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歌城的变迁
陈绍国
河南省鹤壁市曾经是三千多年前商朝后期四个君王的国都朝歌城所在地,也曾经是周朝诸侯国卫国的国都朝歌城所在地,但是,它们不在同一个地方。
《汉书.地理志》载:“朝歌,纣所都。”《史记•周本纪•正义》载:“朝歌故城••••••本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水经注•淇水》也道:“朝歌城••••••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商朝经17世31王496年(《百科全书》798页),先是商王武丁将国都迁到了沬邑,商朝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帝辛将沬邑改名为“朝歌”。沬邑(朝歌)是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君王的都城,共计80多年。
古朝歌城的具体遗址现在何处?由于年代久远,历来在改朝换代时,前朝的宫殿往往都毁于战火,具体遗址很难确定。几千年来,对古朝歌城的具体遗址在何处一直存在争议。虽然古朝歌城在今天的鹤壁市所在地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古朝歌城的具体遗址在何处至今一直存在异议。
笔者和一些同志经过多年学习研究,认为商朝后期的国都朝歌城在今天鹤壁市淇滨区淇河两岸的鹿台遗址、西高村(“淇水关”)、钜桥镇、大赉店村、古城村一带,淇河从商都朝歌古城中流过。
《竹书纪年》(著于战国时期的史书)和《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商纣王征集的赋税都充实设在鹿台的国家钱库和钜桥的粮库中)。“鹿台”是商朝国家的钱库;钜桥,是纣王建设的国家最大粮库所在地。 3000多年前,将国家的金库和粮库建设在国都内也是合情合理的。
古《浚县志》载:“商墟,即古朝歌城,在今浚县西南,淇县东北。淇水径其西,河水径其东,是为河、淇之间。”(《嘉庆•浚县志》卷十二第277页。)这里也明确说朝歌城及鹿台在黄河与淇河之间(以前黄河在现在的浚县城东边流过)。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在“河、淇之间”,也在“淇县东北”。
鹤壁市淇滨区的鹿台遗址现在广泛存在有自商朝以来,历朝历代遗留的建筑遗迹、生活用具、钱币、武器等等。在鹿台遗址,庄稼地里的古建筑瓦砾随处可见,这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将鹿台遗址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发(殷纣王的姑表弟)趁殷纣王国都朝歌城兵力空虚,于公元前1046年初,在姜太公(姜子牙)等人的辅佐下,率兵车300乘,士卒4万多人,于盟津渡过黄河伐商,殷纣王匆忙派兵到牧野(今新乡市北)与周武王决战,因为周武王的军队是有备而来,而殷纣王的军队主要是由战俘奴隶临时组成,而且大批俘虏临阵倒戈,大败。殷纣王兵败退入朝歌城内,殷纣王帝辛见大势以去,不甘心被捕受辱,便到后宫换了一身镶有珠宝的好衣裳,在鹿台投火自尽,死在鹿台。(《史记》:“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鹿台,不仅是《史记》记载的商朝国家的钱库所在地,而且是商朝最后一个君王殷纣王帝辛投火自尽所在地。
周武王虽然占领朝歌城,但是商朝的军队还存在全国各地,全国商朝的臣民对周朝和周武王还不认可,为了防止商朝死灰复燃,熄灭商朝的臣民复辟的念头,周武王命令士兵将商都朝歌古城焚毁了。
殷纣王帝辛的族叔箕子,曾任商朝太师职位。殷商灭亡后,周武王姬发将箕子封于朝鲜,4年后,他奉命朝见周王,路过原来的商都朝歌城及鹿台遗址,看到原来曾经是繁荣昌盛的商都朝歌城变成了一片废墟,而且在废墟上成了麦地,长满了野草,悲从中来,触景伤怀,作了首《麦秀》诗。诗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抒发了作者对殷商失国和商都朝歌城变成了一片废墟的痛苦、愤懑心情。这首《麦秀歌》不仅证明周武王克商建周后毁掉了商都朝歌城,也表明后来的卫国国都不在原来的商都朝歌城旧址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周武王姬发为了收买民心,安抚殷商遗民,表示自己的宽柔仁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周武王在朝歌采取了“以殷治殷”的政策,封殷纣王帝辛的大儿子武庚为殷侯,继续享受原先地方王的待遇,管理朝歌城一带。乾隆《汤阴县志》载:“邶城在县东三十里,此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因为周武王克商建周后毁掉了商都朝歌城,武庚执政及居住地在今天的汤阴县邶城。
周武王毕竟对武庚不放心,害怕他起事作乱,于是又把朝歌周围原京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个小国,封周武王的三个兄弟分别为这三个小国的国君。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霍叔(姬处)封为邶国(今安阳市往北一带)国君;朝歌以南的地方为鄘国(今新乡市以南一带),执政在现卫辉倪湾,国君是周文王的五子蔡叔(姬度);朝歌东南的地方为卫国(今淇县东南一带),执政在现浚县卫贤,国君是周文王的三子管叔(姬鲜),管辖原先商都朝歌城以东南一带。邶、鄘、卫对朝歌形成合围之势,借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竹书纪年》载:“武王封武庚于朝歌,分其地为邶、鄘、卫,使管叔、霍叔、蔡叔监之。”)
周武王克商建周第二年病死后,按照以往“兄终弟及”的传统,周武王姬发的三弟姬鲜最有资格继承王位。拥有实权排行老四的周公姬旦拥立周武王的儿子太子姬诵继了王位,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姬诵年幼,周公姬旦摄政,代替成王行使职权。
管叔姬鲜没有继承王位本来就不高兴,后来周公姬旦竟然在颁布的诰命中,经常出现“王若曰”这样的句子。“王若曰”就是“大王这样说”的意思,这明明是自封为王,所以管叔及其他兄弟对周公姬旦摄政代行王权非常的不满。
武庚并非庸常之辈,本来就梦想反周复商,一直在窥测时机,于是就联络管叔等“三监”,联合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发动反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姬旦东征讨伐武庚和“三监”,经过数年的艰苦征战,终于镇压了动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蔡叔最终死在流放之地。
周公姬旦在镇压了“三监之乱”后,把原殷商旧地一分为二,以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微子来继承殷祀,在今商丘建立宋国,封微子为宋侯;把原邶、鄘、卫及其它殷商国都旧地合成一个新的卫国,仍然以“朝歌”为国都名,封周公最小的同母兄弟康叔姬封为卫侯。康叔姬封是卫国的第一任君王,姬姓,名封,周文王的第八子,周武王的同母胞弟,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史纪•卫世家》载:“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请注意,康叔姬封为卫君,居的是“故商墟”。
虽然卫国的国都仍然叫“朝歌”,但是,此“朝歌”不是彼“朝歌”, 卫国的国都已经不在原来商都朝歌城旧址了,周武王克商建周后毁掉了商都朝歌城,卫国国都朝歌设在今天的淇县城。
卫国继承了商王朝京畿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新乡、焦作、安阳、濮阳、鹤壁五市和河北的邯郸以南、山东的菏泽、聊城的部分地区。一直到春秋时期,传国40余代。卫国最初把朝歌作都城,先后经历了18位君王。之后,卫国将国都迁到楚丘,位于现在滑县东八里营乡一带,历59年;后又将国都迁到帝丘,即现在的濮阳市,历347年;最后将国都迁到野王,即现在的沁阳市,历44年。卫国是西周最早建立的诸侯国,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卫国存世时间长达833年,比周王朝的寿命还长17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把以朝歌为都的卫国和原来“三监”那个“卫”混为一谈是不对的。三监时,管叔的那个卫,设在现在浚县的卫贤,它只管辖朝歌以东一带,地面不足康叔姬封的卫国的三分之一,时间也只有三年。
综上所述,商朝后期国都在今天的鹤壁市淇滨区及鹿台遗址一带;周武王克商建周后毁掉了商都朝歌城,武庚执政及居住地在今天的汤阴县邶城;周公姬旦镇压了“三监之乱”后,把原邶、鄘、卫及殷商国都旧地合成一个新的卫国,仍然以“朝歌”为国都名,卫国国都朝歌设在今天的淇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