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内城的人们
【街景】自1264年(至元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造的元大都开始,北京城已有八百多年多年的建城、建都史。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池,是由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组成,包括城门、城墙、瓮城、护城河、敌台、角楼等多道设施。1553年(明嘉靖帝三十二年),增筑外城,形成了北京城的凸型布局。
【鼓楼大街】内城主要为内二环地区,位于前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朝阳门、东阜成门、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范围内。 周长约为四十五里,东西长约为十三里,南北宽近十一里。清朝灭亡前的总体居住格局是:内城以旗人居住为主,外城以汉人居住为主。
【鼓楼大街】旧鼓楼大街(药王庙街)是从德胜门东大街至鼓楼西大街。六十年代中期,北药王庙、旧鼓楼大街合并,统称旧鼓楼大街。六十年代末,北京城墙全部拆除;二环路北称为旧鼓楼外大街,二环路南称为旧鼓楼大街。
【鼓楼下】清朝时期的京城基本沿袭明朝的格局,将明朝时期皇城内的部分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很多府第、衙署、草厂、仓库改成民居。内城被划为满城,是八旗居住地区;汉人全部迁往外城。清庭将满族旗人安置在皇城的四周,再向外分别有蒙古旗人、汉军旗人居住;清朝的北京内城,基本上就是座大军营。
【四合院】清朝初期,为方便居住内城旗人的生活,允许商贩们在白天进入内城经营,但不能开设经营商铺。后来,商贩们开始在内城的一些寺庙里居留,逐渐开设了店铺。皇帝十分信任的汉人高官,经过御准亦可在内城居住。清朝末年,大批高官、富商、显贵和外国人纷纷移居至内城。
【正阳门附近的警察】1901年(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成立了京城(善后)协巡总局,属于过渡性的治安机构;1902年(清朝光绪二十八年),由工巡局取代。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巡警部(最高警政管理机构);内城巡警总厅、外城巡警总厅由巡警部直接管辖,处理内、外城的全部警务。
【东华门】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东华门始建。该门位置在紫禁城的东城墙(偏南)处,是紫禁城的东门。1758年(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开始,东华门(门楼)用于存放阅兵棉甲;1763年(清朝乾隆二十八年),东华门外护城河边设置了仓廒(恩丰仓)。
【街景】东华门大街自东安门(东安门大街西端)至东华门,该街因东华门得名。东华门之东是北京皇城的东门东安门。东安门内(御河上)有座东安桥(皇恩桥);桥上是座真武庙。民国初期,皇恩桥被拆毁,改名太平桥;庙亦被改建到路北。六十年代,东华门大街曾经改名为红色路,后复名。
【西华门】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西华门始建。该门位置在紫禁城的西城墙(偏南)处,是紫禁城的西门。1790年(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万寿节),西华门外,西直门直至海淀,路边张灯结彩,搭设彩棚乐戏,用以庆贺。
【街景】1900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为躲避八国联军,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从西华门出宫西逃。在西华门的城楼位置,能够俯瞰中、南海的全景。建国后,因西华门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故由部队驻防,不对外开放。【北京内城老照片,1904年-1909年。摄影:罗林·托马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