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见证了德国历史的林荫大道,得名却因为一个美丽的误会

$
0
0

   一座著名的城市必定有一条传奇性的景观大街,比如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

       在我的印象中,“菩提树”往往是和佛教或气候温暖的地区联系在一起的,柏林气候寒凉,几乎不具备菩提树生长的条件。这条大街的德文名称“Unter den Linden”意为“椴树下”。据推测可能是因为由日语转译的,椴树在日语中也被称为“菩提树”,中文也就随着日语译过来了。不过,这个“美丽的误会”倒让这条大街平添了几分禅意。

        虽然柏林到1990年才作为统一后德国的首都,但菩提树下大街早在1575年就已初具雏形。用沙土铺设起宽阔的大道供王室骑马,连接起柏林城市宫和动物园。1647年选帝侯威廉大公命人在两侧各种植了1000棵椴树和胡桃树。胡桃树不适应柏林的气候,后来只剩下了椴树。到了18世纪,大街东段陆续建起了歌剧院、图书馆、教堂等重要建筑物。19世纪德国在德法战争中击败拿破仑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将大街东段改建为“凯旋大道”,为了纪念他,就在街中央树立起腓特烈大帝的骑马像。那时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大街西段在19世纪成为中产阶级的住宅区,也是遍布店铺的活跃商业区。那时的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国力迅速增强。早在1888年,菩提树下大街就亮起了西门子照明系统的灯光。

        二战末期,德军与苏军的最后巷战也发生在菩提树下大街周边地区,再加上盟军的空袭,大街两旁不少建筑物都遭到毁坏。今天看到的大多是战后按原样重建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大道西起勃兰登堡门前的巴黎广场,东至施普雷河畔高耸的柏林电视塔,长约1.5公里,宽60米。虽然建筑物大多重新修建,但毕竟经过了四百余年的时光打磨,依然透着浓厚的历史感。

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

柏林电视塔柏林电视塔

       作为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枢纽,菩提树下大街如同一条缎带,穿起不计其数的重要景观和名胜古迹。它就像北京的长安街,虽然从规模上无法相提并论,但这条大街见证了德意志跌宕起伏的命运,也是传奇性的首都景观大道,每一块砖石,每一棵树都记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里不仅有走马观花的游人,更有悠闲散步的当地人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欢愉。

       我对柏林的评价是:这是一座令人永远不会厌倦的城市。所以,来柏林,一定要沿着这条大街走一走,才更能体会到这座著名都市的动人之处。如果懒得走路也可以乘100路公交,这条好记的公交线路并非旅游大巴,而是普通的公交车,西起蒂尔加滕公园(Tiergarten),东至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穿起柏林各主要旅游景点。

亚历山大广场亚历山大广场

       菩提树下大街西端就是柏林的地标——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这里最早曾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其建筑样式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为蓝本。虽然仅有200多年的历史,却是德国近代史的见证者。

        城门顶端矗立着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维克托利亚驾驭的四轮马车,也许,她也被德国和欧洲的历史和文明所折服吧。

        勃兰登堡门周边是英国、美国、法国使馆所在地,还有传奇的阿德隆凯宾斯基酒店。

英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

阿德隆酒店阿德隆酒店

法国大使馆法国大使馆

       从宫殿桥到洪堡大学这一段,是菩提树下大街的精华所在。街北侧分布有德国历史博物馆、新岗哨、洪堡大学;南侧有国家歌剧院、国家图书馆、倍倍尔广场等。洪堡大学与倍倍尔广场正对着的大街中央,矗立着弗里德里希大帝雕像(Reiterdenkmal Friedrichs des Gron)。雕像中的弗里德里希大帝一身戎装,头戴三角帽,身骑战马威风凛凛。基座四周刻着众多人物浮雕,是150个普鲁士著名的将领、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顺便说几句关于这位连拿破仑也崇拜的军事天才——弗里德里希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1712-1786),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1740年登基,执政时发展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确定了普鲁士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也奠定了后来德意志的版图。

    雕像北侧有一座很大的合围式建筑,就是著名的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主楼呈“凹”字形,两座雕像立于大街旁,纪念的是大学的两位创始人——哥哥威廉·冯·洪堡和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前者是德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后者是成就广泛的博物学家。兄弟俩在1809年创办这所大学,在此之前,欧洲的大学沿袭了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和贵族为主,并不重视研究。兄弟俩认为大学应该是“知识的综合”,注重“研究教学合一”,兼具对科学的探求和个性道德的修养。所以洪堡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大学的理念,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大学创办之初,普鲁士王室就毫不吝啬对于教育的投入,威廉三世甚至把海因里希王子宫捐出来作为大学校舍。所以洪堡大学最早就叫“腓特烈·威廉大学”,1810年又改称柏林大学,直到二战后东德政府为纪念创始人才改成今天的名字。

       洪堡大学一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也曾在此就读。曾经听说过一句关于二战时的传言“英军不炸洪堡,德军不炸剑桥”,虽然有些杜撰的成分,但他们对于学术的尊重,都体现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中了。

       与洪堡大学正对着的大街南侧是倍倍尔广场,最初名为“歌剧院广场”,1911年以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命名为“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广场(Kaiser Franz Josef Platz)”,二战后改为今天的名字,以纪念19世纪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奥古斯都·倍倍尔。广场东侧曾是皇家图书馆所在地,后捐赠给了洪堡大学,现属洪堡大学法学系。

        而就在这个广场上曾经发生过轰动世界的丑闻:1933年5月10日夜晚,一群青年人在纳粹的煽动下,在此焚烧了大约两万册书籍。1995年,柏林市政府在广场地下建了一个面积约50平米的“图书馆”,四壁都是空空如也的书架,一块大玻璃覆盖在地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这个无书的“图书馆”。德国对于战争和错误做法的反思,一直被世人所称赞,他们希望可以以此来反思那次与人类文明为敌的错误举动,警示后人。

       大街北侧洪堡大学旁边是建于1816年的“新岗哨(Neue Wache)”,最早是普鲁士皇家军队的岗哨而得名。为纪念在一战中阵亡的普鲁士将士,1931年改为“阵亡战士纪念馆”。二战末期被炸毁,1960年由东德政府修复,将其辟为“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馆”。两德统一后,重修并改为德国正式纪念“战争与强暴受难者”的场所。

       纪念馆正面为多立克式柱廊,上方装饰有胜利女神的三角门楣,整座建筑是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造型严谨,一如德国给世人的印象。

       空旷的空间内,只有一尊凯绥·柯勒惠支的雕塑《母亲与亡子》,屋顶上有一扇圆形的天窗,一束光从上面洒下来打在雕塑的上方,让人感受到在战争中承受了丧子之痛的母亲的无助。相信每个参观者看到这一幕都会心头为之一颤,母亲怀抱死去的孩子孤零零地坐在那里,没有哭泣没有言语,却无声地传递出了对战争的控诉。有时候,往往就是这样最朴素的情感最动人。

       过宫殿桥,大街北侧与南侧博物馆岛遥遥相对的是雄伟庄严的柏林大教堂(Berlin Dom),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矗立于市中心,突出的三个大圆顶极为亮眼,从视觉上给人圆润丰盈的感觉。作为普鲁士王室和德意志皇室的宫廷教堂,数代王室成员的灵柩安葬于此。

       大街上路遇敞篷老爷车队,这种汽车叫“塔比(Trabi)”,在东西德统一前,塔比是东德最有代表性的汽车品牌,苏联统治下的东柏林人想买汽车的话,只能买Trabi,一辆车的价格相当于普通人一年的工资!而且买也不能随便买,要政府配给,还不能挑颜色。如今,塔比已经成为了柏林旅游的一块招牌,租一辆沿着大街开一趟,穿越东西柏林的历史时光。

       作为柏林的心脏,菩提树下大街两侧绿树婆娑成行,微风吹来,婀娜多姿,一派浪漫风情。漫步在这条古老的林荫大道上,时间似乎停顿了下来,历史也仿佛凝聚于此。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