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二访文史专家钱正先生

$
0
0

            二访文史专家钱正先生

 

7月1日才去拜访钱正先生,昨天(7日)我又前去造访。这次去主要是了结一个心愿。

下午3点半到,他尚午睡未醒,保姆周阿姨说他二点睡的。我说不必叫醒他,就与苏州光福人周阿姨闲聊,周阿姨说他90岁还能登山,前年91岁时小中风后,行止不便了。我顺便又拍摄了他满间三屋书籍(“满间三屋”是苏州成语,其实是他四间屋子都有书)的照片。

















将近4点钟醒了,周阿姨小心又吃力地扶起他,移坐到藤椅上。



我说:“钱老啊,我又来看你了。”

“呵!是小徐。”他仍把我称为小字辈。

我把带来的8封信一一展示给他看,说“钱老你写给我的信全保存着,最早是1985年。”

“呵唷!你真是有心人,一般人看过就扔脱了,啥人还会保存着啊?”

我说:“你的信骈散相间,古意盎然,书写亦按尺牍形式,古人有《雪鸿轩尺牍》《秋水轩尺牍》”

钱老感慨:“我俩情谊至今已持续了35年,现在一个九十多岁,一个也七十多岁,这也少见了。”

接着我又取出去年他送我的《夜听风雨》一书,我说去年忘了请你签上大名。他说:“我眼睛也看不出了。”凭感觉写了几行字:“文高贤侄留念 钱正敬赠 2020年7月7日 时年93岁”



我说:“钱老,你这七本书都是80岁后所著,如果你60岁或70岁就不到老年大学上文史课,那时精力更充沛旺盛,闭门著述,成就当不止于此,还可把曾经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大量文章收集整理成册,真的要著作等身了。”

他苦笑了下。

现在微信上疯传的《一件不便明言的凶杀案》,讲的是网师园轶事,就是钱正老师在2006年写的。1950——1959他在公 安局工作了十年,自然知道其中更多的隐秘。他在书中还记录了《开明戏院经理王巨凡全家灭 门惨案》,而王巨凡就是我同学的姨夫。如果他不记录下来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了,这就是史学家的才、胆、学、识。

钱老与二位当年同事一起回忆,由他执笔于1999年写就的《苏州博物馆筹建亲历记》,长达14页半,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苏博成立50周年纪念更多宣传了现在博物馆的设计者,似乎舍本求末。

他一周要到三所老年大学上课,讲的课太吸引学员了,如果不是晚辈在他80岁时阻止,说不定还会继续去上课。

老年大学里最难上的是文史课,那些学员不毕业的,称赞他“比评弹艺人说得还好听。”他们一直报名继续三年五年地听,每周连上二节课,内容不像其他各科可以周而复始。文史老师腹中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量,才能源源不断地讲下去,何况他能连讲十多年,那些学员大多是老师、医护人员退休的,有一般的文化知识,如果讲课毫无新意早就退学了。2008年,钱老手术住院,当时金阊区老年大学邀我代课,我讲山塘文史就讲了二个月,从每次讲课结束时鼓掌的热烈程度,看来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还赞扬我的板书有书法意味。

钱老知识渊博,能讲又能写,讲课时不乏恢谐幽默。记得第一次听他讲课时,主持人说“现在请钱正同志上台讲课!大家欢迎!”惯例是一阵呆板的掌声。他第一句话说:“我这人是不值得欢迎的,讲结束了,大家如果觉得好,再鼓鼓掌表示鼓励。”马上引起一阵轻松的笑声。

我又打开手机,给钱老看我前几天写的《我与文史专家钱正先生的交往》一文,并说发在新浪博客,又发微信朋友圈了。他老眼昏花看不清,就读给他听。他说:“谢谢小徐,你给我留下了一点痕迹。”

我说:“你著述的书才是真正的人生痕迹。”

他说:“年轻时会有种莫名的冲动,笔痒,总想写些东西,但那时又怕被人批判为借古讽今,含沙射影。那十年里我也被揪为牛 鬼蛇 神,说我是隐藏的特 务,说我好端端地为啥要跑到苏北解 放区?唉!真呒说头!”

对着已是风烛残年的钱老,最后我就用钱老在灵堂告别他的挈友同事,博物馆副馆长姚世英一节文字作为此文的结束:

“我站在他身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一步一回头地默默离开,躲到静静的一角失声痛哭起来……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姚世英兄把自己的一生,赤诚地奉献给了苏州的文博事业,犹若在苍穹中划过一条洁白无华的银色弧线,留下一道无声的、宁静的,也是潇洒的痕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