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我老师之父为救朱鸿兴而自杀

$
0
0

  我老师之父为救朱鸿兴而自杀

 

提起苏州美食,“苏州一碗面”少不了。“中华老字号——朱鸿兴面馆”是苏州市区最著名的面馆,在各商业区,居民点都有分店,有越来越兴旺的趋势。

但你可知道,朱鸿兴面馆能度过1950年前后的困难时期,继续开设下去,离不开一个人——高聘之先生,也许可以说:没有高聘之也就没有朱鸿兴了。但高聘之却为此而自杀,而高聘之就是我在五中时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高晋杰的父亲。

声明:对此我没有专访,是朱熙钧先生写的,他采访过高晋杰的夫人陈慧龄老师以及原朱鸿兴的女儿和多个伙计,此文分二次发表在苏州杂志上,题目是《名牌老店“朱鸿兴”》《续记名牌老店“朱鸿兴”》,后来编入他的书《大黑七三集》(他笔名朱大黑,2003年出版此书,时年73岁),原市文保所副所长钱正先生曾陪我去访谒过朱熙钧。以下我摘抄这段史料,做一回“文抄公”:

 


朱鸿兴开设于1938年,业主叫朱春鹤,面馆在乐桥吉由巷口。

…………………………………………………………………

1948年金圆券贬值,朱鸿兴到处“轧头寸”,举债度日,主要债主的姓名叫高聘之,是朱鸿兴的吃客,住在护龙街(即人民路)大石头巷东口的石库门里,与朱春鹤住处相近,过从甚密,遂成知交。高家是望族,培养七个子女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高聘之此时靠家产过日,热心慷慨,常以自己的钱财散发给穷苦人,人称“高痴子”。

后来得知朱春鹤在金圆券贬值而有困难时,竟为朱鸿兴举债,先向在上海从事纺织业的大儿子借了一笔钱,自己也拿出一笔钱,还向邻居如教师家属陆师母等(涉及人数也多)借债。1948年借的债,还还借借,竟拖到1950年春,解放初期经济尚未恢复,朱春鹤一时无力归还。而高聘之承担债主,难以向亲人友朋等人交代,竟寻觅到鸦片烟斗里的烟屑,浸水而服毒自杀,并留下遗嘱,嘱子女不准向朱春鹤逼债。高聘之张扬侠义精神,竟如此悲壮,在那个社会里也确实难得。而高聘之的儿子高晋杰,后任六中校长也确实没有向朱春鹤再提过这笔债务。

高聘之平时很喜欢朱春鹤的大女儿朱云珍。高聘之自裁前的一天,还特地去看望朱云珍。那是个阴雨蒙蒙的天气,高先生带了把黑布伞,一早就去朱家,跟朱云珍说“高伯伯要出趟远门,不能经常来看你了,但我还会来看你的,不要怕啊!”当初十来岁的朱云珍不解其意,只是嗯嗯应答而已。

翌日,高聘之自裁的噩耗传来,朱春鹤马上来吊唁,极为悲伤。朱云珍这才知道这是高伯伯最后的告别和爱抚,直到今天朱云珍已是耆老之人,还深刻记得起高伯伯的原话。今朱云珍来信说一定要写写好人高伯伯,但又不知其姓名,经过辗转询问打听 ,线索断了再续,总算最后找到了高晋 杰的夫人、环保学院退休老师陈慧龄,才证实了这段故事。

高聘之做了好人,虽然精神可嘉,朱鸿兴的门面照样撑着,但内部已经亏空异常,直到解放后,高聘之常与朱春鹤在柜台旁商量债务。这时期劳资已有纠纷,某些人怀疑高聘之为朱鸿兴抽逃资金,高聘之也听到风言风语,最后决定自裁,这里也有点因素。摆脱干系,一了百了,还个清白。高先生谢世时,年仅55岁。(此文中写“劳资已有纠纷,某些人怀疑高聘之为失鸿兴抽逃资金,高聘之也听到风言风语,最后决定自裁。”我认为这是他自杀的最大因素。初解放,怎么就出现了劳资纠纷?怎么就怀疑他抽逃资金?)

到了1952年又有五反运动,运动中又闹出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说朱春鹤藏有一尊金铸的菩萨,朱春鹤为此吃着些苦头。但职工曾见他实在发不出工资时,将自己的皮袍变卖而发工资的。而且幸有高聘之宅内邻居、朱鸿兴职工毛宁,深知高老先生为朱鸿兴举债而自杀的情节,曾说过一句实话:高老先生是好人。因而职工相信这一说法,朱春鹤在运动中逐渐解围的。

公私合营后,朱春鹤与职工一样工作,没几年就放弃了定息,后来他年老多病,却无劳保,拖不了多久也就去世了。一连串的遭遇,在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有说不尽的苦楚。

至于朱鸿兴的子女,后来资产阶级子女受歧视的情况,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甚至隐姓埋名,不敢提朱鸿兴三字。

 


本人跋语:

高聘之的儿子高晋杰,在苏州市五中做过我高中三年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上世纪60年代越来越重视家庭成份,高老师作为班主任常常教育大家,他自己就出身地主,要求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学生不要背上思想包袱。那么这位热心慷慨,具有侠义精神的高聘之应该就属于地主了。写到这里,想起我们受到的教育:地主是“五类分子”之首,属于专政对象,“天下乌鸦一般黑”“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1976年国庆期间,我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特地上门探望高老师,十多年后他还记得我带去了白兰花。1992年我们班级同学还为他做过七十大寿,过了两年,突然跌倒在饮马桥附近原第二人民医院不远处的草坪上,当时无人救治,脑溢血去世。当晚电视上报道寻找死者身份,有同学看到了这则启事,我班同学都去他家吊唁。

    许荣根同学说:高老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法语是他的第一专业,在民国时,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商务参赞。
    高老师为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订阅了一份《英语周报》,为了不荒疏法语,还每天坚持听法语广播,当然是中央台,听敌台要抓捕入狱的。
    网上搜索高晋杰,只有一条信息:“苏州六中的第三任校长高晋杰,任期:1950.41953.1 ”






(上图,我班为高老师祝寿,前排围巾的,当时70岁,似乎过早衰老了,另一位是教化学的朱老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