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 | 白晶晶
三孩来了,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催生办主任”梁建章说过,“都说我替全人类催生,其实总催人生孩子有时候我也挺烦恼。所以我决定——下辈子做女人!想生就生!”
问题是,不想生孩子的,恰恰是广大女性同胞。在“满足什么条件才会考虑生三孩”,这一微博热搜话题下,有人回复“一年赚一爽”才生,更多女性开始YY幻想男性生育的生物可行性。
图/网络
有位小姐姐详细列出了考虑三孩的条件,道出育儿的人间艰难——
1、学龄前夫妻共同带薪带娃,减少女性职场歧视;
2、每月免费配发婴幼儿奶粉、尿不湿等刚需物品;
3、无痛分娩、产后修复纳入医保。家庭常备心理咨询师上门服务;
4、平衡教育资源,减轻教育负担,彻底杜绝“学区房”概念;
5、给学龄儿童提供免费集体活动,延长在校时间……
这届网友,不造人只造梗
现实证明,人们的性生活,也许过得不太富裕,毕竟生育率连年降低,是铁一般的事实。可说起网上的文艺生活,还是繁衍不息的。
首先声明,以下精选段子,来源是网络,版权是网民,未必代表冰川思享号观点,但本人举手双脚赞成——
万万没想到,国家给小朋友送的儿童节礼物,居然是弟弟妹妹。
在“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带”的时代计划生育,在“养一个都费爹费妈的时代”开放三胎。
两个独生子女夫妇要养四位老人,还要生三个孩子加996,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还没死,还要带九个孙子女,生产队的驴都不是这样的用法……
养儿防老,养娃是能防止你活到老的。
要不开放一妻多夫吧,三个孩子三个爸,大家分摊都减负了。
啥叫民不聊生?释义: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没有生孩子的意愿,连聊一聊都不愿意。
图/网络
心理早有预期,但难道要三孩、四孩、五孩这样下去?全面开放都未必有用,买不起三辆劳斯莱斯是因为劳斯莱斯限购吗?
生二胎的是谁?是生一胎的。生三胎的又是谁?当然是生二胎的。说白了就是折腾半天,新生育的家庭,没增加多少。搞来搞去,就是让原来已经生育的,再多生点。如果把这看做一门生意,不断打老用户的主意,只能说明他们找不到新用户了。
人口问题是有惯性的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说过,人口问题有个最大的特点,它是有惯性的。就是说:一旦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再解决已经晚了。
五条人乐队在一首歌中唱到,所有年轻人,年轻人,年轻人,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人口隐忧出现多少年了,现在才想起让年轻人躺平造人?舆论传递出并不乐观的情绪。
回溯生育政策转变——2011年11月,全面实施双独二孩;2013年12月,实施单独二孩;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
未来出生人口总体呈下滑趋势(图/网络)
对应的生育数据,却是肉眼可见在降低——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当时已为1952年该数据存在以来最低。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再创新低。2020全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人口出生率降至8.50‰。
尽管这几年的人口数据,确实不如人意。但一味否定政策的作用,却既不科学又不客观,只是情绪发泄而已。
应当看到,生育政策调控效果明显。据统计,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已从2013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50%,2019年这一比例攀升更到59.5%。只能说,没有政策工具,数字会更难看。
当六成左右的新生儿,全靠二孩堆积效应。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延缓人口负增长,还得从一个都不生的人那找原因。
问题是,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中国生育率为1.3,已显现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更令人细思恐极的是,多家电商平台和便利店后台数据显示,女性消费者已成避孕套购买主力。
如果掌握生育话语权的女性群体,仍对生育充满恐惧和抵触心理,单方面设定生育小目标,注定很难落地。
生娃,一个巴掌拍不响
最近,躺平学引起热议。很明显,躺平的年轻人,宁可在木桶里学第欧根尼,也不要拉着小妹妹的手一起晒太阳。一则点评很犀利,躺平是因为达者不再兼济天下,穷者只能独善其身。
生育这事儿,也是如此。当《人民日报》都在呼吁:“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二孩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而是要落到实处。”为国生娃,必须切实提高个人收益。
有个段子说,国家允许二孩这么久,很多男人没兴趣,说压力大。如果国家允许娶二房,你试试看,那一个个都是实力派,砸锅卖铁都要娶。
可见,政策符合民心,首先得让群众受益。娶二房,是男群众受益,反过来,养娃主要“费妈”,想鼓励生育必须先让女群众受益。
当初,实施全面二孩后,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生育歧视日渐严重,丧偶式育儿、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也劝退了不少女青年。
政策多为女性托底,设计更为公平的职场规则,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让夫妻双方平等分摊育儿职责,把母亲从苦行僧式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才能化解育龄女性的畏难情绪。
图/网络
可以预见的是,三孩落地,政策口袋里还将掏出一系列工具,但是参照开放二孩的经验,这些工具必须是真金白银的鼓励,诸如延长产假、夫妻共休产假等伪福利,就远不如税收、住房保障来得实惠。
进一步讲,少子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光中国人不爱生娃,去年美国新生儿数量也创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想生,除了外部环境的挤压,更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追求个体价值的显现。生得越少,养得越精,下一代反而更趋向于少子化的选择。
这个闭环怎么打破?单靠分房、分车,分保姆,甚至是生娃奖励一百万,人人毕业都能上985,都无法撼动思想深处的观念。
当然,摆在普罗大众面前的,不是生育意义的哲学思辨,而是养娃成本太高的现实。别抠抠索索不舍得掏钱,只把生育友好挂在嘴边,就算人民在生三孩面前,摆出一万个前提,也请一一作答,别错过下一个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