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贴:德格娜:在电影中与父亲告别

$
0
0

[青春新势力
闪耀新时代]

德格娜:在电影中与父亲告别

本报记者 王珍



《告别》剧照:父亲和女儿一起开车去放生。女儿由德格娜饰演。 德格娜供图

  2005年,电影导演塞夫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这位以拍摄“马上动作片”而知名的蒙古族导演曾自豪地说,他一生中有4部作品,前3部分别是电影《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第4部则是他的女儿德格娜。

  10年后,31岁的德格娜把她的父亲写进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告别》,以此特殊的方式向父亲致敬。影片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父女俩最后的相处时光。冷峻、克制的影像风格背后,是父女之间深埋心底的挚爱深情。

  因《告别》一举成名的德格娜,如今已是内蒙古电影“新浪潮”的新锐力量。然而,作为“影二代”,她始终怀着对电影艺术的敬畏之心,她希望自己在电影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民族电影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人物简介:德格娜,蒙古族,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毕业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维学院传媒艺术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5年,拍摄处女作《告别》;2018年,拍摄《亚洲导演三面镜》短片《海》。《告别》曾获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亚洲精神特别奖”、第33届意大利都灵电影节“最佳剧作奖”、第9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第10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评委会特别表彰年度影人”等多个奖项。

  10年后的告别

  和很多导演选择爱情片作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不同,德格娜一上手就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如何面对生死。

  “现代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往往都是很突然的。我在父亲走了10年之后,才意识到他已经不在我的生活里了,于是想要用一部电影与他告别。”德格娜说。

  2004年,得知父亲罹患癌症,在英国留学的德格娜回到北京,在医院里陪伴父亲将近一年时间。这对她来说是一段终生难忘的时光。

  德格娜出生在内蒙古,母亲麦丽丝也是电影导演,时常和父亲外出拍片,她就成了“留守儿童”。她6岁随父母到北京上学,从高中起独自在英国留学,因此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非常短暂。

  多年没有在一起生活的隔膜,让身患癌症的塞夫时常与德格娜发生冲突。当时德格娜正是20出头的年纪,每天穿着打扮都很叛逆。“望女成凤”的塞夫时常数落她,要她抬头挺胸、正经穿着,诸如此类。

  多年后,德格娜有了自己的孩子,回想起父亲当年的训斥,才明白这原来是父母对子女近乎“一厢情愿的”疼爱。站在父母亲这个位置,她逐渐理解了父亲,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

  在上大学之前,德格娜都没想过自己要做电影。然而,命运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做好了安排。从小到大,她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电影元素:跟随父母观影、看父母剪片子,就连她出国留学时,因为父母在拍摄影片《天上草原》,她只能飞到片场与父母道别。

  在伦敦大学皇家霍洛维学院传媒艺术系学习时,德格娜原本想学新媒体知识,没想到学科设置与电影关系密切。正是从那时起,她坚定了做电影的决心。

  2012年,德格娜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时,学校首次推出了扶持学生拍摄的“长片计划”,由德格娜编剧、导演、并担任主演的《告别》成为首部入选计划的影片。

  最初,德格娜担心自己的故事会不会太个人化了,观众不能产生共鸣,等到电影放映的时候,她亲眼目睹很多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才松了一口气。

  《告别》也改变了母亲麦丽丝对德格娜的看法。此前,麦丽丝一直认为,德格娜不适合做导演,因此,当有人给她打电话夸赞这部影片时,她怀疑这是朋友们的客套话。后来《告别》多次获奖,她才确信,女儿真的在电影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有趣的是,《告别》中的两位主演涂们、艾丽娅,曾在塞夫、麦丽丝的代表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分别饰演成吉思汗及其母亲。影片中向塞夫致敬的《悲情布鲁克》“马上芭蕾”片段,涂们也是其中的演员之一。两代电影人通过《告别》这部影片,实现了一种精神上的回望与传承。

  直面生活的质感

  把自己的生活搬上大银幕,看似是讨巧,实则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自古以来,“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

  然而,向来追求真实的德格娜,在影片中几乎没有美化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甚至出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将人物之间的矛盾放大:看似强大、实则怯懦的父亲,极度务实、略显浮夸的母亲,叛逆不羁、困惑迷茫的女儿。三者相互牵挂,但更多是相互排斥,甚至相互伤害。

  这和塞夫、麦丽丝拍摄的《天上草原》截然不同。《天上草原》讲述的是一对蒙古族父母与汉族养子之间的故事。母亲用自己的爱感化了长期失语的养子,让他终于找回了说话的能力。整个故事温情动人,画面拍摄得唯美如油画。

  《告别》的呈现方式却颇为压抑、克制。很多固定镜头、长镜头,给人一种冷眼旁观的疏离感。有一个父亲和老朋友巴音聊天的场景,巴音因为难过而哭了,但在长镜头里,巴音的眼泪并没有特写镜头那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为此,涂们还和德格娜争执过好几次。

  “我父亲他们拍哭戏,一定会有特写。一部影片,全景、中景、近景都要有。但我不想用特别煽情的方式来表达。这可能是跟我的个人性格有关系。”德格娜事后分析自己说。

  全片中最为温情的时刻是:互相看不惯的父女,在疾病面前终于卸下了彼此的铠甲。父亲因为疼痛而蜷缩起身体,女儿把一个枕头放在他的两腿之间,让他可以舒服一些。父亲背对女儿,从喉咙里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女儿听了,忍不住无声地啜泣。

  德格娜向父亲致敬的经典影片《悲情布鲁克》,用胶片拍了1600多个镜头,节奏快到让人目不暇接;《告别》一共70场戏,只有100多个镜头,但父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强烈情感,却在影片有意的克制中奔涌而出。当影片的最后,银幕上呈现《悲情布鲁克》中奔马的无声景象时,“此时有声胜无声”,观众的情绪被推到了最高点,泪水的闸门再也关不住。

  有人说,德格娜的《告别》、周子阳的《老兽》等影片,体现了当代内蒙古青年导演的一个特点:冷漠。但德格娜认为,她的影片只是看似冷漠,其实内心是火热的。“如果真是冷漠的话,观众看了怎么哭?”

  麦丽丝在客观比较了《天上草原》与《告别》《老兽》等影片之后认为,当代内蒙古青年导演最大的优点在于,他们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影片中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蒙古族式的情感表达

  尽管在内蒙古生活到6岁,德格娜承认,自己对草原是没有记忆的。《告别》在创作伊始,并没有要体现民族色彩,它更多聚集在家庭情感的表达,对生死观的探讨。因此,她的剧本是用汉语写的,台词都是汉语,还找了很多汉族演员来试镜。

  然而,在筹备的过程中,德格娜逐渐意识到,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果忽略这个家庭的民族身份,影片很多冲突难以成立。

  于是,德格娜飞到内蒙古海拉尔市,找到了父亲当年的挚友涂们,请他来饰演父亲这一角色。她发现,无论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还是从影生涯,涂们都与塞夫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在此之前,涂们一贯饰演成吉思汗这样的大人物,有人担心他能否演好生活中的小人物。不曾想,涂们是一个“宝藏演员”——不仅演好了《告别》,还因影片《老兽》一举斩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在《告别》中,涂们的角色定位是典型的城市蒙古族形象。他跟自己的母亲讲蒙古语,跟妻子、女儿讲汉语。他在晚上因病痛无法入眠时,会摆弄桌上的马玩具;会在装修的新房里执着地挂上一幅奔马的作品;会在喝酒之后,如同在草原一般纵情歌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告别》既是德格娜向父亲的一种告别,也是生活在城市的蒙古族向草原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告别。

  德格娜说,在拍摄《告别》之前,她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是困惑的:在北京长大,在英国受教育,我究竟是谁?拍完《告别》以后,她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蒙古族导演,展现从内蒙古走出来、不那么典型的蒙古族的生活状态。

  《告别》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放映之后,德格娜获得了与东京制片方合作的机会,应邀参加《亚洲导演三面镜》“旅程”主题的拍摄,由中、日、印尼3位导演分别拍摄短片,合并成一部长片。德格娜拍摄的是《告别》的续集《海》,讲述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女儿一起去海边撒骨灰的故事。

  相比父母影片中浓重的家国情结、宏大的历史叙事,德格娜的影片转向了个体叙事,更为关注自己的生活。虽然两种路径不同,但德格娜认为,它们都是蒙古族式的情感表达。

快问快答

  1、 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如果梦想实现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成为一个没有烦恼的人。没有烦恼的时候,不需要说什么了。

  2、 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艺术作品?自己的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哪一件?

  答:能够反映这个社会真相的作品。最满意的作品是我儿子。

  3、 业余时间,你最常做的事情是什么?

  答:发呆,休闲。

  4、 如果有时光机,你愿意穿越回过去还是未来?

  答:愿意回到过去非常有意义的历史时刻。

  5、迄今为止有什么遗憾吗?

  答:遗憾就是没有更好地理解他人、疼爱他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