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昆曲
-
-
作者:张永龄 2010-08-26 14:29
-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中华戏曲的“活化石”。明万历年间昆曲传到北方,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昆腔,简称“北昆”。随着漕运的发展,早在明末天津就有了昆曲的演出。至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已有“天津小班”的出现。当时蓟县、宝坻等地都有昆曲班的演出。
民国初年,河北高阳县组建了“荣庆社”,那是北昆第一社,人才济济精英集萃。至清咸丰、同治年间昆曲已扩展于海河两岸。光绪年间张焘的“津门杂记”云:县城隍庙会“有十番会同仁奏古乐数曲,随有昆曲相唱和,皆旧家读书人也。”此后陆续有“景憬社”、“审音社”、“咏霓社”、“彩云曲社”、“绿云曲社”、“渊和社”、“一江风曲社”等活跃于教馆艺坊之中。在一些学校中也有诸多昆曲组织的出现,如:工商学院的“工商曲社”,南开中学的“南开曲社”皆享有盛名。此外,一些戏院也增加了昆曲的排练和演出。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昆曲越发兴旺,出现了南昆、北昆联合演出的“南北合”局面。如艺宗南昆的“辛己曲会”、“开滦曲会”就经常与“一江风曲会”(北昆)一起切磋技艺联合演出。2006年辞世的著名词曲家陈机峰先生就是“一江风曲社”的创始人之一。
昆曲是数百年来戏曲家、剧作家、表演艺术家集体艺术的结晶。曲本诸如“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剧中的曲文及艺术手段都能从唐诗、宋词、元曲中寻到渊源,是地道的“阳春白雪”。正因为如此便决定了它“和者必寡”的命运。当通俗文学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昆曲这个过于斯文高雅的曲种便日趋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后已日薄西山濒临灭绝了。1951年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演出“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留下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与此同时北昆(天津)的活动也复活起来,组成了“天津昆曲研究社”。然而,好景不长,文革十年百花凋零,昆曲更难逃此劫。改革开放后老市长李瑞环非常重视传统剧目的继承发展。责成前宣传部长谢国祥,前文化局副局长刘瑞森协助昆曲爱好者组成组织并拨给经费。老市长调出,谢、刘二位相继去世,天津的昆曲活动又一度式微,惟有甲子曲社一息尚存。
甲子曲社建于1984年,会员以花甲老人为主,是年又适逢农历甲子,故名。曲社主人是南大已故校长吴大任的夫人数学家陈绶教授。陈老从事业余昆曲研究凡八十余年,她所倡导的甲子曲社,是海内外学者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培养青年昆曲研究者的摇篮。她与李世瑜、陈宗樞、高凖等耄耋曲友二十多年来一直为把昆曲引入教学领域而奔劳,终于成立了南大昆曲研究班。在2002年的首届北昆(天津)重阳曲会上,昆曲研究生们崭露头角,这说明昆曲已进入大学后继有人。
甲子曲社之所以能复活,和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家、词曲家李世瑜先生是分不开的。2001年一个鼓舞人心的特大喜讯传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基于学者的强烈使命感,促使李老为天津北昆的中兴而奔走呼号。终于通过他的老同学加籍著名学者、诗词学家叶嘉莹教授,争取到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先生一笔资助款,为甲子曲社输入了一注新鲜血液。因此才有了首届北昆(天津)重阳曲会的成功举办,才使得一批珍贵的昆曲资料得以印行,让《津昆通讯》的出版又延续了七年。
2007年甲子曲社德高望重的长者陈绶老人以98岁高龄辞世,澳门沈先生所赞助的经费也消费殆尽,曲社的活动又陷入困境。目前,在李世瑜教授、武书惠女士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甲子曲社正重整旗鼓,开始新的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