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压倒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
0
0

 


最近听一个警察朋友讲了一个15岁的少年自杀的故事,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我禁不住的去想象那个孩子迈出最后一步跳下楼的时候。楼顶距离地面有几十米高,我一个成年人站那往下看都有些害怕,到底是什么痛苦,能让他做出如此绝望的选择呢?


其实每一个看似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它发生的缘由。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被原谅,

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花满枝 


2018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指出,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严峻的事实,蓝皮书列出了267例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 


这些惨痛的案例背后,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家长没有及时“看见”孩子。 


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暴风雨前,并非毫无征兆,而是我们一直视而不见。


 


 ·  01  · 

是什么在阻碍我们“看见”孩子 


9岁的小恒,因妈妈去世,就被寄养在姑姑家。


爸爸在暑假来看他,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就吵了几句:你就知道玩手机,一放假先玩手机,也不好好写作业!那作业什么时候能写完? 


随后,小恒出门,一走再也没有回来……两天后,爸爸听闻噩耗,儿子纵身跳下了河。 


爸爸后悔不已,可惜为时已晚。 


作为经历过重大创伤的孩子,他的内心是脆弱和恐惧的,他渴望亲人的关注和理解。


在与爸爸分开的日子里,孩子那份求而不得的渴望,被压抑在了心里,那个手机游戏或许是唯一能转移孩子痛苦的方式。 


可是,爸爸丝毫不关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味评判。


只一句话,就给了孩子无法承受的绝望。 


 


我们习惯性地忽视,看不见孩子内心的需求,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有太多自以为是的评判。


所有的评判,都是来自我们的头脑。


当我们在头脑的层面认识生命,比如看到一个孩子写作业时候烦躁,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真没有耐心,写点作业就烦;如果孩子没考好,我们会说:你太粗心了。 


头脑的逻辑非常简单,没有真正的感情,只有单纯的因果关系:因为你粗心,所以你没考好。 


这是机器运转的模式,而非人类。 


人与机器的不同,是因为人有感受,有感情,所以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对号入座。


人需要敞开心,需要感受的互动。 


只有父母敞开自己,放下头脑的评判,才能保持对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持对生命的欢迎和敬畏,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 


就像大杨老师所说:生命是一个不合逻辑的现象,但你总是按照你的逻辑去推测孩子的能力。 


因为你除了运用你的逻辑以外,你没有别的;因为你还没有对孩子有真正的了解。 


 ·  02  · 

真正的看见,是什么


看见是一个心理学词语,是穿透表象,对生命个体的情绪以及经历,深深的接纳和理解。 


这么说,似乎有点抽象。


我有一次听到一个妈妈形象了描述了这种感觉。 


青春期的儿子痴迷网吧,每天都很晚才回家,怎么说都不听。


妈妈做的就是,一遍遍地挨个网吧去找儿子。 


有一次,儿子照例很晚才回家,妈妈知道他一定又去网吧了。


 


由于妈妈已经进行了几次心理辅导,所以这一次她没有生气,而是有点心疼。 


当她开始用心去感受孩子,她一下子想到:一颗幼小的心灵,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才会变得如此颓靡? 


她决定不再出去寻找,而是在家里等待。 


儿子回来后,妈妈没有了以往的评判,对孩子充满了关心。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儿子你回来啦?饿了吧,吃饭吧。


语气之平静,连她自己也未曾料到。 


而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她深深地感动。


她清楚看到,孩子听完后,整个身体微微一震,像是受到了极大触动。 


那一刻,她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看见孩子


看见带来接纳,从此之后,她和儿子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妈妈开始理解,孩子沉迷网络并非热爱,而是为了逃避。


同时,妈妈也看到自己经常对儿子高压指挥,一味要求成绩,却很少与儿子谈心。 


当有了越来越多的看见,妈妈的心一下子柔软了。


她每天不带任何要求地关心儿子;跟孩子一起进入游戏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一起升级打怪,成为了彼此的硬核队友。 


在这中间,孩子慢慢敞开,跟妈妈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再迷恋游戏。 


  ·  03  · 

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地


你是否具备看见孩子的能力,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你对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带来的是正向的回应,还是消极的反应。 


真正的看见,会让孩子愿意敞开自己,愿意与父母达成合作,愿意让自己越来越好。 


这中间起关键作用的是,我们需要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


 


由原来的自动化反应,转变为建设性地回应。 


简单来说,就是先从放下头脑、敞开心。


对孩子原来忽略的,现在主动关注;原来暴力的,现在停止;原来抗拒的,现在接纳。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深切的渴望是被父母看见。


在孩子心里,爸爸是天,妈妈是地,我们用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地,而不是让他们活在昏天黑地之中。 


《与神对话》中有一句话:爱永远不是由你触及对方多少次来衡量的,而是由你走进对方心里多少次来衡量的。 


最好的养育,不是我说我爱你,而是我看见你,我理解你,我们有能力在情感上共鸣。 


这份深刻的情感,将滋养出孩子无限的能量。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