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5/18对昆曲的介绍
高翼之
官网钩沉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授予中国昆曲等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UNESCO还通过它的官方网站就中国昆曲向全世界作了如下介绍: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流传于全国
很多地区。一个昆曲剧目通常有二十四出戏,伴有唱段,有人物、神
灵形象的复杂主干情节和分支情节。演出通常包含十二个固定脚色,
演员运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歌唱和表演时由以丝竹
管弦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
昆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1644~1911)时期的传奇剧目。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了一批戏曲学校和传统音乐、戏曲
研究院所。文革(1966~1976)期间,此类措施受圧制,直到1990年,
文化部又重新召集幸存的昆曲和其他剧种的艺术家恢复演出,并招收
和培养年轻的新演员。
危机:缺乏长期完整的演出计划,自1990年以来,仅有过零星演
出。
行动计划:戏曲研究所开始计划搜集和出版昆曲剧本、剧照、录音、
录像,政府打算支持现存的六个昆剧团、培养新演员、恢复珍稀剧目和
组织艺术节会。
在这个介绍中,有三个数字明显不对。一是将明朝的起始年1368年误写成1644年(1644年是清朝顺治皇帝迁都北京、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之年),二是说一个昆曲剧目通常有二十四出戏,三是说演出通常包含十二个固定脚色。
UNESCO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错误,不久就把这个介绍删除了。
今天重温UNESCO在2001年5月18日对昆曲的介绍,显然,只需把1644年改正为1368年,再把另外两句含有错误数字的话删去,就是一段很好的也是很重要的介绍。可惜UNESCO把这段介绍整体删除,真是“把洗澡盆里的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了!”
明清传奇
UNESCO这段介绍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昆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目。” 的确,在昆曲的剧目中,除少数“昆唱杂剧”(如〈刀会〉)和“南曲戏文”(如〈踏伞〉)外,极大多数是明清传奇。因此,我们可以说,昆曲就是“舞台上的明清传奇”。
郭英德(1954~)在《明清传奇综录》中说,明清传奇“是一种文学体制规范化和音乐体制格律化的长篇戏曲剧本。”現存的明清传奇都有木版刻印本流传下来,是中国文学极其重要的瑰宝。从明朝中叶以后,明清传奇更是专为昆曲演出而创作的剧本。昆曲在舞台上演出的明清传奇,连同杂剧和戏文,都是文学名著。昆曲不是把这些文学名著讲述的故事搬上舞台,而是直接把这些文学名著本身搬上舞台。这是昆曲区别于其他剧种最最本质的特点。
清朝的李斗(1749~1817)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用了三十一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名叫《扬州画舫录》的书,其中卷五〈新城北录下〉有一段话说:“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注:指高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可见,中国戏曲最迟在18世纪中叶已经极其合理地被划分为“雅部”和“花部”两大类:昆曲为雅部;昆曲以外的所有剧种归为花部,又称乱弹。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戏曲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从三百六十多种中选出一种为一方,其余的为另一方,这种分类是不是极其不平衡,极其不合理?为什么还说它是极其合理呢?
这就是因为,昆曲是唯一的一种直接把明清传奇以及杂剧和戏文等文学名著搬上舞台的剧种。
王国维(1877~1927)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后是什么呢?王国维没有说。有人认为是明清小说,也有人认为是明清传奇。笔者倾向于后者。首先,王国维在这里所举的文学形式都是韵文而不是散文。其次,明清小说就社会文人参与的规模而言,是逊于明清传奇的。
根据郭英德在《明清传奇综录》中的不完全统计,“明清传奇作品的总数至少在2700种以上”,“现有完整存本的明清传奇剧目1100多种”。该书收录的传奇作家约450人,真可算是一时之盛了。他在《明清传奇史》中特别提到明晚期到清早期这段时间,“从明万历十五年至清顺治八年(1587~1651),共六十五年,……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文人士大夫投身于传奇文学创作。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姓名可考的传奇作家约有351人,……他们的传奇作品约为780种,……再加上这一时期阙名传奇作家的作品200余种,……几乎达到1000种,真可谓洋洋大观。”郭英德把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形容为“如痴如狂”地创作传奇作品。所以,明清传奇毫无疑问是继元曲之后的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后世再也不可能有明清时期创作传奇作品那样众多的人才以及他们所形成的社会氛围了。
昆曲为什么有价值?昆曲为什么要保护?
有人说,是因为昆曲最古老。可是,梨园戏有八百多年历史;梆子腔、柳子腔、弋阳腔等的产生时间也都早于昆曲。
有人说,是因为昆曲是“百戏之祖”、“百戏之母”。须知,仅梆子腔系的剧种就有: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老秦腔)、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南路秦腔(汉调秦腔,汉调桄桄,桄桄戏)、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山西的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河北的河北梆子(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老调梆子、蔚州梆子、武安平调、泽州调、永年西调;河南的河南梆子(豫剧)、怀梆(南阳梆子)、宛梆、大平调(大梆子戏);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东路梆子)、汶上梆子、枣梆;安徽的安庆梆子、沙河梆子;贵州的贵州梆子;云南的滇梆子(滇剧);江苏的江苏梆子(徐州梆子);等等。除了直接可归属于梆子腔声腔系统的剧种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戏剧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梆子腔的影响。如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后演变为“襄阳腔”,后改称“西皮”, 是汉剧和京剧的主要声腔。梆子腔入川,演变为独具一格的“四川梆子腔”——弹戏,成为川剧的五大渊源之一。在浙江,绍兴乱弹(绍剧,绍兴大班)、温州乱弹(瓯剧)、金华戏(婺剧)、台州乱弹、黄岩乱弹、处州乱弹、浦江乱弹等乱弹戏,均受过梆子腔的重大影响。粤剧的梆子,则是融合了南方梆子(安庆梆子)、乱弹诸腔、襄阳调、北方梆子诸因素形成的风格独特的声腔。
UNESCO的介绍在这方面说得很准确,“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之一”,不是“唯一”。
什么是昆曲的“唯一”呢?重复一下前面说过的话,昆曲是唯一的一种直接把明清传奇搬上舞台的剧种。
这就是UNESCO关于昆曲介绍的核心,“昆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目。”昆曲为什么有价值?昆曲为什么要保护?就因为昆曲是舞台上的明清传奇。
几点建议
UNESCO关于昆曲的介绍中提出的“行动计划”非常好,讲了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今天重温这段介绍,觉得有必要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是立即叫停各种形式的“新编昆曲”。很奇怪,有些昆曲的决策者对于“行动计划”中提出需要做的事情热情不高,而对于“行动计划”中没有提到的事情却起劲得不得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编昆曲”。既然明清传奇是继元曲之后的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那就是说,今天再也不可能有像当年明清传奇那样水平的传奇剧本了。最近几十年,一直到现在,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编昆曲”,实践证明,没有一个能在舞台上站住脚跟,百分之百地失败了。这不仅浪费了许多物质上的钱财,更重要的是消耗了众多昆曲演员的精力。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惨重。
其次是将各昆曲院团的“编剧”职务改名为“剧本整理”,其任务是把明清传奇的原本整理改造成为适合当今舞台表演的演出本。在剧本整理中严格要求对唱词做到“只删不改”。我们能改动李白等人的诗句吗?我们能改动李后主等人的词句吗?我们当然也不能改动汤显祖等人的唱词!
再其次,按“行动计划”的要求,尽一切努力恢复珍稀剧目。2018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州昆剧传习所编的《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搜集了昆曲舞台演出本176种,1452折,曲词、工尺、念白、科介俱全,可以直接在舞台上搬演。这是迄今为止搜罗最全的传世昆曲演出本大全,超过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缀白裘》收集的当时舞台上演出的昆曲折子戏638折(无曲谱)的三倍多。这真是足够我们开发几辈子的巨大宝藏!
(2019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