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被透支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
现在的学校似乎只提供一张毕业证书,越来越难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学生反社会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说到中美教育的差异,一个看起来是悖论的现象,却特别引起我的浓厚兴趣:
一方面,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一个令人尴尬而又痛心的老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现象,看起来也是悖论: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另一方面,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美国教育悖论:小学“乱糟糟”,大学精英辈出
一个水平很低的基础教育却支撑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许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吊诡的现象之一。
在通常情况下,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然而,当下中国教育正在验证我们的担忧:优秀的学生和未来优秀学者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并不显著。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就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吗?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
在上海地铁上写作业的母子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
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等等。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考试工厂”背后的无奈:阶层固化、竞争残酷
教育的实质不仅包含知识训练,还涉及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古代中国的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但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经典的经书来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务,进而服务于国家和天下苍生。
科举制废除之后,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颠覆性变革,中国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语言、学制和评估体系。这一源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教育体系尤其强调功利性,即认为教育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存在的:读书是为了救国;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工具等等。
到了当代,教育更加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们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
如果教育不能让他们实现这些功利目标,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渐渐开始抬头的思想根源。
当文凭成为“铁饭碗”的标配,教育怎能不功利?
反观美国,其教育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着于公民教育背后的产物。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越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即使是公立教育机构,也依然把提高本州人民素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
因此,实用主义哲学最为盛行的美国,在教育领域却非常地“不实用主义”: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教给学生的越是些“无用”的东西,如历史、哲学,等等;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这些“无用”之学。
实际上,美国学生之所以基础差,和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关系。美国教育界深受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教育是一个“接生”的过程,教师就是“接生婆”,人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找“原我”以不断完善自身。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知识绝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的。
训练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是小学教育的必须
所以,在美国课堂里——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诵什么东西。
美国学校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虽然他们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也不够广,但只要是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点,不仅终身难以忘记,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
与此相反,中国学校教育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影响,老师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硬塞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复习背诵,使之成为终身不忘的记忆。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传统的人文经典教育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言,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但也因此束缚了思想和思维,丧失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死记硬背、繁重异常的基础教育,令中国学生普遍地厌学、不喜欢思考、动手能力差。
与美国大学繁重的课业相比,中国大学有无数厌的学理由
从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式出发,中国和美国关于“教育有效性”的理解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统一的高考录取体制对基础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以及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的过程正在逐步被异化为应付考试训练的过程。
目前,这个过程正在向低龄化阶段发展。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比拼心理,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正在进入历史上最狂热焦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
教育提供给人们的,除了一张张毕业证书外,越来越难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反社会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复旦投毒案引发的争议:高学历的野蛮人
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通过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来逐步扭转这一局面。然而,当下的社会舆论环境、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简单理解和忧虑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会文化心理,都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过程中对“选拔进程的负责度与选择结果的公正性”的非理性追求,进而加大了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并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
此外,正如储蓄不能直接转化为投资一样,上学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学生所具有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如何转化为提供创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撑,也是中国教育界所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挑战。
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教育,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才市场上的“相互看不上”:教育和社会的脱节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和上哪所学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回避或忽略这个问题,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美国高中电影教材《死亡诗社》: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谛?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
游戏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配置更强大的“装备”就可以通关,一旦通关完成,游戏结束,人生就会立即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方的道路。
“
培养孩子,原则和规矩很重要,但现在大多数中国的孩子是被当成宠物养大的,没有规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谈及家庭教育,阐述了他如何“给予孩子全球竞争力”的全新主张。
1自爆差点得抑郁症
俞敏洪曾表示,他继承了父亲的宽厚,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由于来自农村,进入北大学习的俞敏洪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家庭贫困以及形象不佳曾经一度心情郁闷,“差点得抑郁症”,后来他努力阅读,才慢慢克服了心魔。
2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俞敏洪坚信,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一生。他以自己个人的例子和 “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博士的教育方法,建议妈妈们要懂得发展自我,不仅有能力养育孩子,还要有能力引导孩子。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读书的环境,只有书香门第涌现优秀人才。
“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分别担任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和美国白宫卫生部长助理等要职。
全惠星博士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启发,中国有句话“功夫在诗外”,运用到她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学”外。她训练孩子们保持十多分钟“零思维”状态。这种强大的入静能力,提高了对大脑思维活动的控制能力,使孩子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精神,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把自己的智能发挥到极点,为他们以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全惠星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要素。
家长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有一种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成为大人物的强烈愿望。
有了这三点,天赋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感情好的夫妻容易成为榜样。打开孩子心灵。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勤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3“宠物式养育”影响了中国孩子的成长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原则和规矩方面做得并不好。“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连动物都不如,把孩子保护得太好。”“现在很多的孩子被当成宠物养大,没有规矩”。
没规矩,不成才。没有原则的父母,教育出没原则的孩子,并且失去孩子对他们的尊重。孩子需要原则,这让他们的成长有了土壤。没原则的孩子会经常碰壁,安全感丧失,从而失去进取心。原则和规矩,必须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就会和大众形成对抗,被排斥。“在原则和规矩后必须给孩子留下放飞的空间。对于鸟来说,规矩不是把翅膀剪掉,而是飞行的方向。”
4鼓励教育的误区:应该有建设性的批判和处罚
现在中国的家长倡导鼓励教育,鼓励教育非常重要,但鼓励教育不能陷入误区,鼓励教育不是不惩罚,不批评孩子,而是带有建设性的批判,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害怕。
“国外是对过程进行鼓励,我们中国却是对结果进行鼓励。” 中外教育的不同鼓励方式,培养出了不一样的人才。
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一般都表扬成绩排名前几名的学生,中等和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鼓励,事实上,如果一个学生从20分到40分进步是很大的,却很少得到表扬,美国有一位黑人女教师,在贫民区的学校做老师,但是她的学生却纷纷进入了美国的名牌大学,大家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讲了一个故事,让很多人很感动。
这位黑人女教师班上的一位学生,二十道数学题只做对了两道,女教师给他加了2分,画了一个笑脸,学生找到老师,问老师是不是在污辱自己,“当然不是污辱你,你做对了两道题,总比一道殾没有做好,我希望你下次做对四道题,这样我给你画两个笑脸。”受到鼓励的这位后进生后来通过努力,成了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并考入了美国名校。
“鼓励教育最重要的使用是在孩子挫折和失败的时候。”鼓励教育不是掩盖孩子的缺点,而是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较好的方式是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这一他们能够自己控制的因素──予以鼓励。鼓励重在过程,是对孩子付出的努力给予承认,而表扬只认结果。
5犹太家庭户均2000本书
父母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从孩子出生到八岁,家长每天都跟孩子一起进行半小时的阅读,八岁以后,这样的孩子今后的发展就不需要家长操心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和犹太人是聪明的民族,但是中国人的阅读好习惯却慢慢丧失了,让他震撼的是,他看到犹太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2000本藏书,进门的屏风就放满了书,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
中国的父母们应帮助孩子建立梦想,而不是强制兴趣,梦想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动力,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对生命极限的超越,最高分数、名牌大学只是奋斗目标。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学习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能够预见未来,而牺牲眼前的乐趣;充满好奇、热情,探索未知世界。
他建议家长与孩子分享“有质量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时,对他们进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们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态度、宽阔的胸怀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打开更为广阔的思想天空,让孩子获得自我心情教育的能力,培养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6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九大素质
对于中国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在养成九大素质,分别是:
-
真诚高尚的人格
-
开朗豁达的个性
-
勤奋向上的态度
-
独立勇敢的精神
-
敢于吃苦的习惯
-
不怕失败的心理
-
善于交流的能力
-
宽容大度的处世
-
终身依赖的技能
美国对于孩子的研究,成功具有七大要素:
-
grit坚毅,
-
self-control自控,
-
social intelligence合群,
-
zest热情,
-
gratitude感恩,
-
optimism乐观,
-
curiosity好奇。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意志力具体体现在对于自身的控制能力上,有自控能力的孩子未来容易取得成功。
做一个完善的人,需要培养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学校应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可操作体系。需要培养智商,包括学习能力、考试能力、研究能力;情商,被人信任,善于分享,乐于助人;逆商,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父母做到:真爱,不是溺爱;尊敬,不是害怕;规矩,不是打骂;鼓励,不是讽刺。
图/文来源:网络 声明: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侵权请联系删文 做有价值的阅读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