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关于评剧诞生之初的“平腔梆子戏”称谓作者:陈钧的博客
关于评剧诞生之初的“平腔梆子戏”称谓
陈
钧
提起平腔梆子戏,评剧界包括许多评剧戏迷都十分熟悉,大家都知道,1909年初以成兆才为首的冀东莲花落艺人租用了天津汉沽张廷惠的戏箱成立了庆春班,大约1912年庆春班进入天津演出,当时打出的旗号就是“平腔梆子戏”。那时他们演出的基本上是莲花落拆出戏,包括具有东路莲花落音乐特征的拆出戏。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演出的戏剧形式称为“平腔梆子戏”呢?评剧界和评剧戏迷们一般只是从字面称谓来认识和了解“平腔梆子戏”这个词,其中的内涵如何,大多说不清楚。我搞评剧音乐史研究多年,就我的理解大约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这个名称:
一、用“平腔”演唱的梆子戏形式
我们说“平腔”是冀东莲花落对口形式演唱的曲调之一,平腔的曲调是由莲花落音乐散花调衍变而成的,上下句均落2音,每句后面都有一个长长的拖腔。后来莲花落小戏出现了,艺人们在最初的戏剧音乐雏型中逐渐将平腔每句后面的长拖腔缩短、去掉,这样,平腔就成为了莲花落小戏最初的音乐。这种音乐后来被西路艺人在拆出戏中再次进行改革,创造了一种形式上更为完善的戏剧音乐—“平腔二六板”,平腔二六板上下句均落2音,每句四板(四小节)。这就是莲花落拆出戏最早的戏剧形式的音乐。过去在冀东莲花落班社乐队中有许多梆子班的人员,武场常常套用河北梆子的锣鼓经,文场用笛子和板胡伴奏。此外还把河北梆子音乐借鉴、吸收到莲花落拆出戏中运用,如搭调、尖板、导板等。这样,当时的莲花落拆出戏就好像是用平腔演唱的梆子戏形式。后来成兆才等东路艺人演出时也沿用这样的形式(虽然他们创造了东路二六板,和月明珠调),因此他们把东路莲花落拆出戏称为平腔梆子戏。
二、西路莲花落音乐是由河北梆子唱腔衍变而成的
现在评剧界和评剧戏迷们都知道西路评剧,当初这种形式还只是莲花落拆出戏。西路莲花落拆出戏最早就是沿用了冀东莲花落小戏中的平腔,进而改进为平腔二六板用于拆出戏中演唱。我们说这时所谓西路莲花落其实还没有形成,西路艺人们演唱的拆出戏只能说是冀东莲花落拆出戏的发展形式。因为此时他们演唱的拆出戏音乐还不具备自己的特色。后来大约在1900—1905年期间,卫梆子在天津形成,其声腔音乐形式相对稳定后,西路莲花落艺人吸收了卫梆子二六板唱腔,将上下句各六板的梆子腔二六板,改为上下句各四板的形式,保持了梆子腔二六板一板一眼、眼位起唱、上句落高“1”音,或落音自由,下句落“5”音的形式。还将梆子腔中的落“5”音甩腔,和“二音子”(一种华彩性高腔)吸收、变化为特色突出的大甩腔。这样的唱腔是西路拆出戏独有的,我称之为“西路二六板”。西路二六板的形成,才真正创立了西路莲花落这个曲种,逐渐被人们称为西路评剧。我以为严格地讲,从声腔音乐系统看西路二六板不属于莲花落音乐。但是由于西路莲花落班社是演唱莲花落的班社,因此人们就将西路二六板视为了冀东莲花落音乐之中的内容。
那么西路莲花落与平腔梆子戏有什么关系呢?我以为除去第一种解释的原因外,西路莲花落拆出戏演唱的西路二六板,本来就是梆子腔的变体形式,东路莲花落班社演出拆出戏最初常常是搬演西路莲花落的剧目,因此他们也知道西路拆出戏的特色就是从梆子腔来的。加之第一种解释中演出文武场套用梆子的形式,吸收梆子腔搭调、尖板。导板等曲调(这些曲调最初大约是西路艺人引进的),所以称为梆子戏是合乎逻辑的。同时西路莲花落与东路莲花落拆出戏都在演唱平腔,那么成兆才将他们的戏剧形式称为平腔梆子戏就是很自然的了。
以上是我对平腔梆子戏称谓的理解和认识,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