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朋友圈刷到一篇文章——《月薪五万,养不起一个孩子》。
一看就是标题党,我也被成功骗进去,一探究竟。
没想到,原来是号称“一篇软文一百万”的“GQ实验室”发的汽车软广…
说实话,这个创意没毛病,每个idea背后都有真实新闻来源,比如这个核弹级标题,来源于暑期将至,美国NASA夏令营今年报价是37800元,有家长说,这么贵的夏令营,怕是自己月薪5万也不够孩子过暑假的。
NASA夏令营活动照
可“月薪5万,也不一定报得起NASA夏令营”,和“月薪5万,也养不起一个孩子”,是一回事吗?
把这些虽然真实,却经过特别筛选后的极端案例,再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说到底,还是在贩卖焦虑,让全社会各阶层产生恐慌心理——
有钱有孩子的,可能会下意识参照文中讲的极端案例,未来进一步“鞭策”自己和孩子。
没钱有孩子的,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更强烈的悲观绝望情绪。
至于还没孩子的,则可能进一步产生育儿畏惧心理,想想还是别遭这份罪,这辈子丁克算了吧……
祖国未来缺花朵,谁给我们养老?谁给我们囤的房子接盘?谁来接力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02
我儿子快4岁了,这两年,关于未来的教育,力嫂和我没少交流过,看得出,她是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茫了。
她身边不少闺蜜,小孩有的比我家还小,早就开始各种早教培训,她一边觉得这么做不好,一边又受环境感染,觉得自己如果什么都不做,以后可能害了孩子,内心特纠结。
每次聊到最后,她就反复唠叨一句: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就很难进好的小学,进不了好的小学就很进好的初中,进不了好的初中……反正环环相扣,起跑线上输了,后面再追就难了。
而这种文章,如果给她看到了,会进一步干扰她的思维,在育儿问题上举棋不定。
所以我想对GQ实验室说:
“啥?月薪五万,养不起一个孩子?
放你妈的狗屁!”
(此处可脑补中指)
03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知道孩子苦,我也心疼孩子,但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自己就是靠教育逆袭才有了今天中产地位,我自己就是吃了读书少的苦,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我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尽可能考个211、985、清北甚至爬上藤校,好让他以后的道路轻松点,我的想法有错吗?
你这想法逻辑上是没错,但可能“预期管理”出了问题。
我长得像潘长江,却一门心思要追范冰冰,屡战屡败,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可如果我的目标是罗玉凤,可能早就老婆孩子热炕头,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了。
我手里就20万元,希望明年就在上海上车,这20万必须得在一年内翻到200万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就不得不采取最激进的投资策略,会中各种高杠杆现货外汇骗子圈套,或者满仓空气币,知道自己在赌博,而且赢率很低,随时可能倾家荡产,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这都是预期管理没做好。
俗话说,有几分能力干几分事,你的能力只到膝盖,期望值却在头顶,不出问题才见鬼。
这几天番茄台在播《带着爸爸去留学》,有几个家长是真土豪,不差钱,但有的只是刚勉强跨入中产门槛,也要供孩子去美国留学,只能咬破牙往肚子里吞。
现在教育焦虑最强烈的就是这些入门中产或伪中产,经济实力达不到土豪那段位,却在教育问题上,拼命向土豪看齐,拼死砸钱吃河豚,那肯定累skr人。
最近力哥写过一篇文章,说0.14%人口,拥有1/3的社会财富,这是社会现实,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继续走市场经济道路,未来大概率财富还会更集中。
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不是这0.14%的一份子,也知道自己未来不太可能成为这0.14%的一份子,凭什么在育儿问题上,非要向这0.14%的人看齐呢?
再说难听点,你自己就是个满身缺点的普通人,凭啥要孩子承担改变家族命运的重担?
你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你基因传给孩子后,他怎么就成了能考上清北的料呢?
你自己整天沉迷在手机上刷剧打游戏,毫不自律,拿什么做榜样,让孩子成为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呢?
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你说丁克好自私呀。但和丁克比起来,那些把孩子当成个人财产和逆袭工具的家长,不是更自私吗?
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以后能写进历史,成就丰功伟业,被后世铭记的,一万人里最多也就出一两个,比你生个儿子,30年后成为黄晓明的概率高不了多少。
一个人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思想成熟?
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就是那99.99%的普通人之一的时候。
少个你,地球不会停转;多个你,中美不会休战。
想明白这一点,就会选择与自己的有限、软弱、无能和各种缺点和解,就会选择与这个满是槽点,你各种看不惯的世界和解。
当然,也要和你生了个平凡普通的孩子这件事和解。
2018年,10000名考生中,只有90个北京考生能进清北,换云南,能录取的就只有3人,还要考虑到超过一半同龄人,连高考这个战场都没抵达,就被刷下去了。
这还是2018年,往前倒推30年,小数点还得左移一位。
你那么平凡,凭啥就非得要求你的孩子成为万里挑一的龙凤?
考不上清北又怎样?你孩子就是废柴垃圾?你们全家就没希望了?
04
说到底,你要的不是一张清北或藤校文凭,而是孩子能有一个远大前程。
是的,有一张名校文凭护体,初入社会起点是会高一点,拿到的起薪是会高一点,做出成就的概率是会高一点,但不代表你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一生。
我也说个极端的案例,比如这位叫朱晟卿的小兄弟,老爸是著名浙商,身价上百亿,上过胡润全球富豪榜,标准富二代,从小接受最好教育,先后拿到南京大学统计学、耶鲁大学统计学和牛津大学金融经济学3个硕士学位,后又前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金融学博士。
但他心气太高,拒绝躺赢,喜欢金融,觉得来钱快,结果走上了“714高炮”套路贷的创业邪路,现已亡命海外,被警方全网悬赏通缉。
高学历“富二代”朱晟卿
所以我觉得教育的第一条是正三观。三观不正,学历再高再聪明,长远看,也只会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而已。
第二条,是练就独立自主的能力。
说直白点,家长年纪越大就越实在,拼命给孩子打鸡血上名校,也就是想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真正混得开,能赚大钱,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但要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光有文凭不够,因为有文凭的同龄人太多了,还需要他具备其他人比较罕见的能力,这叫“稀缺见价值”,经济学万古不变的真理。
不说未来,就说当下,年轻人最缺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为互联网信息流通太便捷,导致大部分人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人家骂你也骂,人家赞你也赞,没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有独立精神的人,更稀缺。任何社会中,富人永远是少数,这种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富人。
不过要培养这一能力,比三观正难多了。目不识丁的老妪也可能培养出一个三观正的孩子,但独立精神的养成,需要大量知识的积淀和思维的深度训练,对父母自身智识要求比较高。
第三条,同样基于稀缺性原则,尽可能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出其中孩子最感兴趣的一两个爱好,深度培养。
这是一个高度专业分工的时代,有一技之长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混得好。
许多大学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对未来感到迷茫,问过我职业规划的问题,我上手第一句话一定是你喜欢做什么。
可惜的是,有这种困惑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从小到大,做的每一个选择,学的每一门知识,都不是自己自觉自愿出于兴趣,而是在家长学校的压力逼迫之下被动掌握的,就连高考填志愿,也都是父母说了算,自己懵懵懂懂,进了大学,才逐渐开窍,发现自己选错了,这是非常糟糕的。
一个人长期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注定一辈子都只能混日子,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我会从小尽全力培养儿子的兴趣,不管是不是入学能加分,是不是当下最热门的,是不是以后容易谋生变现,不管是各类乐器、各类运动、绘画、表演、唱歌、手工、编程、写作、诗词、摄影……
小孩子嘛,大部分兴趣肯定三分钟热度,但我肯定会细心观察,耐心引导,有些兴趣爱好上,或许能看到孩子的天赋,我就会恩威并施,努力深耕。
这三条核心诉求,西式教育还挺看中,但中式教育,非但不看重,反而会在K12阶段拼命扼杀!
为了自己KPI好看点,奖金高一点,有些公立学校班主任会明着对差生家长说,你孩子这几天感冒了,身体不好,期末考试就别来参加了。
为刺激学生考高分,有的公立学校会承诺给予物质奖励,比如考试考得好能积分,到学期末积分能兑换各种书本文具,结果放假前,学生真来兑换了,却说学校最近经费紧张,人家辛辛苦苦攒了几千分,一支铅笔就打发了,比人家信用卡积分强制清零还恶心!
甚至还会明明白白教小孩撒谎:“明天区教育局来调研,问你们放学有没有布置作业,你们就说没有布置过,听到了吗?”
好熟悉的味道呀~
对了,二三十年前,我小时候也是被老师这么教育的!
我们的基础教育系统自身就习惯于欺上瞒下,形式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自己三观不正,怎么教育孩子三观正?
更别说独立思考和培养爱好了,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其他全部靠边站。
就像我在文章《千与千寻:逆转的日本与迷失的中国》里说的,并不是中国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气息,学校也没有结界能免俗。
05
对于这样的现实,作为中国家长,我能做的,只有妥协。
我舍不得把孩子从小送出国,他对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中国文化的认可还没形成,出去待久了,容易自我迷失。
所以我有两个想法,一是如果未来狗屎运能进一贯制国际学校,就尽量进去。
当然,顶级的国际学校竞争也非常激烈。
一个美企高管携家带口来上海安家,女儿就插班进了上海著名的福山外国语小学,结果读了一年,校长找家长谈话,说你女儿英语成绩太差了,完全跟不上,要不转学吧…
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孩,在中国上学,居然自己母语水平跟不上当地同龄人的外语水平。
这不是段子,是真事。
说白了,就是从小掐尖,一路掐到大,把最优秀的苗子掐出来,从而成了那些名校的高光。
但我不想走鸡娃路线,所以这条路,我觉得希望不大。
可能性更大的,是进普通公办学校,我对儿子的要求很简单:不求你总考前几名,但也别给我考班上倒数几名,能保持中游就可以了。
在此期间,我会努力多花时间多花钱,尽可能多带他出去旅游长见识,尽可能培养他一两门深度的兴趣爱好。
初中毕业后,如果他的独立性培养到足够好了,我可能会陪他一起出国留学,首选澳洲,次选美国,让他换个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也让我有机会弥补下年轻时没留过学的遗憾,顺便再练练英语。
如果独立性还不行,就等高中毕业。
听起来,和《带着爸爸去留学》好像呀~哈哈哈~
总之,不会参加国内高考,除非他自己强烈要求。
你看出来了,我对中式教育,非常失望。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有经济实力送孩子出国读各层次的学校,不管是最顶级的藤校还是不入流的野鸡大学,每年几万美元学费还是承受得起。
未来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本身越来越不值钱,但作为敲门砖又不能没有,所以有名校文凭最好,没有的话,混一张还过得去的文凭也行,最重要的,还是他在社会上立足的真本事。
话说回来,我这套育儿思路,大部分家庭可能不适用。
我敢于简简单单,让儿子成为一个平凡但快乐的人,而不是憋着一股劲,逼他寒窗苦读,小学五年级就每天作业做到11点,好未来逆袭命运,成为人上人,是因为我本身在智识和财力上已超过绝大多数中国人,我只要把他培养成有趣、有爱、有思想、有信仰的人,以后能自己养活自己,别啃老就行。
对于这个目标,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至于其他的,那是他自身天赋、努力,时代机遇和运气综合而成的一锅粥,家长其实管不了太多,爱咋折腾咋折腾,只要别年纪轻轻把人家女孩肚子搞大就行。
思聪对电竞直播这些新兴的大文娱领域充满兴趣,砸了那么多钱,他老子看得懂吗?管得住吗?
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成年阶段,尽好我作为父亲的本分,让我和儿子都能享受一段幸福的亲子时光。
至于剩下的,关我屁事。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富养”孩子。
不管月薪五万还是五千,都养得起孩子,只不过富人富养法,穷人穷养法。如果你没实力富养孩子,就要和现实做更多妥协:心态平和,降低预期,接受孩子的平凡。
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应对这套畸形教育军备竞赛的办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