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晋察冀抗战八年,战场的主动权控制在谁的手里?
骤然间谈这个话题,是为了回答一位朋友很早时提出的一个问题:杨成武一分区属晋察冀军事实力最强的八路军,可抗战八年时间,为什么身在易县狼牙山地区的杨成武,一次都没有攻打过近在咫尺的易县县城?你看过电影《三进山城》吗?八路军一个连就能打下县城,为什么杨成武几个团还做不到?
由于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复杂,我一时回答不出,就拖了下来。实际上八年抗战期间,杨成武不仅对易县县城,就连在身边的满城县县城也没有攻打过一次。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原本驻扎在保定、易县、满城县、涞水县的日军都集中撤回到北京,杨成武走后的一分区八路军才集中兵力,攻打只有伪军把守的满城县城、易县县城、涞水县城,结果一连气把几个县城都打下来了。反倒是由原来八路军叛变人员把守的几个大据点,攻打起来稍显费时费力,但最终也都打下来了。
问题是:日军在的时候,你八路军为什么不打?这牵扯到一个现实问题:华北晋察冀抗战八年,战场的主动权到底控制在谁的手里?
如果把抗战史作为一门科学,而不是作为一个宣传工具来看待,就必须实事求是回答这个问题,绝不能吹牛造假。科学是不能造假的。
由此作一个真实的回答:华北抗战八年,直到日军撤离之前,战场的主动权一直控制在日军的手里,八路军仅在抗日根据地的某些局部地区和时间段内有一定的控制权。
走出了这个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当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展开大扫荡,一度占领了全部根据地之后,八路军这个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段内的控制权就不复存在,被迫让给了军事实力更强的日军。
这也是为什么,杨成武一分区军事实力最强时期一度有两万余人,六七个晋察冀八路军的主力团,却从未攻打过只有两千来日伪军的易县县城,也没有攻打过只有一千来日伪军的满城县县城。因为这些地方太靠近平汉线铁路,又相互有公路网连接,一旦八路军出现在任何一座县城,日军通过铁路、公路迅速调兵,两小时内就可以将离开根据地的八路军合围。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同处在一个县内,杨成武却从不攻打这几座近在咫尺的小县城,不自动钻进那个圈套,不落进那个陷阱,不“因小失大”是根本的原因。在日伪军力量不强的时候,比如1937年的10月,独立团一个营就可以拿下涞源县城,两个连就可以拿下易县县城,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具体情况具体处置。
华北晋察冀抗战八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腹地及周边的二十三个县内,只有阜平县城较长时间被控制在八路军的手里,其余二十二个县城都被日伪军所控制,八路军只能控制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这是当时的大势所决定的。战争状态下,一切凭军事实力说话,在力不如人、技不如人的情况下,硬要去夺取县城只能是自取灭亡。
我曾一次又一次翻看赫达·莫里逊等人的摄影集,她所拍摄的八年抗战期间在北京、天津、保定的那些老照片,你可曾看出过一点战争的影子?一点都看不到。也就是说,华北八年抗战,八路军的影响力连易县、满城县几个小县城都撼动不了,像保定、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不用说了,八路军连边都沾不上。
说这是日伪统治下的北京,和平安宁,哪有一点“水深火热”中的样子?
抗战胜利的四十年后,或者日本人叫“二战结束的四十年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即“北支那派遣军”总结那段战争的历史,字里行间根本不把八路军放在眼里,是有情可原的。因为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被迫宣布投降,华北战场上的日军也从未处于八路军的下风,始终控制着战场的主动权。直到苏联出兵,才真正改变了战场的主动权。
八路军与日军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与其说是军事实力之间的巨大差异,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两国之间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形成的巨大差异。一个小农经济的中国,虽然地域辽阔,人力与物力资源均占有巨大优势,却难以抵抗一个拥有现代工业化基础的岛国的入侵。除了工业与军事上的巨大差异,军事指挥及管理上也难以摆脱小农经济与现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致命影响。
以各军分区为基础的晋察冀八路军,除了在极特殊情况下,军分区部队外调作战,比如百团大战、晋东南战役、黄土岭战斗等等,一般都是以各军分区为基础的本土作战,典型的小农经济的特点。一分区部队绝不会“跨境”到平西挺进军、邻近的三分区、西边的二分区去作战,这就是“规矩”,小农经济基础所划分的“地盘意识”。
这种“自顾自”的作战与管理方式,造成了眼界的极度狭窄,在冀中军区1942年反扫荡中格外明显。当1942年“五一大扫荡”开始,日军首先攻占十分区的时候,十分区八路军苦苦激战,以求生存,但是当突围出来的十分区八路军到达大清河以南的九分区、八分区地盘的时候,所看到的是一片炊烟袅袅的和平景象,好像冀中的八路军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唇亡齿寒的“整体”。
反观华北日军,处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整体意识,成为一座整体运行的战争机器。当阿部规秀在黄土岭处于弱势,远在石家庄的日军都赶去救援,而且确实起到了威慑作用和救援作用。华北日军每次发动1941、1942、1943年的几次大扫荡,都是千里调兵、集中一处,形成局部优势,这样,七万华北日军总能对十几万晋察冀八路军形成局部优势。
这种整体上处于弱势而每次局部上总能形成绝对优势,也决定了华北日军每战必掌握有局部战争的主动权。这种局部战争的主动权累积起来,就使得在整体上居于弱势的日军总能占据全部战场——即整体战争的主动权。所以,华北抗战八年,处在华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太行地区的八路军与国民党军虽然在人数上居于多数,却始终处于挨打的地位。
我引用的这两幅照片都是一分区摄影干事刘峰的拍摄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人民烧杀抢掠,目的是要中国人放弃抵抗,甘当顺民
中国人以自己的抗战,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普世真理,要想不重演抗战一幕,你就必须变得强大。
当你处于弱势,战争的主动权不在你手里的时候,你能够苦苦地挨着,不投降就是最大的胜利。
因为不在于谁强谁弱,你只要能挨到最后,亲眼看到对方的垮台,你就是无可争辩的胜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