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贴:痛说梨园!!!

$
0
0
(  原文网页中 , 有很多精美的图片  )


痛说梨园!!!


原创 燕鸣堂 白燕升频道  

9月7日起,来自全国11个剧种的24位青年演员,在《戏码头》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的舞台上激烈角逐,展示了当代戏曲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赛场上,他们一方面展开紧张公平公正的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不同剧种不同剧团的演员惺惺相惜,甚至为对手助演。赛场下,许多院团高度重视本次比赛,乐队、服装、化妆、助演“全梁上坝”支持参赛演员,领导、老师也纷纷来到现场把关。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赛,24位青年演员无疑是幸福的。许多人发自内心地表示,无论比赛结果如何,都觉得特别满足。
看到一张张热情洋溢的青春面孔,我们一方面为他们高兴,感受到鼓舞;另一方面,又不免想到梨园界的一些乱象,想到更多剧团里青年演员的现实处境,感到沉重、痛心。

  内斗,毁掉的是自己!

她和他,既是剧团里的角儿,又是领导。舞台上是“亲密无间的搭档,可从心里,谁都不服谁。于是,一场内斗不可避免地上演。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人日趋白热化的内耗,让青年演员们苦不堪言。
原本称兄道弟的一家人被迫站队,整个剧团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无心艺术,甚至很多青年演员都有了转行的念头。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如此“榜样”所带来的负能量足以毁掉青年演员的前途,甚至一个剧团、一个剧种。

一言堂,要不得!

他是首任团长,胸襟之广为人称赞。为了剧团发展,打破门户之见,邀请各路名角儿授课传艺。为了一部戏,十余个导演有商有量集体创作,终成精品。数年后,该团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团,非常有观众缘。
然而,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现如今,这样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说一不二、飞扬跋扈、刚愎自用,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的一言堂。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院团管理,一旦由这样的人掌舵,那是何等的恐怖。

想排戏,拿钱来!

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大青衣,尽管只有二十出头。“团长,我想排个戏。”“好啊,拿钱来!”“需要多少钱?”“五十万起吧,看你是咱团的人,给你打个折扣,先准备三十万。另外,演出的时候,你要包几场,一场五万,至少包五场。”“团长,我没有那么多钱,我才22岁。”“这不耽误我功夫吗?有钱就排,没钱拉倒!你那么年轻,着急啥,先跑上几年龙套再说。”她满脸沮丧地从团长办公室出来,躲到一个角落,失声痛哭。未来的路,怎么走?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又似乎无路可走!

批量收徒  徒有其表

某主题晚会上,一位角儿带领着四五十号人马,齐唱经典片段。只见,这些人身穿奇形怪状的服装,按照颜色,区分拜师时间的先后,且年龄差异非常大,既有两鬓斑白的专业演员,也有十来岁的业余小朋友。原来,他们都是这位角儿的徒弟,来自天南海北,甚至还有跨剧种的。据说,角儿实际收徒的数量大得惊人,以至于闹出了大笑话。“师父,您好!”“你是谁?咱认识么?”“我是您的徒弟啊,磕过头的!”角儿依然想不起眼前的这位究竟是谁!“师父,我有证书,您看!”当红彤彤的拜师证书亮出来时,角儿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赶忙说:“原来是你……”
不知从何时起,戏曲界出现了批量收徒的现象,一些颇有名望的艺术家以传承之名行利益之实,有负于师者之本,实乃戏曲之不幸。而那些奔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拜师者,也是相当可恶。戏曲行需要的是真教实学的师徒!

师辈恩怨  困扰青年

“你有崇拜的偶像吗?”“当然有,我师父!很厉害的!”“除了你师父,还有其他偶像吗?”被问者支支吾吾,沉默了好久。“有,某某某,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艺术家,他是我们剧种当代最好的角儿!”后来才知道,他所喜欢的角儿与自己师父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以至于和角儿见面都不敢打招呼。门户之见、院团嫌隙、个人恩怨,上一辈的种种纠缠,像紧箍咒一样,着实让年轻一代头疼。因为,断了他们博采众长的路。

只讲情怀 不讲待遇

现在许多单位都流行和员工讲情怀,文艺院团尤其如此,用艺术精神来刺激甚至是“道德绑架”演员,似乎谈待遇就是觉悟低。却不知演员,尤其青年演员正处于成家立业关键阶段,若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如何安居乐业?
某剧院一位青年演员,和妻子两个人都在剧院上班,家中无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只好天天把孩子带到排练场。领导批评他多次,但最后不了了之,因为他们一个月的工资除去生活开支,甚至请不起一个保姆,平常还得去唱“野戏”补贴家用。批评多了,人就留不住了。

机制不顺 分配不公

在文艺院团改革中,为了强化管理,做大做强,许多地方纷纷合并院团,几个不同剧种剧团合并成一个剧院,或是不同类型剧院合并成一个演艺集团。看似强化了管理,却也人为制造了许多矛盾。
几个剧团在一起,难免为资源分配、人员安排“打架”,不免人为分出个主次轻重。尤其是领导本人私心杂念较重时,领导喜欢或者领导本人所属剧种的剧团大量挤占其他剧团资源,导致不仅不能产生强强联合效果,反而严重限制了弱势剧团的发展。许多身处弱势剧团的年轻演员,再有能力也轮不上演戏、轮不上排戏,甚至被迫转行去给强势院团的角儿跑龙套。长此以往,青年演员怎能有出头之日。

论资排辈 见不得人好

许多“角儿”都凭借艺术能力走上行政领导岗位,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些人“上位”之后,不是站在全局立场上为剧团乃至剧种未来发展着想,而是想着不断巩固个人地位,丝毫见不得他人好。在剧院内极度压制其他演员,尤其是同一代同性别同行当的演员。对隔着辈份的青年演员名义上扶持,但一旦发现其有“一飞冲天”之势,便立马打压,并扶持更加听话的演员来加以制衡。
许多演员在院内得不到机会,只好转向院外发展,接排其他剧团的戏。有的剧院领导起初睁只眼闭只眼,但只要这些演员显露“出头”之势,便立马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管控“捆绑”:有的靠红头文件和所谓行政命令强制,有的要收取巨额“管理费”,还有的故意多安排各种下乡演出。总而言之,就是要断绝你一切内部外部机会。
种种乱象,由来已久,不仅深深困扰和伤害了青年演员的积极性,更搞坏了行业的秩序风气,严重伤害了行业的未来。乱象根源不仅在于院团管理经营机制,更在于人的格局,尤其是主政者、决策者、角儿的格局和胸怀。在一些地方一些院团,主政者和“角儿”们,嘴上喊着尊重艺术、尊重演员、培养青年人才,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正如上述种种乱象一样,可谓是典型的表演型分裂人格。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些原本在“台上”威风八面、呼风唤雨、得意至极的人们,“下台”后便立马成了孤家寡人、无比落寞,甚至累及子孙。某剧院领导在任时,院内许多人竞相讨好,待他退休之后,许多人明言交待自己的孙辈小孩不要和那位领导家的孙辈小孩一起玩耍。令人不胜唏嘘!
今天,我们怀着忐忑而又真诚的态度,指出种种乱象,目的不是自命清高地指责批判,而是心怀善意的提醒建议。只有提升自己的格局,放下对名利的执念,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整个行业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戏曲行业如此,其他行业同样如此。
我们也特别期望戏曲青年,记住自己今天的困扰和伤痛,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初心,有朝一日若从“台下客”成为“戏中人”,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再重复“媳妇熬成恶婆婆”的故事,让种种乱象恶性循环。
突然想起,武生大家厉慧良谈及京剧窘境时曾经说过:谁也不要怨,就怨我们自己,怨我们京剧人,不争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