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纪念我国整形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宋儒耀教授诞辰100周年

$
0
0

这篇文字初稿在1996年,那时的宋教授依然在世,因为各种原因宋教授建议不发。修改稿在去年先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后。还是觉得放上来比较好,以纪念我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我国整形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级教授、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宋儒耀教授,1914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三义庙街。他自幼家贫,父亲先是一位自学的中医郎中,以后又在日本人在辽阳开办的一个医学校学习西医。他的医术高明,精通中西医术,家中挂满治愈患者赠送的表扬匾额,以行医为继,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宋儒耀12岁那年,大批山东灾民“下关东”逃到海城,染上伤寒。海城县长怕伤寒传入城内,下令不许灾民进城,大批灾民聚集在城墙脚下,无医无药,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亡。宋父目睹灾民惨状,出于义愤,每天出城为灾民施医送药,不幸自己也染上了伤寒,几天后就去世了,同时宋的一个姑姑也因染上伤寒过世。这件事在幼年的宋儒耀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亲死后,家中生活变得极为困难,只能靠母亲给人家洗衣度日,姐姐也被送做童养媳。母亲是个深明事理的人,她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极尽节俭,送儿子到张学良所办的“同泽中学”读书。宋儒耀不负母望,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家祸未已,国难临头。1931年日寇发动了“9.18”事变,东北被日军占领,同泽学校关闭,刚刚读完高一年仅16岁的宋儒耀被迫辍学,并流亡到山东济南。1932年,他以高一的学历考上了济南齐鲁大学七年制的医学院。当时他的生活仅靠东北流亡学生救济金维持,全无其他接济。由于当时四川成都的生活费用较低,他便于1933年转学到华西医大七年制的牙医学院。由于生活艰苦,买不起课本和讲义,上课时全靠专心听讲,用仅有的一只钢笔在廉价买来的报纸上做笔记。有一次,课间休息时伸伸胳膊,不小心把钢笔弄断了,只好把钢笔用线捆好再用。他学习刻苦钻研,每学期考试成绩总是第一,这样就可以领到30元奖学金,以此维持生活,继续读书。经过刻苦努力,1939年他以优异成绩在华西大学牙医学院毕业,获得牙医博士学位。早年的艰苦生活,造就了他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格。

毕业后,宋儒耀被留在华西大学任教,同时在华西牙科医院做外科医师。1940年他与当时的校花被很多同学追求的王巧璋女士结婚,而打动王巧璋芳心的很重要一点是宋儒耀把每个手术都画出漂亮示意图,这些示意图就挂在他的办公室用来教学和手术温习。1941年,他因工作出色被破格提升外科主任。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激烈阶段,有些颌面枪伤的伤员被送到成都,华西牙科医院完全不能治疗。有个颜面和双手烧伤的飞行员被送往美国治疗,花费十多万美元,也仅仅是在面部做了植皮,双手仍然没有得到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大学有意培养一位中国的颌面整形外科医生给中国伤员治疗,但是经费是个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这一意愿变成了现实。一天,华西大学口腔科来了一位穿黑色长衫、面容青涩的老者要求做全口义齿。加拿大籍的洋人院长见此人其貌不扬,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患者,将原本找他治疗的病人转给了宋儒耀。宋将其口内残存的七个压根一次拔除,又将参差不齐的牙槽骨凿平并缝合,手术干净利落。几天后此人的夫人来医院找宋儒耀说:“此前陈先生拔一颗牙就昏倒了,您一次给他做了这么大的手术,他完全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他很佩服您的技术,认为您是个有前途、应该培养的年轻人,他愿意保送您到美国进修”。这时宋儒耀才知道这位“陈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布雷,时任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因为他多年为牙病所困,蒋介石给了他一个月的假期,并介绍他到曾经给自己治疗过牙病的华西大学就医。1942年,经陈布雷努力,报孔祥熙批准,宋儒耀被送往美国进修。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人员出国非常困难,宋的护照是第八号。

1943年,宋儒耀到美国ROCHESTER大学医院整形外科做住院医生。由于是二战期间,美国所有的医院都缺少住院医生,整形外科和脑外科合用住院医生,所以宋也做脑外科的助理工作。这段经历,对他回国以后开展三叉神经节后根切断手术和处理颅脑弹片伤等都很有帮助。

1944年,宋儒耀到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访问IVY教授。该学院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学府。IVY教授是当时世界著名的颌面与整形外科权威,他著有许多著作,并担任整形外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杂志的总编辑。访问期间,IVY教授临时让宋做他的手术助手,发现这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中国青年医生才华出众,值得培养。于是,宋儒耀应邀转到了费城进修。

在费城进修医院做住院医生不久,一天晚上有一位下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大出血的病人来看急诊,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家属非常焦急。宋当机立断,依然给她做了颈外动脉结扎手术,出血立刻停止。此事得到IVY教授的夸奖,多年后依然赞不绝口。IVY教授1962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在他众多的学生中,特别用了一个章节来回忆这位中国学者。他称赞宋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学院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他写到“他(宋)处理的急诊病例之一是一个颌面外伤严重出血的病人,经局部处理未能止血,但他通过结扎颈外动脉控制了出血”;他还称赞“宋学习勤奋、工作仔细,笔记极为认真”;他写到“宋坚持记录他协助我们处理的每一个病例,对即使病理标本的镜下切片都作了详细记录和描述,绘了极好的图画,并涂上色彩。后来,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论文,被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费城是美国的文化城,学习机会甚好。宋儒耀无暇欣赏繁华动人的异国风情,唯感兴趣的是学业上的进步。他在任住院医生的同时,还抽空到进修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必修的课程,并准备作博士论文。1947年,他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

在学业前进的道路上,他又碰到了困难。作博士论文要缴纳一笔可观的学费,他无法筹到这笔钱。IVY教授为了帮助这位才华出众的中国青年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给他找了个解剖学助教的工作,让他半工半读。解剖学助教待遇低,是一般人都不愿干的工作,需要有细致而准确的解剖学知识,在学生找不到某条血管时,要马上替他们找出来,在学生不能辨认某根神经时,要立即替他们人出来。他在解剖学系工作了三年,从助教一直做到讲师。这段工作经历对他日后在整形外科方面的发展大有好处。

在宾大医学进修学院的学习既紧张又充实,在同一时期,他身兼住院医生和解剖学助教二职,同时还撰写博士论文。他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晚上常常要工作到深夜,各项工作都完成的非常出色。为了作出高水平的论文,他仔细观察了几千张病理切片。1948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他的女儿也在美国出生。按照美国法律,女儿自然就取得了美国国籍,他们也可以常住美国。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期间,宋儒耀与IVY教授同台手术不下1000例。由于IVY教授当时在国际整形外科的影响力巨大,期间世界各国前来参观学习的很多,接待工作均由宋来安排。张迪生教授就是当时宋儒耀接待的中国派往的参观团成员之一。

1948年华西医大发函邀请宋儒耀做院长,当时内战正酣,许多人劝他们留在美国。但是,优厚的生活待遇、现代化的工作条件,没有动摇他们的爱国赤子之心,他们想到抗战刚胜利,中国需要建设,人民需要整形外科,毅然向IVY教授辞职,带着刚满月的女儿,远涉重洋,回到祖国。

1948年,34岁的宋儒耀被华西大学破格任命为医学院和牙学院的颌面与整形外科正教授,兼任华西大学口腔医院院长。但是,解放前夕的中国,政治黑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劳动人民无钱到医院看病,他除了给学生上少数几堂课外,实际上没有多少事做,发展中国整形外科的抱负无法实现,十分苦闷。但是他是个热爱科学、珍惜光阴的人,在医学院又开始了新的学习。

华西大学牙学院和医学院都是七年制,前四年半的基础课相同。牙学院的毕业生再在医学院学习两年半,考试合格,就可以在医学院毕业。宋儒耀在任教授和院长之余,又在医学院上课,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考试。作为一位教授和院长,在一般人看来,这是无法想象的事,但他却感到好处很多,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他获得无穷的乐趣。这段教授兼学生的生活,他一直坚持了三年,直到1950年底于华西大学医学院毕业。这是他一生不贪安逸、勤奋好学的最好写照,也使他成为了国内外少有的获得三个博士学位的人。

1949年12月25日,成都解放了。共产党接管了华西大学,党代表对他特别重视。1950年,他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第一次听到“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和“预防为主”的大道理。他非常兴奋、也非常敬佩!庆幸我国的整形外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解放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宋儒耀奉命带领“西南整形外科手术队”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医疗工作。

美国在战争中惨绝的首次使用了凝固汽油弹,对于所造成的严重烧伤,世界上包括它的制造国美国在内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志愿军有很多凝固汽油弹烧伤和颌面部炸伤伤员急需现代整形外科治疗,他决心探索治疗凝固汽油弹烧伤的方法。经过仔细研究,他首先开始了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异体植皮工作,挽救了许多严重烧伤伤员的生命;他发明了全脸和全手的整张游离植皮术,提高了面部和手部烧伤治疗后功能和外观效果;他还发明了不用胶水的“带针”鼓式取皮机,为治疗凝固汽油弹烧伤提出了一套完整方法。当时伤员很多,而整形外科人才奇缺,他不得不采用“车轮战术”,由助手准备好几台手术,他做完一台,换身衣服,接着做第二台手术,经常从早晨八点做手术到晚上八点。他那高大的身影驱走了死神,他那灵巧的双手创造了新生,他那慈祥的双眸给人以信心,他那敦厚的笑容给人以力量……

宋教授博学多才。一天,从前线送来一个颞部盲管单片伤的伤员,伤员深度昏迷,瞳孔散大,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许多军医都束手无策。宋儒耀怀着对志愿军伤员的深厚感情,凭借自己在神经外科协助手术时的印象,成功的做了开颅手术,取出了弹片,挽救了伤员的生命。在治疗战伤的同时,按照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他们还收治一些老百姓病员,他发明了“单侧腭裂修复手术”,减少了组织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利于年小体弱的患儿。

由于宋教授的工作成效,整形外科在治疗战伤中的重要作用在解放军军内得到高度重视。为了提高战伤救治水平,迅速壮大整形外科队伍,1951年,宋教授在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开办了一个短期整形外科训练班;1952年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办了一个为期两年的整形外科进修班;并多次到全国各大军区巡回讲学和做疑难手术;宋教授为我国培训了第一代整形外科队伍,使整形外科在国内迅速得到发展。

基于他的卓越贡献,1951年志愿军卫生部给他所领导的手术队记集体一等功,并给他本人记大功一次。

抗美援朝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对他进一步培养提高,于1956年送他到前苏联参观学习,历时半年余。他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整形外科工作做了详细考察,并向拉普钦斯基教授学习了狗的断肢再植和肾脏移植手术。

1957年,宋教授由苏联回国后,吸取美国和苏联整形外科的优点,结合我国整形外科工作的经验,在北京东交民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整形外科,宋教授任业务院长。

宋儒耀办事踏实认真,不尚空谈,作风雷厉风行,事必躬亲。大到医院的规划设置,小到图书杂志、手术室的鞋架设计,他都亲自过问。在他的领导下,整形外科医院很快在全国打开了局面,医疗、科研和教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朱德总司令曾为医院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也多次称赞医院的工作并向国外介绍医院的成就。1957年,宋教授在医院成功地重复了在苏联学习的断肢再植动物实验,为我国成功进行断肢再植手术积累了经验。

整形外科医院成立不久,有人借口他在抗美援朝时期治疗大面积烧伤采用异体植皮是“拿志愿军做实验”,企图把他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打倒。后来由于上级党委的批示才结束了对他的批判。但是几个月的批判运动,导致他不能再做行政工作,但他完全没有消极,反而摆脱了琐碎的行政事务,潜心于业务研究和著述。他在完成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口腔学”的编写后,又出版了“唇裂与腭裂的修复”和“手部创伤的整形外科治疗”两本书籍。40多万字的“手部创伤的整形外科治疗”一书是1962年他在一个月的疗养期间完稿的。这几本专著,既包括国内外、过去和现在各家学者的知识和见解,也包括他自己的专长和经验。他还为这些著作亲自绘图。所绘插图线条流畅、解剖准确,真实感强。这些著作图文并茂,成为当时有关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当时的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有大量病患需要得到整形外科的治疗。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许多手术需要多次才能完成。宋教授从不迷信洋人,他相信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坚持要有自己的创新,怀揣对人民的满腔热忱,毕生努力探求中国式的整形外科新方法。经过深入研究,打破了传统不能在多部位同时施行手术的禁律,发明了“一次手术完成的全鼻再造术”,使国外需要三次手术才能完成的工作一次完成;他还发明了“鼻底三角瓣唇裂修复法”,使手术效果更为完美。同时“文化革命”前他还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小血管吻合动物实验。前者是对经典手术方法的重大改进,后者则是国际上刚刚萌芽的显微外科一个开端,都是极具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宋教授时时想着劳动人民的疾苦,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除痛苦。1965年在河北农村巡回医疗时见到不少缠足妇女,每日忍受极大痛苦在田间劳动。宋教授为了解除她们的苦楚,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矫形手术,把不少妇女的缠足改变成正常人脚型一样,能够健步行走。这项工作开始不久,“文化革命”就开始了。

由于他出身贫苦,抗美援朝立过大功,“造反派”对他无懈可击。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被网罗上种种罪名,被迫进行“劳动改造”。1969年底,他辛勤创建的整形外科医院被作为“资产阶级美容院”而解散,并下放到江西。周总理得知此事后批示:“宋儒耀留在首都医院成立整形外科”。1972年,宋教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他一边劳动,还在设计着新的手术方法。周总理又一次批示“让宋儒耀这样的人去种田有什么用,让他回来做点本职工作嘛!”

1973年,宋教授回到首都医院工作。多年的思虑积累,一旦具备了合适的工作条件,他的发明创新就像喷泉一样涌出。他提出了多种新的手术方法,如:(1)修复腭裂的上提手术;(2)新的尿道下裂修复手术;(3)全下肢整张植皮术;(4)一次完成的阴经再造手术;(5)有感觉的阴道再造手术;(6)改进的肛门再造手术;(7)新的乳房整形手术。这些发明凝聚了宋教授多年的心血,标志着我国整形外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一个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却可以打造千姿百态的生命!宋儒耀用他辛勤的劳动,不断地创新,为病人解除了痛苦,为人民创造了幸福。

打倒“四人帮”以后,我国人民面临着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光荣任务。在1978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宋教授向大会建议,恢复被解散的原整形外科医院。1978年10月,经一位副主席、六位副总理批示,同意在原亚非学生疗养院址恢复整形外科医院。原“亚疗”多年失修,房屋破旧,庭院荒芜。宋教授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仍常常奔走于西山八大处与市区之间,为整形医院的复建日夜操劳。在他的领导下,恢复工作进行的极为迅速,1979年5月动工,10月就修缮完毕,开始收治病人。以后病床逐年增多,1981年新建了现代化的手术楼,到1985年,已经发展成有病床400张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整形外科医院。座落在风景如画的八大处西山脚下,新的整形外科医院修整一新、环境优美,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

新医院建成后,年逾古稀的宋教授依然经常活跃在手术台上,难得的是他晚年和年轻时一样,不怕困难,喜欢创新,他开展的一次手术完成外耳再造,超过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他坚持显微外科研究,进行新的游离皮瓣探索,首次提出了“肌间隔皮瓣”的理论,在原来认为不能做游离皮瓣的部位,成功地作出了上臂皮瓣和大腿皮瓣。

宋儒耀是新中国第一位整形外科教授,自1948年回国后,一直注重我国整形外科人才的培养,决心为祖国建立高水平的整形外科基地,使中国青年不必像他那样必须远涉重洋到国外才能学到整形外科,使中国病人能像美国病人一样得到较好的整形外科治疗。这一决心他始终不渝,这一抱负在新中国得以实现。从他1951年在长春军区大学举办整形外科训练班开始,一直未中断教学。他指导学生严谨认真,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热情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创新。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整形外科骨干,许多都是教授、主任,在我国整形外科学界起着重要作用。医院恢复后,经他指导的硕士生11名、博士生7名毕业。

1979年春,宋教授率我国整形外科代表团首次出席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整形外科学术会议,使外国同道首次接触了封闭30年后新中国的整形外科,我们的各个学术报告都引起大会的极大兴趣并获得大会的最高评价。

1981年秋,宋教授应邀赴美国讲学,他的演讲引起了美国整形外科学界的轰动,他讲演完毕,有很多次听众全场起立鼓掌,经久不息。国外专家对他报告的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期再造手术的新颖设计和完美效果赞扬不已,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作为“整形外科临床”第九卷第一册于1982年1月在美国出版,在全世界发行并引起广泛的反响。几个月内收到数以百计的来自世界各地整形外科学者的祝贺和索要论文的信件。宋教授以他辛勤的劳动,在世界整形外科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1982年夏,第八届国际整形外科学术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我国政府派宋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一同参加。这次赴会除了学术报告以外,还有一个任务,即争取会员国。在解放以后到文革这一相当长的时间里,台湾方面都是代表中国作为各个国际会议的会员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外科学会和在旧金山召开的泌尿外科学会都是如此。宋教授和科协的工作人员在到达蒙特利尔城的第一天,就见会场上挂着台湾的青天白日旗。他们按照我国专家在罗马和旧金山的作法向大会主席提出抗议,但是大会主席的回答是:“台湾是会员国,而你们不是。”如果按照以前的作法是退出会场以示抗议,但宋教授觉得国家花了那么多外汇送他出国,不能就这样简单回去。于是,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找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几国的会员,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他们出面要求大会就“会员国问题”用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投票结果除一票反对外,几乎全票通过。于是大会的会场撤下了台湾的旗帜,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此,新中国的整形外科医生们都能以会员国的身份出席每次国际整形外科学术会议。

1983年,宋儒耀在华西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担任整形与颌面外科教授已经35年。国外惯例,服务25年(1/4世纪)就要庆祝,美国面部整形与再造外科学院为了表彰他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卓越贡献,在1983年6月1日旧金山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面部整形与再造外科学术会议上特授予他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金锯奖”,同时受奖的还有美国的DINGMAN教授和巴西的PITANGUY教授,二人都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整形外科大师。授奖仪式非常隆重,在受奖人代表致辞时,DINGMAN和PITANGUY一致推举宋教授为代表。事实上,英语是DINGMAN的母语,PITANGUY的英语和他的西班牙语一样流利,宋教授用英语致答词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过,宋教授时刻都想到要为祖国争光,他在探照灯光的引导下,从容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了主席台…….,中国整形外科的地位陡然升高!

改革开放以后,宋教授的几次出国学术交流,使他深深感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于每个青年学者,甚至整个国家学术水平的提高极为重要。鉴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尚不允许众多的专家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他从1981年起,几乎每年都在北京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利用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邀请当代最高的学术权威,如MILLARD、PITANGUY、REES、RANDALL、WILLIAMS、SHAW等整形外科大师,讲授他们的经验并在八大处整形医院表演他们的专长手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医师,不需要出国就能结识国际最高专家和初知世界学术水平。与此同时,全国同道也有机会彼此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整形外科水平。

任何一个专科,如要发展,都不能没有专科学会和专科杂志。我国从抗美援朝治疗大批创伤、战伤和凝固汽油弹烧伤,整形外科正式成为一个专科起,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成立一个专科学会,也没有专科杂志。1985年,宋教授经过多方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于北京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同时创办了中华整形与烧伤外科杂志。

1991年,宋教授任整形外科医院院长两届期满,经上级批示,免去其院长职务。忙碌多年,突然清闲,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感。由于多年来不断有美国大学请他去做客座教授,他于1991年和1993年两次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宋教授的母校,对他来说,美国的生活虽然安逸舒适,但是他觉得不应该贪图物质享受就把多年辛苦得来的“绝招”和“窍门”全都卖给洋人。因此,两年后宋教授再次回到国内。

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大幅发展,生活普遍富裕之后,民众对美容的需求就会增大,这是一个规律,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情况良好,要求美容的人员明显增多,一时出现了“美容热”。不少整形外科和口腔医生热衷于美容外科工作,更多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江湖医生”也从事美容外科手术,大肆宣传并大发横财,最受损害的是无辜的受术者。宋教授在文革以前和文革期间的历次运动中都因为曾做美容手术而被批判为有“资产阶级医疗作风”。他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事物,先是困惑不解,很快就意识到不能坐视不顾,他想帮助从事美容外科手术的众多医家,规范和提高他们的水平。于1990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美容整形外科学”,对我国美容外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抗美援朝后期(1952年)在中国协和医院开办的整形外科学习班期间,为了教学需要,宋教授曾为未婚青年女性开展了巨乳缩小手术,是中国乳房整形手术第一人。随着乳房整形外科的发展,宋教授继续乳癌根治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各式的乳房再造手术和硅胶假体隆乳手术,在积累了丰富经验以后,于1995年和他的学生共同编写了“乳房整形外科学”,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受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委托,宋教授主办了我国第一次国际美容医学会议。

我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唇、腭裂是比较常见、多发和严重的先天畸形。宋教授对这些不幸的儿童怀有深深的同情。1957年他因为发明修复腭裂的“单侧手术”而遭到不公正的批判,成为“拔白旗运动”中全国七个“白旗”之一。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手术方法和对唇、腭裂修复治疗的研究和改进,在他84岁高龄,仍然和年轻医生们一起,为不满一岁的唇、腭裂患儿做难度很大的修复手术。他于1998年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和美国“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分别发表其新发明的唇裂手术“鼻小柱侧面皮瓣法”。整形外科的原则是从组织富裕处或隐蔽处采取组织来修复缺损,百余年来,整形外科都是从本来就有组织缺损的唇部采取组织修复唇裂,无怪乎其效果至今未能达到理想地步。宋教授发明的新方法,从可能隐蔽的鼻小柱侧面采取组织来修复唇部的缺损,提出了一个新原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

在1995年-1997年间,宋教授和他的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用高科技材料研究出一种治疗腭裂的新方法,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相信在以后的临床上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宋教授经常说,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一息尚存,永不停止。至此宋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故人,愿他的经历激励后人。愿我国的整形外科蓬勃发展,以此告慰我国整形外科的创始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