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北京旧影1917年,晨钟暮鼓中的旗人生活作者:旧影阁
自清中后期,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
旗人是京城休闲娱乐的重要群体。八旗子弟从词面上讲,本应是个中性词,无非是指八旗的后代,但实际上却成为具有专指涵义的贬义词,指的是八旗后代中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整日耽于嬉戏的纨绔之徒、浮浪之子,好吃懒做、酒囊饭袋之辈。
钟楼和鼓楼建成之后,每到每天的戌时,鼓楼击鼓18下,再钟楼击钟18下,各击三遍,共计108下,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从而报完一个时辰,称为定更。此后亥时(二更)、子时(三更)和丑时(四更)只撞钟不击鼓,且每个时辰只撞一次。
乾隆年间,八旗生计问题开始显现。为缓解这一问题,一部分资浅的汉军因此出旗为民。此后的几代皇帝又将一部分京旗子弟移往东北回垦,然而皆治标而不能治本。
八旗子弟自恃在旗的身份,以及朝廷历代的丰厚俸禄,坐等“吃皇粮”,虽身无长物却又自命清高,只求混得一官半职得以倚仗朝廷的供养,不肯掉了丝毫的排场和架势。哪怕越来越少又掺杂的俸银早已无法维持他们的优渥生活,他们也丝毫不肯走心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