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zt:疫情不退,我不退休!他是北京地铁“最强大脑”里的大家长

$
0
0

疫情不退,我不退休!他是北京地铁“最强大脑”里的大家长


北京学习平台2020-03-28

作者:孙宏阳 郜琪 梁丹妮

早上7时,位于京投大厦内的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直径63米的圆形调度大厅里,巨型显示屏环布,23条线路的运营情况实时呈现,调度员们紧盯着眼前大屏上的列车运行及客流变化情况,忙碌地分析汇总着线网运营及疫情信息。

“目前客流逐步回升,大家打起精神来!”跟每个早高峰一样,线网调度室主任李平提醒大家。23条线,699公里,405座车站,工作日每天超过10000列列车,这里是驱动整个城市地铁平稳运行的“最强大脑”,任何“异常”都不能错过。

李平

疫情期间,地铁要严控“满载率”。因此,即使当前日均客流只有260余万人次,远低于2019年同期的1200万人次,但地铁列车依然要保持高密度的开行。“早高峰的进站量是一天客流的风向标,非常重要。”说话间,李平双眼不离视频墙,上面已经调出近期客流增幅较大的线路站点监控画面,其中包括4号线、15号线、昌平线的部分车站。

“每节车厢密度限制在50%以内,一旦达到40%就要及时提示线路采取加开临客、联合限流、换乘管控等措施,降低满载率。”李平指着车站不同位置的监控画面说,调度员要对限流车站进行“全流线”监视,从进站安检、购票进站到候车、换乘不留死角。

早高峰进站量、同比前一日变化、各运营企业最大断面满载率……早上7时至9时,平均每3.5分钟,就有一条统计信息编辑完成,由调度员发送至决策部门以及铁路、民航、公交等运输单位,进一步研判是否存在大客流风险。李平耳边,敲击键盘声、系统提示音、调度专用电话此起彼伏。

疫情期间,调度员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李平拿出一张《疫情期间调度员一日工作流程表》,4:30检查系统设备,5:00监视各线首班车投运,5:30发布PIS信息,6:00编制路网运营日报,7:00报送各类运营信息……全天每隔半小时报送一次疫情防控信息,直至次日凌晨1点。

为了减少交接班频次,降低感染风险,指挥中心调整了路网值班调度员的倒班方式,由单班只上白班或夜班,变为从早晨9时连轴干到次日9时,相应延长轮休时间。而作为团队带头人,李平则天天驻扎在指挥中心,夜里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我要跟大家战斗在一起,共渡难关。”年近花甲的李平戴着眼镜,头发已渐花白,再过一个多月,就到了他退休的时间。1982年进入北京最早的1号线当调度员,2007年来到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从事路网调度指挥。李平说,这是自己跟轨道交通调度行业结下的一种福缘。

疫情一开始,李平就带领团队制定了四级应急预案,通盘考虑各种情景下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抗击疫情,调度“老兵”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旦地铁站上报乘客或员工“发热”信息,调度室要第一时间报送主管部门,同面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一样,处置时间以分秒计算。“刚入行时,我们用笔跟尺子手画列车运行图。如今智能化调度系统取代了很多人工操作,但与此同时,轨道网越织越密,最小行车间隔也从14分钟缩短至2分钟,对调度员来说,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大,应变速度需要更快,挑战也更大了!”

为了打赢这场仗,疫情一开始,李平就带领团队制定了四级应急预案,通盘考虑各种情景下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全体调度员要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交接班由面对面改为“背对背”,值班员交班前整理好电子日志,把要交代的事情写清楚,避免近距离接触;由调度室主任统筹协调员工互助搭车,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值班调度员要每小时开展指挥大厅安全防护巡视,交班离岗前须做好工作台擦拭消毒……每一项都细致地写在预案里。

每天9时、17时,李平都坚持召开部门视频会。一方面是通报线网行车及客流情况,突发事件处置情况,指挥大厅安全防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视频关注调度员的身心健康和出行情况,让每个人保持备勤状态。“是否有不必要的外出?有没有负面情绪?都是我关心的。”这位主任更像个大家长。

在李平的带领下,过去一个月,调度团队共查询处理信息54870次、发布乘客信息323次、追踪故障记录30次、追踪并上报乘客及工作人员发热记录24件、发布调度通知11份……顺利完成各项路网指挥调度任务。

调度“老兵”笑着说:“战胜疫情是对我职业生涯最后毕业的突击大考。我必须顶住压力,力争画上圆满句号,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疫情不退,我不退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