念儿時的发小们。
诗以记行:
腊尽春初爆竹声,
厂甸摩肩复接踵。
火神庙内听古戏,
海王村中放鸢箏。
曾於书肆览古藉,
复向窗下觅虫鳴。
倏忽時逝数十载,
儿時玩伴觅无踪。
晋江会舘〔林海音故居〕
永興庵
西琉璃厂
东琉璃厂
打鹰洼 2014年9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