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玄奘法师归国后的19年间,一直从事佛经翻译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翻译的佛经,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可以说开辟了佛经翻译史的新时代。
佛经最初始的语言,是古印度的俗语。由于作为“雅语”的梵语是上等种姓婆罗门掌握的语言,而佛教的出现,本身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叛,因为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原始佛教使用俗语传教,方便低等种姓的普通民众理解。到笈多王朝(约公元320-550年)时期,佛经的语言才开始转变为梵语。早期的汉译佛典主要是从古印度俗语和中亚古语文翻译过来的,到南北朝之后,汉译佛典的母本才开始以梵语为主。
早期的汉译佛经大多是由来自中亚和印度的僧人翻译的,翻译水平普遍比较低。由于古印度、中亚语言和汉语都是很难掌握的语言,外来的僧人必须与中国本土的信徒合作,而且他们往往只能采用机械的直译方法,即逐词翻译、一一对应,并且语法上采用外语的句式。由于这些外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很不一样,这样就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
这种情况到了鸠摩罗什才有了根本的改变。鸠摩罗什是西域龟兹人,是十六国时代的著名译经家。他翻译佛典不拘泥于母本的体制,而是采用意译的方式。鸠摩罗什的佛经译文,文笔流畅,辞藻优美,通俗与典雅兼具,而且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语体风格。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在中国最为流行。但是,鸠摩罗什译经往往只求意会,不求形似,而且对母本进行删繁就简,以迁就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按照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鸠摩罗什的译经达到了“达”和“雅”的标准。
而玄奘出身儒门世家,祖父是北齐的国子博士,出家前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他很早就能精通古汉语。玄奘在印度时,能够赢得辩论大会的胜利,其梵语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玄奘在翻译卷帙浩繁的《大般若经》前,也准备按照鸠摩罗什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删减。当天夜里,玄奘做了各种噩梦,梦醒之后,他认为这是一种警示,于是改变了主意,按全文翻译,译文达到600卷。因此,玄奘不同意鸠摩罗什那种删略原文的做法,他主张忠实地翻译原文全文。
玄奘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翻译原则,比如著名的“五不翻”,所谓的不翻,就是不使用汉语词汇去对应原文词汇,而是直接采用音译。第一种是秘密不翻,指的是咒语直接音译,因为咒语本身的意义在于音节,所以只音译。第二种是原文词汇有多重含义,无法用一个汉语词汇去对应,比如“薄伽梵”有六种含义,只能音译。第三种是中国没有的事物,比如阎浮树,这种树生长在印度,而中国没有。第四种是遵循翻译传统,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以前的译经家都采用音译的方法,信徒们也都普遍接受了音译词汇。第五种是为了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产生尊重之心,而采用音译,比如不能把“般若”翻译成智慧,因为后者容易被人轻视。“五不翻”原则一直被后来的译师奉为圭皋。
当然,玄奘在翻译佛经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在音译时,喜欢用唐代汉语的发音去纠正前人的音译用字,这样就造成译文中一些原本常见的词汇难以辨认。比如他把恒河改译为殑伽河,把比丘改译为苾芻,把文殊师利菩萨改译为曼殊室利菩萨。此举虽然可以帮助唐人纠正发音,但是有时却徒增理解难度。
自古以来,翻译佛经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必须建立一种译经组织,叫做译场。玄奘建立的译场,分工比前人更加细致,几乎网罗了当时最优秀的翻译人才。
玄奘利用这样一个分工详密的译场组织,加上自己惊人的努力与精力,从贞观十九年二月初一至龙朔三年十月,19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平均每年70卷,而在最后4年间(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平均每年170卷。
从隋初(581)至唐贞元五年(789)共208年间,译师有54位,共翻译佛典492部,2713卷,玄奘一个人就译了75部,1335卷。这个数量,在两千年中国佛教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的译经成就,可谓空前绝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