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认为,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困境主要来自创作与市场的脱节,要改变民族题材电影影响力不足的现状,需要从故事题材、主创人员、成本预算、宣传营销等各方面创新改进。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刘树森认为民族题材电影创作需要更关注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又要尊重创作规律,避免急功近利。
“五招”可助摆脱尴尬走出困境
业内人士公认,民族题材电影目前在发展中陷入了困境。
牛颂也承认,电影产业的形成,要求电影生产机构不只是制作上形成工业生产模式,还有电影的开发、融资、发行以及周边产品的营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滞后的。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愿望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的基本模式是找政府投资,或个人投资,拍摄低成本制作为主。有些影片当地政府出资后,要求必须叫什么片名,必须反映当地,造成地城性的限制。还有的制作者艺术准备不足,以少量资金上马,边拍边筹,影响了艺术质量。
那么,民族题材的电影到底有没有优势?
牛颂说,中国电影史说明,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少数民族电影往往是最坚定的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是电影视角民族化和人性化的忠实代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此,21世纪的今天仍然如此。牛颂一直积极推进北京民族电影节的各项活动,采取组织电影放映队深入社区、乡村、军营、学校的方式,使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观众见面。蒙古族女导演麦丽丝大力推崇牛颂的做法,她说,民族题材电影需要一次突围,必须抓住历史给予的宝贵机遇,民族电影节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牛颂为救活民族题材电影出了5个高招,一是在现有优惠政策支持下,增加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和建立社会融资平台。二是扶持少数民族电影走向市场,由政府搭建平台,组织发行方、院线方一起为民族电影在投拍前论证、找准市场定位,避免地域性制约和艺术水平上的缺陷。三是发挥民族文化工作系统的作用,抓好电影文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办理政协少数民族代表提案,论证民族电影院线的建立,类似欧洲的艺术院线。同时与影院洽谈合作,以专题电影展的方式,帮助一些优秀电影做长线回收成本的尝试。五是加大公益展映的力度,结合面向社会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优秀的民族电影与更多的观众见面,满足有需求但不能从院线看到电影的观众的愿望,并通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培育扩大民族电影的观众群,在娱乐性观赏、选择性观赏已经过度的情况下,推崇经典性观赏,也就是培育电影文化。
最后牛颂欣喜地说,电影节在《首都之窗》开设了虚拟影院,目前已展映60部民族题材影片,日访问量500多万人次。5月份以来,北京市街道、社区、学校、部队观看电影展的群众和官兵达20多万人。10月份,还将在中央民族大学启动“新中国60年民族电影回顾展”。并透露,国家民委正研究设立新的专项基金,决定在文化部所属基金会下设立中华民族电影发展专项基金,性质为公募基金,已经审核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