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的酸苦
戏曲的悲哀
无意中阅读到朋友戏痴小郭的文章,看到身在民营院团的豫剧表演艺术
家王清芬老师夺梅的心酸经历,不由感慨万千,我们的戏曲市场如此的
萧条冷落,难道真的是因为戏曲赶不上改革潮流,脱离时代需求了吗?
我看,不尽然......
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不仅有国粹京剧,还有许许多多各个地方的地方
戏曲(如: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昆曲、曲剧、川剧、越调、秦腔、沪剧、淮剧......),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有韵味且各个剧中
流派纷呈,优秀演员和艺术家层出不穷。尤其值得惊叹的是戏曲演员的
艺术和功底,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造就的,戏曲演员的艺术功底深奥实在,有板有眼,有别于歌坛流行歌曲演员的浮华。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
他不仅要具备流行歌曲演员的嗓音和发声技巧,她还要有扎实的戏曲基
本功,一个歌星可以因为一首歌一夜成名,身价百倍,然而戏曲演员要
从小开始练基本功,练身段,跟着老师“手、眼、身、法、步”一板一
眼的学戏,练声,学发声技巧,学唱腔。再加上戏曲程式化的水袖功夫、扇子功夫,腿脚功夫、一个戏曲演员没有十几年的刻苦训练和舞台上磨
练是成不了角的,即便成了角的大腕怎能和歌星、影视明星的身价相提
并论。她们永远守在清贫的舞台上,又能有几人知道她们的艰辛和酸苦。
小郭提到的王清芬老师是河南豫剧演员中难的的优秀演员,唱腔功底扮
相都堪称一流,她的《抬花轿》《大祭桩》唱腔做派都豫剧界首屈一指的,当年演出时,观众场场爆满,可是因为在民营院团,缺少国家相应
扶持政策,竟然因缺少资金,夺梅演出时只能借用国家院团的服装道具。夺美后组委会“可怜”她破例给了她一点补助。她去领奖时为了省钱,
飞机坐不起,只能一人带在箱子头套、服饰,辗转做火车去领奖,被当
地人看成倒卖服装的漠视。一个人民的艺术家遭受这般冷遇是谁造成的。论艺术精湛她丝毫不亚于那些当红歌星和影视剧明星,可是在那些一夜
成名的影视明星与当红歌星们,在飞机上保镖前呼后应,紧紧跟随护卫
的时候,谁又能体谅到一个戏曲艺术家所遭受的冷遇。
我曾经听说这样一个事情:有一次大型演出时主办方邀请了孙道林、王
文娟等几个老一辈的艺术家参加,几位老人在贵宾厅休息等候上台,突
然主办方几个保卫人员来到贵宾室,请所有在场的老艺术家们离开清场,理由是赵薇来了,我听了这个事情非常愤慨,当然我不是说赵薇本人不好,我相信她本人应该不知道贵宾厅发生的事情,但是我要问问主办方,艺术家的盛宴,到底谁是真正的艺术家?谁应该是最该敬重的人呢?孙
道临在银幕上塑造一个个生动鲜明艺术形象的时候,赵薇在哪里?王文
娟老师在银幕和舞台上塑造了林妹妹等艺术形象的时候,赵薇是什么?
抛开艺术不说,即便是人之常情,难道主办方不懂得尊敬老人是中国最
传统的道德吗?可悲啊,这就是中国艺术最悲哀之处。真正的艺术家被
人忽略,而那些所谓的明星们堂而皇之的被人供奉在最尊贵的艺术殿堂。
戏曲艺术和流行歌曲也是这样,真正精湛的戏曲艺术被人忽略轻视,很
多戏曲艺术家唱了一辈子戏,至今仍然在困苦中艰难的跋涉,他(她)
们或许一辈子只被几个骨子老戏迷记住,而那些一夜成名的歌星却身价
百倍的受人追捧。歌星的一首歌曲的价钱,比戏曲艺术家唱几台大戏的
钱还要昂贵,甚至有些当红明星按秒计算身价,这种种现象难道不是对
戏曲艺术的亵渎吗?
戏曲不景气的关键所在还在国家政策的不平衡,国家的政策只赞助扶持
国家院团,忽视民营院团的力量,也是阻碍戏曲发展的关键所在。(黑
色字体是戏痴小郭原文载录)且开王清芬老师的遭遇:由于是民营剧团
想去参加只能自费,面对排戏都缺少经费的剧团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是如果不去,作为戏剧大省、大剧种的河南豫剧在艺术节上就成为空
白了......为了河南豫剧在艺术节上有一席之地,王清芬老师还是决定
参加了。当时参加的院团有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中
国京剧院、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四川川剧院等二十多个团体几乎都是国
家院团,全部是省里政府出的经费,面对各大院团的豪华舞台与场景,
王清芬老师表演《大祭桩》“哭楼”与“路遇”两折的舞台背景、灯光
全是借用的,但简单的一桌一椅一布景却给了王清芬老师更多的表演空间!演出的成功从著名戏曲评论家李超先生的赋词《清平乐·云霞音韵》可见:“哭楼肠断,路遇情哀怨,唱做精深称尖湛,韵味声腔弓满。清
芬横溢才能,金喉玉管天成,善于内心外化,细描人物如生”。事后专
家座谈会上在《梆子荟萃》演出中评价:如果说山西蒲剧像幅版画,陕
西的秦腔像幅油画,河南的豫剧就像是一副素描,显得清新淡雅!为此,王清芬获得了首届中国戏剧演出优秀奖,由于是自费而来,中国剧协特
意补助了一千五百元,这是破天荒的!
说到领奖,更是有一件辛酸的趣闻:为了节省开支,王清芬带着头面
箱与演出服坐火车去广州转车深圳,到达广州时是深夜,为了省钱又
在火车站等到天亮,到达深圳问路时深圳人都不搭理,王清芬很奇怪,
等找到地方问剧协老师深圳人为什么会这样?她们笑着说王清芬狼狈
的样子简直像个倒卖服装的,哪里像个名演员啊!同时又都心疼的说:“你怎么做什么事你都这么难啊,真是个苦媳妇。”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清芬老师比任何一个获奖演员都深有体会与感悟……
这就是一个民营院团艺术家的遭遇,像她这样类似遭遇的艺术家数不
胜数,有很多民营院团的艺术家都曾经遭遇过类似情况。她们忘我的
坚守在清贫的舞台,确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经济上缺少支持,人力上
没有扶持。所以很多国家院团的艺术家优秀演员们宁愿坐冷板凳也要
捧着所谓的“铁饭碗”困死在国家院团。这边是等着唱戏的一批优秀
演员白白断送艺术青春,那边是缺少与之相配的好演员搭档,形成一
边倒的局面。试想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能有几年?最辉煌的时期却因
为等戏唱白白断送艺术青春,又怎么能创造戏曲的辉煌?常此以往埋
没了多少优秀人才啊?艺术离不开人才,人才决定着剧团的生存与发
展,这样的状况戏曲又怎么能站到改革时代的前列?
不仅演员个人处在被动尴尬的局面,一些民营剧团的人才刚刚经过磨
练冒尖之日,往往便是遭遇国营院团“挖角”之时,由于演员们都贪
图国家院团“铁饭碗”,有点条件和实力的都削尖脑袋往国家院团跑,
民营院团演员整体实力也存在严重脱轨现象,一批在民营院团磨练出
来的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造成民营队伍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即便
在困苦中壮大了队伍,也抵挡不住国家院团的挖墙角,故而她们所演
出的剧目,无论在演员的阵容、戏剧的规模、演出的水准和影响力上,
很难与国有大剧团相提并论,除去主演,演员整体实力稀松下滑,让
人觉得整出戏除下主要演员,其余都像民间草台班子,形成一流的主
演,三流的群体,整体实力和整台大戏大打折扣,缺少人力物力的民
营剧团,排台戏都困难,又怎样出更多的精品大戏?而那些从民营转
进国家院团的‘苗子’,因为没有机会磨练又被很快的埋没,辛辛苦
苦学了几年的戏,什么都没有演就消失在舞台。青年演员整体艺术水
平下降,造成艺术断层,如果国家的政策能一碗水端平,能够像扶持
国家院团一样去扶持民营院团,这种情况一定会大有改善。
艺术毕竟与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迫切地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的局
面。如果国家院团和民营演出团体能互相团结和支持,没有那么多的
条条框框,真正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和演艺市场的繁荣,相互支持和
扶持。加上政府可以对民营剧团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经济扶持政策,如
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民营剧团实施若干年内免税或降低税收的措施,
或者通过有条件的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来扶植民营剧团;搭建融资平
台,引进金融资本共同参与。对于在民营演出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
发展申请的贷款,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相关机构进行评估并担保授信,
实行低息或无息的优惠贷款政策;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进一步发挥
他们的作用,鼓励民营剧团的创作和演出。有了这些保障那些在国家
院团坐冷板凳的一批艺术家都可以自立门户,自己创出一片天地,留
在民营的尖子也不会流失,戏曲舞台就能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民
营的机制多变灵活,民营和民营也可以牵手,互相组合、相互助阵,
演员整体水平都会提升到一个最高阵容,国家可以提供便利条件,将
一些条件比较好、有剧场的社区文化中心,以低价甚至免费租借给民
营剧团,成为其对口固定的排演场地,解决民营院团排戏没有场地的
困难,排出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可以出更多的好戏,出精品
大戏,我们的戏曲事业才会真正的繁荣昌盛。
我们国家的戏曲艺术,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每个剧种的每
个优秀演员,在艺术上和自身条件上都具备雄厚实力,她们缺少的就
是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和媒体方面的宣传,导致大量的从来没有接触
过戏曲的观众流失。有些人认为流行歌曲属于年轻人,戏曲只属于老
年群体,其实我所接触的很多年轻的大学生他(她)们不是不喜欢戏
曲,而是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戏曲,如果你真的把戏曲引进校园推荐给
她们,让她潜移默化的欣赏,她很快会喜欢甚至迷上戏曲,他(她)
们会突然觉得眼前打开了一扇窗户,窗外是更加美丽迷人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