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藕初先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王玉茹 刘梦君
摘要:爱国主义实业家穆藕初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除了在近代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贡献,穆藕初在技术、教育理念、经济金融等诸多方面也都有着成功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梳理他在上述领各域的理论上及实践中的创新意识,从另一个角度展示这位学术型企业家的思想和事迹。
穆藕初先生作为我国近代企业管理的先驱,有关他的研究,自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穆藕初在企业管理上的创新与成绩已为人所熟知。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邝富灼、邝广林编著的《现代之胜利者》,书中介绍了穆藕初实业建设上的成就并称赞他的才干和性格是中国的一种幸运。随后发行的名人传等也多有穆藕初的生平和活动的介绍,并大多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穆藕初的思想和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都有很好的分析研究成果。本文则主要关注穆藕初的创新意识在科学技术、教育理念、经济金融等诸多方面的体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这位学术型企业家的思想和实践探索。
一、科学技术上的创新意识与探索
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未被广泛认同的时候,穆藕初就敏锐地洞察到其理论的价值,及时地将其著作翻译并引入国内。在实践和经营中,穆藕初在理论基础上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了自己对国内棉纺业和美国农业的考察调研成果。他以需求为导向,提出要重视产品质量,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其产品超越进口棉纱而获得成功。随后他通过调研和科学分析,大胆在郑州设厂,堪称近代中国实业建设史上大规模向内地投资的先驱。除了在上面讲到的企业管理领域,穆藕初在科学技术上也有着成功的改革与创新。
穆藕初出身棉业家庭,十四岁入花行为学徒,后留美六年学习农学,回国后投身棉纱实业。他的成功除了依靠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外,亦归功于其在技术方面的创新。穆藕初认为“组织纱厂确系要事,唯棉质不改良,纺织事业亦难求充分之发展” [1] 。当时的国产棉花产量较少且质量也不高,制约着棉纺织业的发展。而美国棉花虽然有着公认的优点,且于1865年已传入中国,但是其引种一直成效甚微,故穆藕初一直在为提高棉产并改良棉质,从而振兴中国棉业,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而努力着。1915年他的《植棉改良浅说》一书发行,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关于植棉生产的科学专著。该书介绍了中国棉花种植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外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棉花种植中的问题,强调了技术改良的重要性。穆藕初在随后的几年间陆续发表了数篇关于植棉的科学论文,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创新。而与此同时在实践方面,穆藕初一边经营纱厂,一边进行植棉试验。在1915年开设的穆氏植棉试验场里,他吸取前人失败教训,根据我国国情及自然条件特点,获得了植棉改良试验的初步成功。随后他又陆续添设多个试验农场,并在1917年与多位实业界人士联合发起组建了近代第一个由民间人士发起成立的棉业界科学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担任主任并承担部分研究费用。同年,穆藕初还联合多位上海实业界人士和江浙23家纱厂发起组建近代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纺织行业团体——华商纱厂联合会。1919年纱厂联合会内添设植棉改良会,穆藕初担任植棉委员长。随着植棉改良委员会的工作被委托给东南大学农科,棉种改良的研究工作逐渐集中到学校。这种产学研一体的模式,不断推动着棉花种植的发展。穆藕初“抱棉主义救时之宏大主张,为国家谋公福,不为个人营私利” [2] ,不但亲自参与植棉技术的改进,支持科研,还常向社会公众公布试验成果、发布公告,并通过经济等多种手段促进植棉改良成果在各地的推广。
除了在棉花种植方面的创新,穆藕初在棉纺工具的发明上也有突出成绩。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纱荒的严重后果还未得到大家的重视,而此时穆藕初已经意识到“机械纺织厂的破坏,补给线的封锁,日益加深,机纱的来源,必将日益减少,假使没有替代品,未来的纱荒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3]。从1938年开始,穆藕初就开始对各种土纺机进行研究,最终了完成了少用钢铁材料、仿造便利且管理便当的七七棉纺机。除了大力推广机械,培训技术人员,他还“将各机图样,详细绘出,印刷数千份,分送各方,便利仿造”,以支持后方经济及抗建工作。穆藕初发明的七七棉纺机因其构造简单,仿制便利,原材料易得,并且收益可观而在大后方的农村中普遍推行,使棉纱大量生产,解决了当时的实际问题。
二、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教授与育成
在教育方面,穆藕初结合自己的留学海外的经历和实业经营的心得,将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理论相结合,先后撰写了《实业与教育之关系》、《致职业教育社》、《实业界对于学生之希望》等多篇文章来阐述他对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理解与期待。这其中不乏创新的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教育理论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穆藕初主张实业救国,同时认为实业种因于教育,将中国实业多以失败告终的现象归因于实业人才的缺乏。1917年5月6日, 穆藕初和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多位著名人士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最早从事推广职业教育的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很快,全国职业教育兴起。但穆藕初却马上意识到教育界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多“从名之一方面进行”,他希望如果诚心提倡职业教育,“则审查宜周,立说宜简,邻障宜去,主张宜一,取应用不取铺张,务扼要不务泛应” [4] 。他认为教育应包括“教授”和“育成”,职业教育不能仅“教导诸生能制出诸种物件”,“更须精密思考如何方能使出精美品,如何方合用户心理,如何可以不浪掷工作时间、如何可以不耗费各种原料”,而真正职业教育的精神除了这些,还要培养学生学生“耐劳习惯、持久性质、克己复礼工夫、斩除一切取巧幸获之观念” [5] 。穆藕初对于初中级人才的教育也同样重视,于1932年出资创立了位育小学,致力使其“适中绳墨切合原理,又不背时代潮流”,“规模不求其大而设备不能不全,课程不务其多而教学必求切实” [6] 。
穆藕初对于教育的支持还表现在他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关爱上。从1920年起先后资助了20余名学生出国深造。虽然当时商人资助留学逐渐兴起,但穆藕初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才选拔方法和资助形式,被各界人士视为实业家提倡科学教育的一大创举。穆藕初认为中国留学生虽多但成效不大的原因之一是“考试方法不足以得真正人才” [7] ,于是他打破旧的方法,在1920年捐资派遣北大学生出国留学的时候完全委托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陶孟和负责,不经考试,让他们四人在学生中选拔“道德、能力与学问并佳,日后堪为各界之领袖” [8] 的学生予以资助。而对于学生留学所学科目,穆藕初没有限制,他认为“救国之道不一,有政治、教育、实业及种种方法,并行不悖” [9] 。相比当时其他资助留学的商人,穆藕初展现了更加大胆创新的思想与开放包容的态度。而当看到“职业界一班不能入补习班学校的青年,求知欲很旺,而写作发表力较差” [10] 时,穆藕初于1935年特斥资为这样的青年们专门创设穆氏文社,特约黄炎培、沈信卿、陈陶遗、贾季英、江问渔、李肖白、杨卫玉、叶圣陶、夏丐尊、严谔声、潘仰尧、姚惠泉等为导师为他们修改作文、指导读书,因此而获益的青年不在少数。
受到穆藕初资助的学生,后来都各有成就,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何廉先生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连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机构――南开经济研究所的著名经济学家方显廷先生。1917年,14岁的方显廷入厚生纱厂做学徒工,后被调入穆藕初的办公室。在这里,方显廷努力工作、勤奋好学,心系国家民族,曾写信给穆藕初坦陈自己的看法,并希望能向穆藕初借书来学习。穆藕初则建议他辞去工作,报考中学来继续读书,并慷慨资助学费。一年后穆藕初又出资送他出国深造。1928年方显廷获得耶鲁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回国后的方显廷放弃了国家经济访问局局长的职务,应何廉之请到南开大学任教,将南开经济研究所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第一所中国自己创办的集经济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学术机构。
穆藕初先生不仅仅在经济上支持青年人的教育,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对青年们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由厉以宁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正在陆续出版的《方显廷文集》中可见其影响力。
三、经济金融上的创新意识与实践
除了“实业种因于教育”,穆藕初还认为“经济之于实业,犹血液之于人身,关系之大不可言而喻矣” [11] ,因而他在经济金融领域也有着诸多的创新与实践。
穆藕初分析了多年来实业富国成效未见的原因,认为虽然当时国内银行发展迅速,但主要从事资金信贷、投资和证券业务,“与工业界不相连接,故工业界之获益者良鲜,而小工业则更无论矣” [12] 。所以穆藕初于1919年开始发起创立中华劝工银行,“以辅助工业之发达或改良为目的” [13] ,“以求国内各小工业之发达,而后外来之劣货,可无乘之隙矣” [14] 。除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外,穆藕初还规定了特别任务,要求分别对各类专业人才、各地原料、各类产品产量、海关进口货物量等信息进行调查记录,并邀请专门人才为有需要的各厂在组织、改良等事务上的问题提供咨询。他“尽力促成此劝工银行,作各小工业之补助机关,维持之而发达之” [15] ,体现了他着眼经济全局以振兴民主实业的战略眼光。
发起创建华商纱布交易所是穆藕初在金融领域的又一尝试。自1918年北平交易所作为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民族交易所成立以来,各种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地组建并且有大量资金进入证券及期货市场,但穆藕初清醒的认识到这并非是国人热心建设事业。与此同时,日本在我国设立的交易所利用自身独特的资金等优势操纵市场、制造泡沫,使得1919年11月中旬时纱价竟达二百三十余两。然而它们在吸引了大量中国民族资本之后抽身而退,不到两个月,纱价竟跌去八十两,棉花价格也受其影响而涨落不定,使得花纱业中企业接连倒闭。穆藕初认为“我国厂家不得不研究自卫方法,必另组织以交易所以维持之” [16]。他先后撰写了《组织华商交易所之释疑》、《论交易所之利弊》、《交易所之性质责任及其功效》等文章,说明创建此交易所的目的,分析其利弊,论述其职能,尤其针对各交易所中普遍存在的投机行为,以水火来比喻交易所,“水多易溺,火烈斯焚”,“愿业中人利用之,并愿业外人勿妄用之” [17],“愿交易所之股东随时研究公司条例,监察重要所员之举动而有以取缔之,并愿各当地中坚人物亦随时注意,尽其监督之职,遇有……各项弊害发现,则设法抑制,以减少金融上发生之险状,则当局者私心或可稍敢,社会赌风或可敛息矣” [18]。由于穆藕初对交易所的充分认识,华商纱布交易所的参与者多为业内生产者或经销者,且进行的多为套期保值交易。随着业务蒸蒸日上,华商纱布交易所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花纱部与其归并后成为国内唯一的纱花市场;并在信交风潮爆发以后依然经营,所成为了上海仅存的6家交易所之一。作为全国花纱布市场的中流砥柱,纱布交易所为维护花纱布市场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而这都是与穆藕初在纱布交易所创立初期的努力分不开的。
除了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穆藕初在经济理论上也不断进行着研究。他于1935年创办了当时有影响力的金融刊物之一的《交易所周刊》,并同时担任主编。穆藕初亲自撰写了多篇文章,数据详尽,论证科学,他甚至通过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实包藏着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 [19],可见其作为一位学者型实业家的智慧与创新能力。
四、政府管理的创新意识与尝试
随着战争的爆发,穆藕初再次从政,他考虑到农业的行政、金融、技术分别有不同的部门在做,所以他于1938年义不容辞地答应出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农业推广方面的工作。他力求简单高效,将科技成果通过各种措施,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完成以提高产出为目的的科技转化工作,大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几年间农业推广的成效很大。
除了在政府工作中开辟新的领域进行农业推广,穆藕初在1941年调任经济部农本局总经理后也不断尝试新的手段以抑制花纱布的价格飞涨。当时战事已进入艰苦的持久阶段,重庆黑市泛滥,物价飞涨,办事人员中也存在舞弊贪污的现象。穆藕初采用“以花换纱,以纱换布”的物物交换方法,即采取棉花、棉纱、棉布由政府统一购销,棉花由工厂或民间纺户纺成纱织成“平价布”再由农本局办事处销售,以防止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如此一来市价逐渐平定。这一举措在当时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不失为一种有效之举,它不仅稳定了花、纱、布的市场秩序,而且通过控制流通环节,合理调节了花、纱、布的供应、生产及销售关系,稳定和促进了生产,赋予“以物易物”以新的经济学意义。
1939年作为全国生产大会的秘书长,穆藕初在筹备会上做了《全国生产会议的展望》的发言,他明确指出了全国生产会议的重要目标,就是“检讨过去工作,策进将来生产”十二个大字,召集一个全国性的重要会议,而有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目标,在会前清清楚楚地提出来,这是从前各种会议所没有的。在穆藕初从政期间,大到农业的推广、市场的稳定,小到会议的筹备,无处不体现着他创新的意识。
综上所述,穆藕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实业家,与同时代的其他实业家相比,他更是一位具有科学头脑和创新精神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一生孜孜以求的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实践。他相信实业救国,同时能纵观全局,分析各方因素,一直保持着创新的意识,在各个相关领域均有建树。我们作为后来人,对穆藕初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先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积极探索的勇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经济现代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 穆藕初先生年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蒋国杰. 留学生与西方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3] 高俊. 论穆藕初的实业振兴思想.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复旦大学,2006
[4]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 古今农业 ,1995,03
[5] 穆藕初. 实业与教育之关系. 见: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46-152
[6] 穆藕初. 致职业教育社. 见: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66-268
[7] 潘越. 20世纪初中国商人资助留学初探 ——以简照南、穆藕初等个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广东省:暨南大学,2008
[8] 宋承国. 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苏州大学,2010
[9] 沈志忠. 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10] 钟祥财. 穆藕初的经济思想. 上海经济研究,1991,第04期
[11] 谢长法. 黄炎培与穆藕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实业家携手合作奋斗的典范. 职业技术教育,2010,第28期
[12] 赵师红,周棉. 留学生群体与民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9月
[13] 穆家修,王振宇. 追寻父亲最后十年的人生历程. 浦东开发,2012,第03期
[14] 方露茜、方惟琳(英).穆藕初先生与父亲方显廷的师徒情义.
[15] 方显廷. 方显廷回忆录: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七十自述.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 穆藕初. 藕初五十自述.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7页
[2] 穆藕初. 振兴棉业刍议.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9-97页
[3] 穆藕初.三年来七七棉纺机之推广.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57-563页。
[4] 穆藕初.致职业教育社.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66-268页。
[5] 穆藕初.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32-135页。
[6] 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 穆藕初先生年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05页。
[7] 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 穆藕初先生年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80页。
[8] 穆藕初. 藕初五十自述.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9页。
[9] 穆藕初. 藕初五十自述. 载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8页。
[10] 穆藕初. 藕初五十自述.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68页。
[11] 穆藕初. 劝工银行与个小工业之关系.载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8-161页。
[12] 同上。
[13] 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 穆藕初先生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2页。
[14] 穆藕初. 劝工银行与个小工业之关系.载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8-161页。
[15] 同上。
[16] 穆藕初. 藕初五十自述. 载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4页。
[17] 穆藕初. 藕初五十自述.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5页。
[18] 穆藕初. 论交易所之利弊. 载赵靖主编. 穆藕初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6-169页。
[19] 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 穆藕初先生年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