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漫画欣赏】
游春人在画中行
李叔同有一首歌名叫《春游》,歌词是这样写道:“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所以对歌词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在编辑李叔同《中文名歌五十曲》时将其收入,也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详细的解说。丰子恺说:“万花飞舞春人下”,就这一句,末脚一个“下”字很奇怪,除非人用催眠术腾空行走,花怎会在人下面飞舞呢?但看了上句,就知道原来是源自“游春人在画中行”。这不是看画的“平面化”,而是人在其中的“行”。
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
引用了宋代诗人释昙莹的诗《姚江》:
沙尾鳞鳞水退潮,
柳行出没见渔樵。
客船自载钟声去,
落日残僧立寺桥。
长堤树老阅人多
苍松矗立,枝茁色翠,老而弥坚;树下老少咸集,熙来攘往,独它默然阅尽世道沧桑,寓意深远,读之使人回味无穷。
子恺先生《画中有诗》自序:
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不问唐宋人句,概用现代表现。自以为恪尽鉴赏之责矣。初作《贫贱江头自浣纱》图,或见而诧曰:“此西施也,应作古装;今子易以断发旗袍,其误甚矣!”余曰:“其然,岂其然欤?颜如玉而沦落于贫贱者,古往今来不可胜数,岂止西施一人哉?我见现代亦有其人,故作此图。君知其一而不知其他,所谓泥古不化者也,岂足与言艺术哉!”其人无以应。
王维《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此诗题下原注“时年十六”,可见是诗人早年得意之作。
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用以概指当时贵族女子。全诗写豪家女子无比娇贵逸乐的生活状况,从容颜之娇美、住宅之富丽、饮食之珍奇写到夫婿之豪奢、交游之高贵,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其中季伦,指晋代石崇,石崇字季伦,以骄奢著称。赵李,指汉成帝后妃赵飞燕、武帝时李夫人,此代指皇亲贵戚。诗的最后两句猛然转折,以如玉越女江头浣纱作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突现主题,使前面的华丽描绘一下子变为对贵族生活乃至社会不公的冷峻批判,其蕴含思想之深度与批判之力度,在王维诗中甚为罕见。
水藻半浮苔半湿,浣纱人去不多时。
【宋】刘瞻《春郊》诗云:“桑芽粒粒破春青,小叶迎春未展成。寒食归宁红袖女,外家纸上看蚕生。”又赋所见云:“倾欹石片插涟漪,上有萧萧杨柳枝。藻荇半浮苔半湿,浣纱人去不多时。”
【刘瞻】字岩老,自号樱宁居士。天德三年南榜登科。
卖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
画题出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李流芳的诗:
欲挂衣冠神武门,
先寻水竹渭南村。
却将旧斩楼兰剑,
买得黄牛教子孙。
宝剑何曾老,老去的是少年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其四)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战甲,然而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誓死不还家园!
李流芳这一种报国无门的伤怀,终老山林的无奈,也令辛弃疾慨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观摩这幅画,令我感慨的却是世事消磨意志,“陌上楼头,同向尘中老。”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作为家长的人们常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甚至不合情理地希冀他们能实现父辈所未能实现的理想。“买得黄牛教子孙”,不正是应了此理吗?不过,果真如此,却也何尝不是另一种返璞归真呢?
以下是一些关于楼兰的概况,有兴趣者也可以参考梦回楼兰。
古楼兰,又称鄯善。汉朝时在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沙漠绿洲共有三十六个国家,史称“西域三十六国”。楼兰国是其中之一,与敦煌相邻。由于楼兰地处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商贾云集,驼队成群;濒临罗布泊,使楼兰的农业和畜牧业也很发达。同时又深受东西方几大古文明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然而,它又处于两个强大的政权,汉朝和匈奴之间,难以保全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为双方军事、外交上争夺的对象。
可叹的是楼兰的繁华如过眼云烟。楼兰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有记载。公元四世纪时,盛极一时的楼兰已消失在漫漫黄沙里。人们猜测可能是因为丝绸之路改道,或者是过度的开垦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也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水竭而亡。
今天再提到楼兰,常使人想起那失去的辉煌,也令人悠然神往。
落日放船好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杜甫【唐】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