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寺是八大处的第二处寺院。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至779年),初名龙泉寺。
春节灵光寺
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招仙塔。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日下旧闻考》载:“寺后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余。”
查资料:这以前,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西游于阗,把这颗佛牙舍利带回南齐首都建康(即南京)。隋朝建立后,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又辗转传到了当时北辽都城燕京(即北京)。咸雍七年(l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后,这颗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
明英宗正统年间,征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后,始改今名。
1900年,灵光古刹被八国联军炮火彻底摧毁。后经长达二十三年鼎力重建才得以再生。重兴后的灵光寺坐北朝南,纵向布局。南部为大悲院和金鱼池院。北部分别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宝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数次改扩建。
辽招仙塔(千佛塔)残塔
辽招仙塔(千佛塔)始建于辽咸雍七年(l071年)。原塔八棱十三层,通体洁白,十分壮观。19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摧毁。次年,承恩寺住持圣安和尚率僧重修灵光寺。一天,在塔基瓦砾中发现一石函,打开函盖又见到一个沉香木匣,匣盖上有铭文:“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善慧书”。圣安当众开启木匣,发现佛牙一颗。于是将佛牙舍利供奉于灵光寺禅堂。
辽招仙塔(千佛塔)残塔
佛牙舍利塔
佛牙舍利塔塔底是用汉白玉石铺砌的塔基、围栏和灯龛。中部镶嵌着青白石雕花门窗,上部是八角红砖塔身和十三层碧瓦密檐。顶部是施金一百二十两的鎏金宝瓶。此塔内作七层阁室。底层是碑室。二层为佛牙舍利堂,堂顶装朱底贴金蟠龙藻井。雕花彩绘画屏前设金刚宝座,座上以纯金七宝金塔供奉释加牟尼佛灵牙舍利一颗。供案之上摆设着僧俗两界高层人士赠献的珍贵礼品。再上五层是珍藏各种经书和法器的阁室。
据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考证,灵光寺所供奉之佛牙确为佛陀涅盘后存留世间的两颗佛牙之一,故极为珍贵。1955年在中国佛教界倡议与中国政府支持下,将佛牙舍利迎至北京广济寺供奉。1957年中国佛教界依照佛教传统,倡议在灵光寺修建新塔,作为佛牙的永久供奉场所。这一倡议得周恩来大力支持。1958年夏至1964年春,完成佛牙舍利新塔建设。
佛牙舍利塔
双塔
心经壁
佛牙舍利塔北侧有心经壁,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心经壁
金鱼池
这个方池原来是放生池。营造于清乾隆十六年,咸丰年间将池水扩大,放进了许多锦鲤。清光绪年间,慈禧曾幸临灵光寺。据说,一个夏末秋初的傍晚,慈禧来到水心亭下观鱼,鱼儿们似通灵性,都聚拢在慈禧面前欢蹦乱跳,慈禧一时兴起,唤过随行的太监潜入水中捉起一条最大的金鱼,摘下纯金耳环戴在鱼腮上面,封这条鱼为“领头”。 “水心亭观鱼”遂成为灵光胜境中的一趣事。
金鱼池
春节灵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