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知识份子比较长寿?知名作家刘墉:问题不在学历,而是那种生活态度
人的一生就像日出到日落。许多老人的表现像幼儿,只是幼儿一天天强壮,老人一天天衰弱,一边是“长大”,一边是“缩小”。可不是吗?我们常说“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可能说话更没遮拦、更大胆、更逗趣,活像个小孩。
人老了,记忆差了,用词愈来愈简单,连写作、绘画,都变得更直接、更没有矫饰。小孩原先在襁褓里,绑着尿布,只能吸吮、吃奶和流质的食物,渐渐能翻身、能爬、能走、走出他的小房间、跑向外面的世界。
老人恰巧相反,原本在外面跑的老人家,行动变得迟缓,不再多走动,渐渐躲回自己的房间。病在床榻,连翻身都难、大小便都不行,只能吃流质的食物。
用力托住下沉的老人
由出生到死亡,就是日出日落的一天。每一天都会日落,每个人都会死亡。问题是,我们就等着一切发生吗?还是应该尽力,使日落得迟一些?使晚霞更美丽?
从子女的角度看:如果你人到中年,父母已经七八十岁,你会不会想他们老了,你也没办法。于是到了吃饭的时候,把老人从他们的小房间请出来(或扶出来);吃完饭,就算走过大家看电视的客厅,想老人反正耳朵眼睛都不好,于是直接送回卧室。
当我们带小孩子,知道天气好的时候要带孩子出去外面跑跑玩玩,现在你家有老人,如同“老小孩”,你会不会带他们出去?还是当老人说他不想动的时候,就顺水推舟:“好!反正您出去也不方便,您就在家吧!”老人不再出门、甚至不再晒太阳,不再跟家人有互动、不再说话、不再走路……有一天,不再呼吸。
这样对吗?会不会正因为他“往下落”的时候,你不设法托住,使他落得更快?高级知识份子较长寿?
再从老人的角度想:许多研究报告说高级知识份子寿命较长,你知道为什么吗?除了受高等教育的人可能经济情况比较好,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比较能自制。因为教育就是在教自律、自制、在教计划时间、计划生活:选择题,你选了这个就不能选那个。
明天要考试,你今天想出去玩,就不能出去。好几样功课,你哪样先做?哪样后做?要有优先顺序。这不是自制与计划吗?
了解自己,注意自己
今天你可以没受过高等的教育,但是只要自律,也能延年益寿。从年轻的时候,你就要知道哪样可以多吃、哪样只能浅尝。你要了解自己、观察家里,你家有糖尿病的遗传基因,你得注意糖、油和淀粉的摄取;你家有直肠癌的病史,你得知道定期做直肠镜的检查,最起码要注意排便的情况,做潜血的检验。你还要了解“老”,知道人都会老,不要抱怨各种老化的现象,用正面心态迎向人生的最后阶段,不致做个讨人厌的老家伙。
抗老到底
更重要的是,你要抗老、要“反做”!明明腿没力气了、不良于行、不想出门,你应该硬是撑着走出去,晒晒太阳。明明电视看不清也听不见,你硬要逼着自己坐下来,跟儿孙们多聚聚,沾点年轻的气息。明明不想吃、或者不爱吃,只要知道那有利于你年迈的身体,就应该吃。明明你整天都想睡在床上,只要你还动得了,就应该坚持“下地”。
你也可以培养些爱好,种种花、种种菜,养只小宠物。让你有“获得”的欢喜和“付出”的快乐。许多你年轻时候想学想看想玩,却没能做到的,如今没了后顾之忧,也都可以实现。活得更积极
上天很妙!对于那些得照顾儿孙生活,和满怀梦想、憧憬明天的老人,他会使他们的骨质更密、身体更强。
因为那些老人需要在这世界上多留些时间。至于成天唉声叹气,怨自己只会吃粮食的老人,既然已经没什么生存的欲望、也没什么负担,则比较快速老去。
长寿,要生活得有意义。有意义的生活使人长寿。即使年到百岁,我们还是要寻找人生的意义,能贡献一分就贡献一分!积极地活着!(相关报导:一堂全球上亿人次抢着听“死亡之课”,可能让你重新思考“活着”这件事!|更多文章)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联合文学《年轻不老,老得年轻:刘墉写给中老年人的励志处世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