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咪 幸知在线高级情感咨询师
幸知推荐
有一种拒婚叫我妈不同意我们结婚,有一种悔婚叫婚后我妈和我们住一起。
来访者是一位50多岁的妈妈,因为女儿要嫁给她不喜欢的人,觉得女儿不道德来咨询。
女儿今年32岁,之前交过一个男友,因为男友的家人反对,自己家也反对,两人分手。后来她给女儿介绍了一位同事家的儿子,人不错,也有钱,对女儿也好,关键是两家人都知根知底,两个家庭也都很满意他们的关系。现在两人相处了8个月了,男方那边催着结婚,但是女儿心里一直想着她的前男友,和这个男友只是礼仪上的交往,8个月了,两个人还只是拉拉手。你说我能同意他们结婚吗?你说她这样结婚了能幸福吗?
我问她:“你这么为女儿的幸福考虑,那你觉得女儿怎么样就会幸福呢?”
她说:“她想嫁给前男友,但你不知道,她前男友什么都没有,长的还很难看,我一看见他我就心跳加快,受不了。我告诉她,你们结婚也可以,但是不许他到家里来,我怕我看见他心脏病就犯了。”
我:“所以你觉得女儿嫁给让您一看就犯心脏病的男人是不会幸福的?”
她:“你觉得她会幸福吗?那个男的什么都没有,关键是他家里还不同意。而且她现在我面前也不提那个人,只是会说一些周围的朋友,说谁谁谁结婚时父母反对,但现在人家也过的很幸福之类的话。”
我:“看起来你女儿还是很想和前男友在一起的。”
她:“她想又怎么样,她也不说。她如果像其他人一样,嫌家长反对,她可以搬出去住呀,只要以后她都能把她养活了,不用我管,那她爱嫁谁嫁谁。”
我:“那她选择了现在的男友结婚,他的条件也不错,养活女儿应该没问题,但是你还是反对。”
她:“她这不是骗人吗?她根本就不喜欢人家,却答应要和人家结婚,这是在坑人呀,你觉得这样道德吗?”
我:“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女儿嫁给谁都不对。”
她:“她就是这样的人,根本不会照顾自己,现在不为她考虑,等我老了,谁照顾她呀。找了第一个,又难看又没有钱,第二个,她又不喜欢,还要跟人家在一起,你说万一他们结婚了,过得不幸福可怎么办呀?你说是不是都能让人操心死了?”
我:“所以好像女儿不管嫁给谁,都让您感觉很操心。”
她:“是的呀,你看那两个人的情况,能不操心吗?”
我:“我还有另外一种感觉,好像女儿如果没有您操心,就不能过得幸福。”
她:“是的呀,她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
我:“真的是这样吗?她也不会照顾自己,离开您她就会过得不幸福,但真的是这样吗?她离开了您就真的会过得不幸福吗?”
她沉默。。。。。
01
女儿,你嫁给谁都是错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女儿嫁给谁,首先要过父母这一关。父母会说:“他没钱,养活不了你”“他性格不好,还总要你照顾她”,“他长的不好,拿不出手”,“根据我的经验,他不适合你”。好像家长总是有很多理由说明女儿找的对象不合适。但其实父母都在说一句话:“你们分开吧,我是不会让你嫁给别人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一例与原生家庭纠结的典型案例。父母为孩子操不完的心,孩子对父母各种的依赖。父母觉得孩子不成熟,长不大,孩子觉得父母管太多,掌控自己的生活。父母控制孩子生活,孩子投诉父母的控制。各种撕扯,没有结果。
但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着与家庭的不断分离。先是孩子和母亲整体一体,分娩后过渡到孩子和母亲怀抱(母亲的一部分)的关系,伴随着孩子的长大,走路,孩子逐步学着从母亲的怀抱分开,但母亲仍然还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和父母在时间上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和父母从思想上分开,想法越来越不一样,受父母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孩子成年,与另一个人结婚,意味着和父母家庭分离的最高潮出现,父母慢慢淡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只作为象征性的父母存在。
02
妈妈,我不需要你了
从孩子出生,到孩子离开妈妈怀抱可以自己走路,到孩子离开父母开始上学,到孩子对父母开始叛逆,到孩子最终离开父母的家重新组织家庭,每一个过程都是分离,每一段分离都是痛苦,但每一段痛苦也都伴随着成长。
一方面妈妈(抚养者的代名词)希望孩子快快长大,这样她就可以分身出来做自己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孩子的长大同时也在说着,“我不需要你了”,对于妈妈来说,可能意味着自己的不重要,无能,或者衰老。
尤其是在妈妈自己的生活上投入比较少的时候,更倾向于把照顾孩子来作为自己能力的体现,这样当孩子逐步要从家庭分离出来的时候,妈妈就会拼命拽住孩子。妈妈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是下滑了,孩子是不是又早恋了,孩子是不是又人际关系不好了,等等。因为当他们关注孩子这些的时候,他们就会发挥作用了。这是多么让妈妈有成就感的事情呀。
很多人不愿意面对分离,是因为分离太过痛苦,痛苦的让人宁愿抱着已经满目疮痍的现在而不愿意冒险去尝试新的关系。
分离,有时候意味着一段关系的结束,有时候又会伴随着被抛弃的感觉,有时候会感觉如果没有一个亲近的人支撑着,世界好像就剩自己孤独一人了一样,有时候可能意味着自我否定(是因为我不够好,她才愿意离我而去)。
03
分离,是我们一生的主题
案例中的妈妈也是如此,她是如此担心女儿不再需要她,以至于女儿32岁了还必须得和妈妈一起住,对于婚姻都无法自己做选择。她反对女儿的第一个男友,因为男友让她看着难受,这个时候她还可以承认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但女儿的第二个男友完全由妈妈说了算的时候,她再也不能说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她把这个问题转化到女儿身上,因为女儿不喜欢他还要和他结婚的时候,就是不道德的。她在试图用这个阻止女儿的婚姻,这样女儿就可以留在她的身边,被她照顾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女儿自己的原因,女儿也无法从家庭里分离出来。如果她坚持走出来的时候,也会削弱妈妈对其婚姻的干涉。这涉及到咨询对象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妈妈身上找原因,给她动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妈妈意识到是她无法离开女儿的时候,她就会重新思考她和女儿的关系,进而重新思考她对女儿婚姻的态度。
但事实是:世界上大部分的爱都是以在一起为目的,唯有父母的爱的最终结果是分离。
分离也是一生的主题,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重要的分离。一个人在心理上能多大程度上能背叛父母,他/她的成就就能多高。因为我们的思想的大部分来源于最初与父母互动形成,用熟悉的方式能让我们觉得很安全,但同时又束缚了自我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去探索和父母的方式(自己原有的方式)不同的模式,人才能真正的成长和拓展自己的发展领域。
--作者简介--
范咪,女,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曾受训于曾奇峰精神分析、李仑存在主义团体培训、
西英俊创伤性应激障碍等。
咨询方向:婚姻情感心理咨询,性心理咨询,
家暴问题处理,离婚调解咨询。
想变得跟作者一样睿智通透?
想阅读更多优质原创文章,提升婚恋情商?
搜索微信公众号“潘幸知”或“sharpshow”订阅我们,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