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百名历史名人与石景山45

$
0
0

韩延徽——辽太祖倚重的开国重臣

 

韩佚墓壁画

韩延徽(882959),字藏明。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辽国的开国功臣,是契丹最早继续倡导“胡汉分治”的汉族政治家。韩延徽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刺史,韩延徽初期在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手下任职,后奉命出使契丹时被耶律阿保机留用,成为他身边的主要谋士。后辅助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其子孙世代在辽为官,开创幽州韩氏一族。

  韩延徽在辽为官30余年,为辽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主要的功绩有:

1)军事上攻党项、室韦、征渤海、破辉罕;

2)政治上制定了国家的典章制度;

3)组织机构上创立了“头下军州”;

4)经济上建立了国家的税收制度。

韩延徽是继晋末十六国时期施行“胡汉分治”民族政策以来,在契丹最早继续倡导“胡汉分治”的汉族政治家。当初中原所属的北部大藩,如幽州、涿州等地,很多汉人难于忍受本国藩帅对财富的掠夺,看到契丹地广人稀,纷纷“闯契丹”去寻活路。这是一场足够规模的、自发的汉人北上移民潮。但汉人、契丹生活习俗、文化背景不同,于是韩延徽提出了分治制度:游牧系统一套,农耕系统一套,耶律阿保机接受他的意见,设置为南北两院,北面官,用契丹国制度;南面官,仿中原制度。南面官的推行,也渐渐让汉人的文官制度进入草原地区。

韩延徽还招募汉人到北边来垦荒。于是更多汉人逃往契丹。到了后期,契丹事实上已经成为胡汉杂居地带,而农耕所收赋税,也增强了契丹的经济实力。

《辽史》:“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为佐命功臣之一。”

《辽史》:“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契丹国志》:“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契丹国志》:“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南牧,延徽之力也。”

韩延徽封为鲁国公,被穆宗赐鲁郭为封地,应历九年(959年)卒,享年七十八岁,就葬在鲁郭。“鲁”是韩延徽的封地名,“郭”解释为城池,因为鲁是韩延徽的封地,周围有大批田庄。而今天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原址,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是韩延徽家族墓地。墓地占地面积庞大,埋葬着韩氏家族众多的族人。由于明代黑山会护国寺、刚炳祠墓及清代宦官和解放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大规模建设,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韩延徽家族墓园的规模和形制了,但从解放后陆续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院内出土的韩佚墓、韩资道墓等墓来看,在这里至少葬有从韩延徽以下十代几十人,时间跨度从辽到金约200年间。

韩延徽的子孙在辽金两朝都做官,并和朝中多位臣僚联姻,如王师儒、丁文逳、李继成、杜悆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门阀体系。

上世纪70代末至80年代初,韩延徽之孙韩佚、四代孙韩资道等韩家墓志相继在八宝山南出土,其墓志皆称“葬宛平县房仙乡鲁郭里”。有学者认为,“鲁郭”的“鲁”指的是鲁国公,即韩延徽;“郭”指的是墓葬的外围城墙,也就是罗郭城。合而解之,即韩延徽墓外的城墙,主要是为了防止战火侵扰。

韩佚墓是19816月出土的,那是一座砖室墓,在他的墓室和甬道中都绘有壁画,墓室内有7幅壁画,一幅在北壁,画有二扇围屏,东西两壁各画二幅,每幅都画一个侍女,另外还有两幅,一是“侍乐图”、二是“沐浴更衣图”。在韩佚的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大部分器物都放在棺床的南侧,主要是陶器,此外还有凤字形砚、三足炉、木案、银镯、银钗、铜镜、漆盘等,棺床上主要放的是瓷器。

韩佚墓共出土了24件瓷器,有青瓷、白瓷、褐瓷,白瓷13件,瓷罐、渣斗、瓷碗、瓷钵等,出土的白瓷属于定窑系和北京龙泉务窑仿定的辽白瓷,另外还有9件青瓷精品,属于越窑系的青瓷,最精美的一件是秘色青瓷水注,瓜棱形圆腹,花瓣形直口,曲把,葫芦钮盖,器底刻划有“永”字款,注壶身刻有四对坐饮雅士人物图案,这件水注属于越窑系上林湖窑的产品。秘色瓷产于五代时吴越国,是钱氏小朝廷作为内用和进贡辽宋国使用的器物,所谓秘色,过去一直认为是钱氏朝廷为垄断宫中御用品而严禁民间使用,其釉色不为人知,所以称为秘色。但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发掘法门寺塔地宫时,发现了唐咸通十五年(874年)皇室供奉的秘色瓷碗和供奉器物的对帐单,证明了秘色瓷早在唐代已出现了。

  韩佚墓的划花青瓷注碗的碗底心,以线划鹦鹉头尾相对,呈团形,极其精致,这是余姚上林湖窑的产品。韩佚墓出土的青瓷器物,应该是吴越国进贡辽国后被皇帝转赠给重要臣僚所得到的。(门学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