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张卫东《过小年儿》

$
0
0
原文地址:张卫东《过小年儿》作者:张卫东

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是过年的开端因这天要恭送有一家之主之称的——“灶王爷”上天向玉帝做述职报告,在七天之内家里没有主宰,直到除夕才把灶王爷请回来主持家务工作,因此这天俗称“小年”。

 

 溥叔明先生在曲词里这样写道:

 扫完房转眼二十三,紧紧地接上,又到了爆竹一声响,家家祭灶王。

 说到那祭灶的供品敢情全是一样,灶王爷是死心眼儿,专认关东糖。

 还有那草节料豆,把一碗凉水也供上。这是给灶王爷的那匹马预备的口粮。

 到晚间厨房的大灶,要特别拢得旺,为的是灶王爷路上好亮堂堂。

    过“小年有个民俗顺口溜叫“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这也是人们在迷信中自讨风趣的不在乎祭灶吧。

    在溥叔明先生的曲词中这样写的:

   再把那糖瓜抹在炉口以上,怕灶王上了天,他说短嘴儿道长。

   一边抹一边祝告:“说灶王爷呀!您这好话要多讲!”据我瞧真要是粘上了嘴,说好话也没法张。

   烧完香把灶王请在那捆好的芝麻秸上,一点火就算是送上了天堂。

   这时节鞭炮的声音,噼噼啪啦一阵乱响,大家齐说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且不管灶王爷上天,去算总账,再说那买年货,做年菜,一通儿足忙。


灶王爷与灶王奶奶的全份神马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糖”。这是当时京城的风俗顺口溜,即是重视祭灶,也是为了完成风俗应景而已,这就是中国人当时所谓的信仰,或许比当今破除迷信后的人们还不在乎到底灵验不灵验吧。

    在灶台上贴的灶王爷在那时人们的生活中就是这样请下来祭祀焚化後就算上了天,此种神圣似乎与佛道无缘,但是又是不能少去祭祀这一环节。好似西方洋教的平安夜,也有个钻烟囱到各家各户的圣诞老人似的,也在监督一家人在这一年里言行得失,什么“善瓶”“恶罐”相互承应。大家也是想不到,在中国腊月二十三的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也要把每家的事情述说一遍,那么谁又不愿意怹去说几句好话呀?

    人们的功利心是很强的为了说好话还要用关东糖黏住灶王爷的嘴,这大概是人们糊弄神仙的最佳贿赂,对灶王爷真的有些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啦!有大厨房的人家要常年把灶王爷供奉在灶王龛里,普通人家也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一张灶王。灶王爷头戴金冠,身穿紫袍,手捧牙笏的白胡子老头


灶王爷全份神马

    供品是糖瓜、凉水和草。凉水和草料是为白马准备的。糖瓜是为灶王爷准备,为的是粘住的嘴,让上天之后“好话多说,赖话少讲!

    贫民没有不要置办香炉香案,就把白菜疙瘩的根子削平,中间插上铁丝或是竹签,用来做个临时的“蜡扦”。用秫秸瓤和秫秸篾扎一个灶王爷骑的小也很有趣,特别是为了哄小孩把关东糖准备好散发

    一般是晚上亥时四刻,也就是十点钟左右,一家人在男家长的带领下三跪九叩,把糖瓜抹到炉灶门上,鞭炮齐鸣,恭送灶王爷天。

    “小年”就是大年礼仪的前期彩排除了没有多少拜年的人来就是还不能大吃大喝

    祭灶后就要到市场看看置办年货,最重要的就是准备春联。“揭对来揭对,买横批饶个‘福’字……这就是当年卖春联摊子的吆喝声。

写春联的文雅名称叫“书春”,书写的人多是贫寒的教书先生以及为了赚些零花钱的半大学生。一般是他们在初八以后就安排好地点,最忙活的时节就是过完“小年”以后的几天里。大多在大买卖铺户的门前,在桌子上铺红纸,旁边预备着裁纸刀,砚台地下有个小暖炉招牌上写着“书春”、“换鹅”、“点染年华”、“翰墨结缘”、“借纸学书”等比较典雅的正楷大字

    写对联的地方多是在最繁华地段,北京的鼓楼、西四、东四、西单等处有很多这样的摊子因这一带的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所以文字必须工整大气,文辞也要有些清雅的书卷气。一般常用“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以及“光前须种书中粟,禄后还耕心里田”。在庙会或是城门附近的摊子则是平民们欣赏的吉祥文字也有不少为了近郊农村居民们喜闻乐见的文字一般常用“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以及“财源茂盛家兴旺,富贵平安照福星”和“抬头见喜”、“肥猪拱门等春条

1993年为《北京年节风俗》撰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