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届五中全全在10月29日闭幕,会议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文件的着眼点在于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宣示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也就是说,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面对动荡及不确定的外部世界,政府要以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为指针来确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力及发展方向,以自力更生为主导的方式来重建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此保证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种思路基本上是对的,但是具体落实还得处理好一些基本关系。
首先,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能够让市场经济法则全面落地。因为,从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最根本之道。如果中国经济的发展离开了市场经济法则,离开了以市场法则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方式,那么中国经济要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历史的发展来看,还是区域的发展来看。比如,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程度,完全是以市场化程度高低来衡量的,越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向内递进的中西部地区,越是向内地,其市场化程度就逐渐减弱,经济繁荣的程度也就逐渐降低。还有,东北地区,政府振兴东北这样多年,但是由于该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就是无法繁荣起来。
所以中国要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内循环经济体系,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性配置资源的方式,正确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如果政府计划太多,政府参与市场程度太多,相应的产业、相应的行业、相应的地区等要有效地发展起来是不容易的。比如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国股市等,就在于以往政府过度干预与参与,使得这些市场问题丛生。还有,最近芯片投资泡沫也是与政府过多的参与有关。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起中国内循环的经济体系及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就得通过重大的制度改革把政府与市场关系厘定清楚,政府永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及裁判,而不是市场经济参与者。
其次,中国要科技立国和建立科技强国,要从人才教育的根源入手。可以说,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技立国的重要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对科技及科技人才培养投入是前所未有的,这也让中国逐渐走向了科技大国之路,也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科技研究工作者及一定程度懂现代科技的劳动者,从而让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科技专业的教授、中国授予科技专业的博士数量等早就是世界第一了;中国科技专业的教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开始与美国媲美,中国科技研究所获得的投入与经费也开始与发达国家看齐等,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在科技上已经有了巨大投入,中国本土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却很少有重大科学发现及重大的科技创新,中国科技界在人力、资金及物质上如此巨大的投入,却很少有重大科技成果为国际社会认可。如果中国没有为国际社会认可的重大科学发现,那么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是不可能的。
其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中国人口基数这样大,肯定非常聪明的人其概率也很大,但是为何就是没有让科技重大发现的人才培养出来及脱颖而出?可能最为关键的问题出在中国教育制度及科研制度上,当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培养更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科技研究更强调是急功近利,而淡漠基础研究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研究要有重大发现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国科技研究没有重大发现与创新,中国建立起科技强国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就得从重大教育制度改革及科技研究制度改革入手。就此而言,目前存在一系列的重大障碍。
再次,自力更生为主导的内循环经济体如何确立?一般来说,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哪里有需求,供给就会跟到哪里。比如20多年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就是因为有住房按揭产品的金融创新,让居民能够把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流用于现在,从而创造出了现代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所以,要建立起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内循环经济系统,不仅在于如何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提高全国居民的消费力,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创造居民需求的新方式和新工具。比如,加快数字经济及金融科技的发展,既可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大众化投资工具、增加居民收入、节约居民交易成本,也是居民需求创造的重要方式等。
总之,十四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目标宏伟,战略明确,但最为重要的是要让这些宏观目标落地,并从更为根本的问题改革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