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昆唱”与“昆戏京唱”的杂谈
最近翻书见到明朝李《南三籁》的序中有苏州才唐伯虎也是位名曲家的叙述,还看到王世贞在《曲藻》中也赞唐“翩翩有致”是位“南曲名者”。我想唐伯虎那时的曲还不是昆曲,真正昆出的“磨腔”要待他死后好年才出现,那时候祝枝活着,他也是位著名的曲家,但他看不起“昆腔”,他在有名的《猬谈》评中称昆腔是“妄名杜撰”、“变易喉又不如旧”真是“声乐乱”等,简直把这曲坛上的新事物写得是处。但后来由魏良辅等在昆腔的基础上新创出来的昆曲还是健康地发展了。
它不但压倒了原来唐伯虎与祝枝唱的南、北曲,且统领曲坛百多年,使当时唱曲者“四歌者皆宗吴门”,把个“别开堂奥,调磨”的昆曲发展到了北京、云南乃全国各地。但昆曲明代发展到清代中叶之后,四徽班进京,乱弹兴起,逐渐壮起来的京剧,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昆剧,到清末,京剧乎替代了昆剧,直到新中国成之前,苏州昆剧凋零到了只剩半个“叫化”剧团,濒临灭绝。但昆剧没有像“元曲”那样全军覆没。半个世纪前赵景深曾著遗憾地哀叹“元曲究竟是怎样唱法?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他曾说,流传今的元剧《会》、《访普》、《北饯》、《撇》等,可能仍能依稀领略点“元曲”的余韵,可惜它已经是“元曲昆唱”了。
可是另,昆剧在舞台演出上的地位被京剧替代之后,尽管全国唯的昆剧团成了“七个演员双靴,三件戏轮流穿”的半付“叫化班”,但它后仍有强的军在撑着,那就是江浙带的业余曲社。早在道光、咸丰年间苏沪两地就有“赓扬集”、“怡怡”集等业余曲社在活动了。到了光绪年间以及亥命之后,尽管京剧以压倒的优势占领了剧坛,但业余的昆曲曲社反像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特别1921年由位苏州曲社的曲家,在吴地这个昆剧已经破损不堪的摇篮中,奇迹般地重新撑起了个新的摇篮,那就是使新中国的昆剧得以继往开来的“昆剧传习所”。他们没有受京剧的影响变“昆戏京唱”,是脉相承地演唱着祖宗传下来的昆曲。
近百年来,曲社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凡是时局不稳了,它就萎蔫些,旦太平了,它又兴旺起来。如亥命、抗战争、解放战争、化命前后,都有起伏。但前后,曲社的停顿时间最长,情况也最严重些,但也还没有完全青黄不接。特别1982年江浙沪两省市昆剧会演时,上海陈沂同志以及化部吴雪、江苏郑尊同志等提出了“昆剧的业余票房也可恢复存在”之后,江浙的曲社才更名正顺地活跃起来,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健康向上的。但我担的是现在的曲社像以前样的资深曲家少了,在昆曲的唱念上都有“京化”及“歌化”的倾向,我想如果我们业余曲社这队伍也不能清醒地看到这点给予纠正的话,那末“元曲昆唱”的历史就可能又会重演。或许再隔若年,也有要问“昆曲真正的唱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时,可能也会像赵景深师这样奈的。但我又想,这可能又是我杞忧天了。现在有的是录、录像,失传不了的,但愿如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