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重臣王拱辰:从诚信状元到贪官小人
在11世纪80年代的北宋,西京洛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两家都是在职高干,其中司马就是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放着国家百万专项资金不花,却住在离市区有数十里的陋巷矮房里,冬天冷得要命,夏天又酷热难挨,于是只好在屋里的地下挖了一个一丈多深的土坑,周围用砖砌成,夏天全家就躲在坑里,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而那个王家就是被仁宗皇帝赐名王拱辰的所谓“诚信状元”,他的房子像宫殿一样豪华,还有花园楼阁,单单中堂就起屋三层,表面刻龙描凤,最上一层称朝天阁,其规模让当时滕子京请范仲淹写记的岳阳楼小巫见大巫,所耗钱财让贪官奸相夏竦望其项背。
然而在庆历新政时期(1043-1045年),你很难想象王拱辰会积累起巨额财富。时值王拱辰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他不仅参与弹劾了枢密使夏竦,而且在滕子京张亢过用公使钱案已有定论的情况下,还要落井下石。他一手制造了苏舜钦王益柔进奏院狱,而且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见宋史)。其实卖废纸所得无几搞点小福利本属惯例,而且会餐主要费用系自掏腰包。
宋仁宗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完善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官员的资产基本等于俸禄加祖产。夏竦出身官宦,担任枢密使及宰相时间较长,其“积累家财累巨万”尚要仰仗非法贸易。而王拱辰既无祖产可以承继,又无领兵打仗可以打着“军用“的招牌从事贸易的条件,却能大建王宫,其巨额资产来源就成了问题。
开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都是皇帝身边的实权部门,也是最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的衙门。“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 (见宋史)。由此,我们联想到“定州红瓷”丑闻。
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闻见录》)。“红定”瓷器一经面世就称精品,当时文豪苏东坡高度赞美定州红瓷,写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之诗句。但至今没有真品存世,以致业界对是否确实存在尚存疑问,可见当时烧制工艺上不成熟,属于可遇不可求稀奇珍物。苏轼这两句诗也颇有点耐人寻味,定州红瓷牵涉到王拱辰,而潞公则是在益州(今成都)做知府时向张贵妃行贿“灯笼锦”连升三级通行无阻至枢密使的文彦博,而且王拱辰制造冤案弹劾过不少人,但从未说过文彦博的不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拱辰从先期投靠吕夷简到拜倒在张贵妃石榴裙下的基本脉络。
至于王拱辰所献定州红瓷器到底从何而来可能永远是个人隐私。但有两点可以肯定,既非祖传,又非买来,因为他当时买不起。联系到“珠宝贿赂后宫”丑闻,受贿或贪没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既然贪物,贪财也就顺理成章了。
《宋史》【夏竦传】节选
当时夏竦在关中,等他来到后,召见士兵诘问,诛斩几乎将尽,军中大震。他的威严方略多类此。但生性贪婪,几次在部中交易。在并州,指使他的奴仆贸易,为奴仆所侵盗,至用杖杀死他们。积累家财累巨万,自奉尤其奢侈,畜养声伎很多。所在之处暗中离间部下,使其互相猜疑阻滞,以辗转推问究其实情,对待家人也是这样。
《宋史》【苏舜钦传】节选
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
白话《宋史》【王拱辰传】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闻见录》节选宋·邵伯温
庆历二年,大辽以重兵压境,泛使刘六符再至,求关南十县之地。虏意不测,在廷之臣无敢行者。富韩公往聘,面折虏之君臣,虏辞屈,增币二十万而和。方富公再使也,受国书及口传之辞于政府,既行,谓其副曰:“吾为使者而不见国书,万一书辞与口传者异,则吾事败矣。”发书视之,果不同。公驰还,见仁宗具论之。公曰:“政府固为此,欲置臣于死地。臣死不足惜,奈国命何?”仁宗召宰相吕夷简面问之,夷简从容袖其书曰:“恐是误,当令改定。”富公益辩论不平,仁宗间枢密使晏殊曰:“如何?”殊曰:“夷简决不肯为此,真恐误耳。”富公怒曰:“晏殊奸邪,党吕夷简以欺陛下。”富公,晏公之婿也,富公忠直如此。契丹既乎,仁宗深念富公之功,御史中丞王拱辰对曰:“富弼不能止夷狄溪壑无厌之求,今陛下止一女,若虏乞和亲,弼亦忍弃之乎?”帝正色曰:“朕为天下生灵,一女非所惜。”拱辰惊惧,知言之不可入,因再拜曰:“陛下言及于此,天下幸甚!”呜呼,吾仁宗圣矣哉!拱辰盖吕丞相之党也。
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妃又尝侍上元宴于端门,服所谓灯笼锦者,上亦怪问。妃曰:“文彦博以陛下眷妾,故有此献。”上终不乐。后潞公入为宰相,台官唐介言其过,及灯笼锦事,介虽以对上失礼远谪,潞公寻亦出判许州,盖上两罢之也。或云灯笼锦者,潞公夫人遗张贵妃,公不知也。唐公之章与梅圣俞书窜之诗,过矣。呜呼,仁宗宠遇贵妃先于六宫,其责以正礼尚如此,可谓圣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