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是需要技术的,并不是你很爱很爱一个人,就可以让他开心而又舒适地接受。爱的技术,有时候,用一生去学习,还是学不好,于是,就有了很多红颜薄命的传说。
比如三毛。她是一位文采飞扬的作家,也很美貌。从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己容貌的自信。她说,她年轻时,是可以一笑倾人城的,如春花般灿烂。她的作品里,也总是配着很多的照片,那种走遍千山万水的洒脱和惊艳,为她的作品增色不少。
但她显然爱的技术不够,每一场恋爱,都因为用力过猛而失败。恋爱是一场需要斗智斗勇的战争,单纯如三毛,渴爱如三毛,显然无法做到。一个文笔如此细腻的女子,其内心一定是敏感而又寂寞的。而最高境界的恋爱,需要无欲无求。就比如宝钗,她在这场爱的战争中能走到最后几乎是必然的。宝弟弟对我好是这样,宝弟弟对我不好还是这样,我只做好我自己就好。可是,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太在乎太在乎,很难做到无欲无求,你可以不要金钱不要地位等世俗的一切,但你需要和渴望爱的回应。这种太爱太在乎,会让你在每场恋爱中,都很难走到最后。比如林妹妹,宝哥哥对她好了就开心,宝哥哥对她不好了就失落、难过,让宝哥哥觉得很累,自己也折磨到伤病累累。
三毛的每场恋爱都是竭尽全力的,所以经常输到无法全身而退。比如,大学时恋上了帅哥,于是,求了又求,对方不太愿意,就继续求了又求。但无论怎样求,那个帅哥都不接受,三毛伤心到离开台湾。终于有个外交官可以包容地接受她的这种全力以赴竭尽全力的爱,却在婚礼前又去世了。对三毛来说,这真是天塌下来了,她的伤心绝望让她几乎崩溃,但这时,荷西接着了她。在她伤心欲绝的时候,荷西的爱情引导着她逐渐走出这种痛彻心扉的绝望情绪。
对三毛来说,荷西是所有幸福的所在。在撒哈拉沙漠,在爱情的滋润下,三毛终于像鲜花一样盛开了,她的灵感一下激发出来。荷西给予她的幸福,让她从一个平凡的作家腾飞为一个灵感作家。我们看到的三毛所有最好的作品,都是和荷西在一起时写的。爱情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让她(他)成为更好的存在。没有荷西的爱情,三毛的文笔缺乏灵气,虽然写作技巧很好,但灵气,实在是文章成为名著的必要元素。所以,很多恋爱技巧,比如,不要找一个自己太爱太在乎的人,要找一个爱自己自己也能接受却能把控感情的人,对于三毛是没法用上的。她所有的激情,就是因为爱情而喷发,这样的爱情,只能是面对自己最爱最在乎的人才能产生。这样全身心投入的爱恋,是很难全身而退的,所以,荷西去世后,三毛选择了自杀。荷西的去世,不仅带走的是爱情,还有她的灵感,她对生命的激情。她就像一朵花一样,迅速地枯萎下去,不只是容貌,更是内心,她的文笔几乎枯竭了。我想,三毛是苦苦挣扎过的,她想挽救自己,所以,她到了另一个沙漠,希望可以找到另一个荷西。可是,这样可以包容你所有缺陷激发你所有爱恋和激情的生死恋人,哪有这么容易寻找和替代。三毛终于还是走了。
张爱玲是个才女,她的很多作品,流传至今,还是觉得很凄美,比如半生缘。张爱玲本身的爱情,却没有她的作品美丽。或许,开端的时候,也是美丽的。以张爱玲的文采和傲气,如果不是让她怦然心动的人,她哪里肯低到尘埃里去妥协和迁就这一份感情。胡兰成,这个孽障的男人,但不得不承认,他也是极有文采的。直到现在,看他写给张爱玲的信,还是会打动。他许诺给张爱玲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样美的许诺,加上他的文采飞扬,他对张爱玲作品的懂得和欣赏,张爱玲的沦陷几乎是必然的。
张爱玲虽然文采飞扬,但内心其实是很不自信很缺乏安全感的,这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父母离婚了,父亲另娶,爱玲与后母的战争情绪始终无法缓解,这几乎是个死结,各方都觉得非常委屈。作为爱玲,还是青春期的少女,遇到这样的家庭变故,她会很自然地把后母作为家庭的入侵者,抵触情绪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后母无限的宽容,需要父亲无比的耐心才能化解。但显然,爱玲的父亲和后母,都是用了非常强硬的手段来对抗她的抵触情绪,她的父亲甚至把她打到起不了床。这样家庭内部战争的消耗,把爱玲所有的自信和安全感都损失掉了,面对外面的世界,她会觉得很不自信很没有安全感,因为,她身后无人可以依靠,父亲已经在这场家庭战争中与后母站在一起,结成同盟,成为她的敌人。父亲,那个女儿可以因为拥有他的爱和保护,而自信地面对全世界的人,竟然成了伤害她最深最重的人。这种伤痛,让爱玲对男人既害怕又极想依靠。害怕是害怕再受到伤害,极想依靠是太孤独太寂寞太无助,世界虽然很大,来来往往的人群虽然很多,但,谁是可以依靠的呢?无人可以依靠的困境,让张爱玲生活得如同斗士一样,她高高地昂着头,她在文学领域少年成名的盛世美名也支撑了她的高傲和硬气。
遇见胡兰成,爱玲一定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记得爱玲传中,在爱玲极小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后母,家里还是一片静好,爱玲的父亲是爱玲诗作的第一个欣赏者。小小的爱玲,这种来自父亲的欣赏,一定给了她无限的温暖和勇气。胡兰成,他是追寻着爱玲的一篇作品而去的。这部作品,就是小说封锁。
张爱玲的封锁,确实写得极有意境。这世上,有些刹那与瞬间是永恒的,既短又长,短的是时间,长的是那份心动的感觉,可能会需要一辈子去回味。胡兰成抓住和感受到了张爱玲小说中凄然的意境,所以去寻她,吸引胡兰成的,是文人间的惺惺相惜吧。对于爱玲来说,这就是致命的诱惑了。胡兰成本身就是极为著名的文人,他的家境清寒苦贫,甚至第一位夫人去世,要借钱安葬。他能从这样的窘迫中成名,其才华是无法否认的。这样的才子,那么赏识和欣赏她的作品。见面后,如胡兰成的回忆,他没有想到,一个可以写出如此成熟凄然意境有着无限人生感悟的作家,竟然是如此稚气可怜的样子,看着还是个孩子,这种强烈的反差,胡兰成一定从心底升起了一些带有父爱的怜惜。敏感如张爱玲,一定捕捉到了这种欣赏和怜惜,这些正是缺失父爱的张爱玲所需要的,当她看见胡兰成,那么成熟高大,还充满高高在上的欣赏和怜惜,她的心一定瞬间沦陷。
作为爱玲,她要的是父辈一样的爱,这样的爱,一定是要可以凌驾于她之上的,但对她又是温和和善和懂得的。当她感受到这种爱,她立即低下了她高傲的头,她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后,写着: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也确实爱得卑微,她做出了所有的妥协退让,只想拥有这份依靠和情感。那时,胡兰成是有妻儿的,以张爱玲当时的盛世名声,她没敢想更多,她在给胡兰成的信中写到: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就是说,她可以不要名分地跟着他。面对着这样父辈和兄长一样的温暖和依靠,张爱玲如飞蛾扑火一样奋力燃烧自己,以无比的激情投入这段爱恋,她太想抓住这份依靠,如果说人世间是孤独凄然的,但至少还有你,可以让我放心依靠。张爱玲紧紧想要抓住的,不仅是一份情感,还是那份安全感,那种因为依靠着的这个人而有了面对全世界的勇气。
胡兰成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是汉奸,是汪伪政权的文化部部长。这是张爱玲一辈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无论怎样的爱恋,最基本的民族气节是要的。胡兰成,从如此贫寒的出身,到成为著名文人,他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但他太不珍惜文人的羽毛,让汉奸这样肮脏的身份污了他的名节。
但至少在开端,胡兰成对张爱玲的爱恋是真实的,而张爱玲为这份爱情付出了终身的代价。当她离开胡兰成后,她就凋零了,凋零的除了容貌,还有才情和灵动的文笔。从此,张爱玲再也没有写出过出色的作品,甚至,再也没有在大场面中亮相,她把自己藏起来了,她失去了面对全世界的勇气和动力。她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沉默,越来越闭门不出,本来就纤细的身姿更加纤细,瘦成了薄如蝉翼的纸片人。胡兰成,对她来说,不仅是恋人,还是父亲,张爱玲,她在寂寞的岁月中,感受着再一次失去父亲的彻骨疼痛。
爱是需要技术的,可是,当你深陷爱恋的时候,所有的技术和聪明都会化为乌有,会变得很笨很蠢。就像三毛的爱恋,求了又求求了又求,还是爱而不得。所以,三毛说,爱情犹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张爱玲写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哦,你也在这里?”。爱情在动静之间,缘分在聚散之间。很多美好的开端,就如三毛所说,用一秒钟转身离开,却要用一辈子去忘记。甚至一辈子都忘记不了,心始终在伤心流浪。怎样在最初的美丽相遇,可以谱写一辈子的幸福相依,实在是太需要爱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