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贴:休将明月照沟渠,莫与脑残争高低

$
0
0

深度好文:休将明月照沟渠,莫与脑残争高低

老崔说天下 编辑于 2019-01-30 14:55:10  

资中筠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渦。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不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滿,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聲匿迹,不再挑衅。

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給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当时我欣然接受,并且告诉他:我真的瞧不起你,当然不是因为你的钱少,更不是因为你的车不好,而是你白长了一个脑袋,一个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思考的脑袋。我们之间讨论问题,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我們走的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方向。彼此南辕北辙,如何讨论问题?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问题,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

思考,是交流的前提;尽管思考的层次可能会很大,但思考不思考,差异不是螺旋桨和喷气式之间的差异,而是飞机和大炮的差异。

跟一个不懂飞机的人讨论飞机,岂有共同的话题?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因为见识的差異,阅读的差异,思考的差異,已经使彼此之间行若狗彘。

为什么思考很困难?

因为思考是要有付出的,付出时间大量的阅读,花费钱财增长见识,然后开动脑筋苦思冥想。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或读書很少的人,焉能有常规的思辨能力?

而思考的考,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思考。他们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基本上被时代驱赶着生活。若不幸遇上舆论一律的时代,就更加简单了。凡事跟着感觉走,以“看齐”為天职,把“一致”当圭臬。这样的人,非但不具备一般的思考能力,而且不具备常识。跟他们讨论人權与主权的差别,岂不是在用擀面杖捅火么?

争论问题,首先是争论的双方要有一個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

凡是正常的争論,比如学术争论,真理争论,争论的双方并无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能争论,就必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好比擂台比武,一个武士,焉能跟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打斗?

至于那些动辄就扣帽子、抡棍子的人,他们不是和你争论,而是无理取鬨。对这些人,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自己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却还想显摆显摆,刷个存在感,以表示他也是有頭有脸的人物,也是有思想的翘楚。

比如关于朝鮮战争,就曾发生过很多争论。然而,一些对朝鲜战争不甚了解的人,一些只限於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所熏陶的人,你和他们争论孰是孰非,岂不是赶着鸭子上架?让猪学狗叫么?

争论还需要共同的逻辑修养,跟一个不懂逻辑的人争论,几句话就必然张冠李戴了。

有一次几个朋友争论人权和主权的问题,一位朋友说:国家的权力,是人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更有保障,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位老兄大声嚷嚷道:“没有祖国,哪有你?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居然埋汰国家,居心何在?”。

眼看着争论就要演变成一场辱骂,我建议朋友们不要再说话。因为这位老兄的几句话,在逻辑上已经有好几个议题了。这样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

有人不断的偷换概念,争论早已经不是原先的话题。再说下去,就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当然不是他理屈词穷,有意为之。他不懂,任何的争论,都不应该乱扯一起。

集中话题,才是讨论的基础。

可是,这样的常识,也往往被认为是强词夺理。人与人的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的头脑,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定势之源正是几十年的洗脑。这样的人,只能由着他去。争论是很难动摇他的定势的,除非巨大的变革。

推荐阅读
  • 资中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 文:资中筠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
  •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 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给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
  • 说台湾非常崇洋?好像是的。 不管货品好坏,一加上洋文包装,就有人趋之若骛。走进豪华大饭店,侍者对外国客人殷勤备至,对自己的同胞却往往视而不见。有难题存在,总要打上“有碍国际观瞻”的字号才能得到快速的解决。 在教育上,当年背诵“床前明月光”和“臣密言、臣以险衅”的一代,现在忙着送下一代到英语幼稚园读“哈罗,你好吗”。每年夏天一批一批优秀或不优秀的青年,乘着一架又一架的七四七到西方去接受头脑与精神的改造。到了彼岸,大部分就不再回头。 可是台湾真的祟洋吗?好像又不是。 一个金发朋友在动物园里看槛栏里的猴子,旁边一个年轻人突然大声说:“哇塞!猴子看猴子!”周围的人愉快地大笑。
  • “他这个人怎么这样。” “就是就是,没想到是这种人。” “人家知识分子说的对,就应该这样这样。” “对对,没错。” 我们大部分(几乎是全部)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论别人,当然也会去跟随那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领头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理性。 我讲的不是道德绑架,人们都乐意去跟随,算什么道德绑架。 而这些领头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举个例子,它高高在上,左手握的是古诗词的圣火,圣火爆发出的不可忤逆的光芒让人不敢正眼观瞧;右手拿的是大部分人遥不可及的文凭,教授,专家,知识分子的头衔让人忍不住向往。 可是这些高高在上的人,总会有“极个别的”。觉得理性至高无上,觉得“蛊惑”了大部分人心就是绝对正义。
  • 文/大生 一、讨论的基本素养 我们会发现,在现实中,即便你逻辑不错,也很难把一场辩论、讨论很好的进行下去。大多数会不了了之,最终以问候对方他娘结束。 为什么呢? 答案可能有点刺眼——为数不少的朋友意识不到,自己并不适合“讲逻辑”。 有朋友不服气:“如果你说大家的逻辑水平普遍不太好;逻辑规则,需要学习、训练才能掌握——那这些我是承认的。但是你说某人“不合适”讲逻辑,那就太扯了,你以为你是谁?逻辑是你家的?” 逻辑当然不是我家的,逻辑是大家的…… 我说这话,没有瞧不起谁的意思,而是强调“我们在学习逻辑之前,应该有些基本前提素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