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贴:梨园名段千古传,名优辛酸几人知——《名优之死》角色介绍

$
0
0

梨园名段千古传,名优辛酸几人知——《名优之死》角色介绍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发布于 2018-12-27 17:10:01 投诉
阅读数:24094

 

于12月20日正式在首都剧场首演的《名优之死》,着实为年末的话剧观众提供了一番惊喜。虽是老戏新唱,在正式上演后所获得的肯定与好评也足以证明,经历了修改与调整后的这部中国话剧经典,依旧能够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虽以京剧为主题,剧中的人物却始终没有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脱节,毕竟,对待艺术与事业,如何保守应有的气节,抵挡外界的诱惑,无论何时都是我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名优之死》人物介绍

刘振声——闫锐 饰

一代名优,醉心于京剧艺术的京剧大家,对戏曲有着近乎苛刻的执着,为人正派,有原则,有宁折不屈的品性。

刘凤仙——李小萌 饰

刘振声弟子,梨园中崭露头角的大青衣。经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在戏曲事业与自我处境间游移不定。

杨大爷——杨佳音 饰

颇为附庸风雅的流氓乡绅,觊觎刘凤仙的美貌,不惜为其大把撒钱的金主。

左宝奎——刘宸 饰

刘振声班子中的丑角,八面玲珑,心存厚道。

琴师——赵宇 饰

刘振声班子中的琴师。

箫郁兰——伍宇辰柠 饰

刘振声弟子,梦想着成角儿的小花旦。

王梅庵——连旭东 饰

无风起浪的小报记者。

经理——李麟 饰

老实厚道的剧场经理。

阿福——李京旭 饰

刘振声的“跟包”。

阿蓉——陈红旭 饰

刘凤仙的“跟包”。

勒头师傅——苏浩 饰

戏班中的勒头师傅。

(摄影:李春光)

推荐阅读
  •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像关天舜 谐剧不像北方的单口相声,也不像上海的“独脚戏”,甚至上世纪30年代末四川出现过的一种形式叫“单簧”,也和谐剧大不相同。谐剧主要是表演,是通过一个演员第一人称地扮演剧本中的一个人物,处在规定情景中,用具体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活生生现身说法地展现出一段小故事。 1939年,谐剧创始人王永梭自编自演第一个谐剧《卖膏药》。1943年他将这一新曲正式定名为“谐剧”。此后,王永梭又陆续创作演出《扒手》、《黄巡官》、《赶汽车》、《开会》、《喝酒》等20余个谐剧。后又创作演出《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新剧目。
  • 珠市口的板章胡同不在路边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条胡同的存在,更不知道这条胡同里还有一个已经有81年历史的京剧团——风雷京剧团。但对于松岩而言,这个剧团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乃至将来的老年都无法与这个剧团分开。从1977年1月15日,12岁的他正式入团开始,这个剧团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就与他息息相关。 学戏经历被老师打得最多,练好扎实功底 松岩算是出身京剧世家,父亲在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前身)工作,他就是在剧团长大的孩子。他从小学习京剧,武功比许多成年演员都好,旋子能一口气拧二十个。 松岩13岁时在自己家院子里练功 练得好是因为有天赋,也因为吃苦比别人吃得多。
  • 舞台上挂着金灿灿的“守旧”,舞台中央放着中式的桌椅,《名优之死》开幕前就体现出浓浓的京戏味儿,让来看话剧的观众着实眼前一亮。幕起,锣鼓声起,一片热闹的戏班后台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12月20日起,北京人艺年度收官之作——新排大戏《名优之死》与观众正式见面,一代戏曲名伶的台前幕后戏梦人生就此展开。而这部跨年的新作也将伴随观众辞旧迎新,在老戏里品出新味道。 规矩和气节——看老戏里的新滋味 今年正值田汉诞辰120周年,此番将他的代表作《名优之死》再度排演,是北京人艺对经典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于老作品的探索与创新。
  • 不久前,梅兰芳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演出。浙江京剧团和青海省演艺集团京剧团“东西合璧”之作——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演出满十年、过千场之际,特意举行的一场纪念性演出。千场演出,这些演员场场不落,当初舞台上十五六岁的稚嫩少年,如今已经变成二十五六岁的成熟青年,依然感动着观众。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藏羚羊》的合作正式开启。藏羚羊是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5只“福娃”之一;在可可西里那片堪称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这种精灵般的动物的不幸遭遇,也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青海京剧团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题材,想要以少儿京剧的形式来表现。
  •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像纪陈杰 严西秀今年77岁。从翩翩少年到垂垂老者,他与曲艺亲近快六十年了。几十年来,他创作了上千件(篇)文艺作品,既有小品、谐剧、金钱板、清音、扬琴等曲种以及曲剧,也有论文、随笔、杂谈等对曲艺创作进行思考的文章;巴蜀文艺奖、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曲艺作品金奖中以国文联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的获得者。 编剧是“从无到有”。严西秀创作了不少优质作品,甚至有人赞其为“四川曲艺编剧第一人”,但他本人很谦虚:“严重不认同这种说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只是干曲艺时间长一些,失败教训多一些而已。艺术以质量取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百个平庸加起来也当不了一个卓越。
换一换 查看更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