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阁》风行海内三百余年,至今歌台传唱不绝,但也因此不免以讹传讹之误。现在昆曲学习者大多奉《振飞曲谱》为准绳,《振飞曲谱》几乎成为曲唱定本,其舛误不当也习焉不察,积非成是。以《絮阁》为例,比较清代以来几种著名曲谱中,只有《吟香堂曲谱》最为严谨,其他曲谱都有不同程度的讹误,而《振飞曲谱》最多。《振飞曲谱》大体沿袭,但奇怪的是,一些《粟庐曲谱》没错的地方,《振飞曲谱》也改错了。现校以洪升原本、《纳书楹曲谱》、《六也曲谱》、《集成曲谱》、《粟庐曲谱》,将其中尤关文意、不可妄从之处列述如下:
【画眉序】(第二支) 《振飞曲谱》删去第三句“这春光漏泄,怎地开交”。 原本有这句,《纳书楹》、《六也》、《集成》、《粟庐》都有这句。这句与【出对子】“悄东君偷泄小梅梢”呼应。
振飞曲谱:“朕和衣假寐佯推睡”。 《粟庐曲谱》也是“和衣假寐”。“假寐”就是“佯睡”,语义重复。这句原本作“着衣傍枕”。《六也曲谱》作“和衣假寐”,《集成曲谱》作“和衣且自”。只有《纳书楹曲谱》与原本相同,作“着衣傍枕”。
【出对子】《振飞曲谱》“俏东君春心偏向小梅梢”。 原本作“只怕悄东君偷泄小梅梢”。“只怕”和“悄”都是衬字。去掉“只怕”无关大体,但“悄”不能改作“俏”。“东君”日神,这里指代唐明皇。“悄”字当读上声。原作语义双关,泼辣而不失蕴藉,切合杨妃身份声情。改作“春心偏向”已经偏离“东君”,改“悄”为“俏”更文理欠通。此句《纳书楹》已作“俏东君春心偏向小梅梢”,但是“俏”字谱作“工尺上尺”,尚保存着上声字“悄”的腔格。《集成曲谱》和《粟庐曲谱》都作“悄东君春心偏向小梅梢”,但是二者的“悄”都谱作“工六上尺”,作去声,也不妥。《六也曲谱》与《振飞曲谱》相同,皆误。
【滴流字】《振飞曲谱》“暂息静悄” 原本“息”作“思”,改为“息”则不当。《纳书楹》、《集成曲谱》作“思”,《六也》、《粟庐》作“息”,与《振飞曲谱》皆误。
【刮地风】《振飞曲谱》“神女飞渡冲霄” 原本“冲霄”作“中宵”,文理妥帖。这是杨贵妃找出凤舄翠钿之后对唐明皇的质问:宫禁周卫之处,怎么会无缘无故留下此物?难道是神女中宵飞度所遗?改作“冲霄”,文理不通。当时由音近而致讹。《纳书楹》、《集成》皆作“中宵”,《六也》、《粟庐》作“冲霄”,与《振飞曲谱》皆误。
【滴滴金】《振飞曲谱》删去最后一句“何况九重就容不得这宵”。 《纳书楹》、《六也》、《集成》、《粟庐》都有这句。不知《振飞曲谱》为何删去。删去这句,则全曲失去点睛之笔,并且使得高力士前面那句话失去照应。
【四门子】《振飞曲谱》“衾裯不许把他人抱” 原本作“衾裯不许他人抱”,语出《诗经·小星》“抱衾与裯”。 “衾裯不许他人抱”,即“不许他人抱衾裯”,“抱衾裯”为妾妇侍寝之婉称。此句拿身份于含蓄,切合杨妃身份。加一“把”字,则不知所云。此句《纳书楹》没有“把”字,《六也》、《集成》、《粟庐》都多出“把”字,与《振飞曲谱》同误。
《振飞曲谱》删去高力士在“故将人瞒得牢”之后的一段夹白“万岁爷瞒着娘娘,也不过怕娘娘着恼,非有他意”。这句夹白去掉,则下句曲文“把似怕我焦”就无头无脑,不可理解。于是“把似”也被改错了。这句夹白《六也》有,《集成》、《粟庐》无。
《振飞曲谱》“他似怕我焦” 原本“他似”作“把似”。“把似”是宋元俗语,如果,假如之意,不可改作“他似”。这句是杨贵妃对高力士上句劝说(“万岁爷瞒着娘娘,也不过怕娘娘着恼,非有他意”)的回答:如果是怕我生气,就不要叫她来啊!这段【四门子】之中夹着和高力士的对答,情理很细密。后人心粗不察,就以讹传讹、将错就错了。《纳书楹》和《集成》与原本相同,作“把似”;《六也》、《粟庐》作“他似”,与《振飞曲谱》同误。
【水仙子】《振飞曲谱》删去唐明皇在“请收归真心向故交”之前的一句夹白:“寡人一点真心,难道妃子还不晓得!”。 曲文“请收归真心向故交”是对这句夹白的回应。语含讥讽,但声情已转柔婉。这句夹白《集成》有而《六也》、《粟庐》都没有,与《振飞曲谱》同误。因为删去这句夹白,则杨贵妃口中的“收归真心向故交”就失去着落、不知所云了。
定盦先生诗云:“梨园爨本募谁修?亦是风花一代愁。我替尊前深惋惜,文人珠玉女儿喉。”前贤名剧大多文思细密、声情妥帖。后人不加细辨,以致曲白错讹,陈陈相因,宜乎定盦有此一叹。各位习曲同好,可不留心于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