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刚钻儿,就别揽瓷器活儿”,这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俏皮话儿。谁能揽瓷器活儿呢?锔瓷匠。他能把摔成两瓣或三瓣的瓷器重新拼接在一起、使之完好如初。
锔瓷匠的活儿是“冷加工”,不用炉子。他们修瓷器是用锔子“锔”。那锔子是用薄铜片剪制而成的,中间宽,两脚细,两端弯曲,形状如书钉。骑在裂缝上钉上几个锔子,就让摔坏的瓷器破镜重圆。
铜软瓷硬,锔子怎么能钉进瓷器里?锔瓷匠有办法:先在瓷器上钻眼。瓷器表面的硬度堪比玻璃,所以要用最硬的金刚钻儿来钻孔了。金刚钻对于锔瓷匠来说,那简直就是饭碗、就是命根子。
锔瓷匠的钻有一横一竖两部分组成。竖的部分顶端有手柄,中部以下能转动,下端有金属钻头。“金刚”就在钻头的尖上。钻头部分真是金刚石的么?恐怕不一定,有些合金钢的钻头也是可以胜任的。所以说他们手里有金刚钻,也并不是夸张之词。老朽见过的锔瓷匠,使用的钻很短,手握的部分好像藏在个茶盅里。横的部分一软一硬,硬的是用来扯拽的弓,软的是缠在钻上的皮绳。钻之前,锔瓷匠先把钻头放进嘴里蘸点唾沫,大概是为了降温,然后找准位置,右手像拉胡琴似的来回扯拽几下,一个小孔就钻成了。再在瓷器裂缝的另一端钻第二个孔。两个孔钻完,把锔钉的两脚插进孔中,用小锤轻轻一敲,就把锔钉固定在了瓷器上,于是摔坏的瓷器就能继续使用了。
锔瓷匠要先谈好价钱才会动手的。摔成两瓣的碗用一个锔钉是不行的,至少要三四个。锔瓷匠根据锔钉用的多少,向碗的主人谈价钱。锔钉用得太多,碗的主人就会觉得不如买个新碗划算了。谈好价钱,锔瓷匠先用小绳巧妙缠绕,把破成几瓣的碗按原样捆绑成一个整体,然后确定钻孔的位置。锔瓷匠不但可以锔瓷碗、瓷盘等小瓷器,还能锔大的陶瓷制品,花瓶、瓷罐,再大的如盆、如缸。
在北京城的传说里,有个《锔大家伙》的故事。意思是北京城来了个锔瓷匠,不锔盆儿不锔碗儿,人家问他锔什么,他说专锔“大家伙”。人家找他锔大缸,他也不锔,还说“锔大家伙”。那时,白塔寺的白塔开裂了。有人问他:“那个家伙大,你能锔吗?”他说:“试试吧。”第二天,锔瓷匠不见了。人们一看那白塔,身上多了三道大铁箍。于是就说:那锔大家伙的,是鲁班爷呀!这个故事当然是神话传说。不过,从理论上来说,凡是开破裂成两瓣的,他们都能用锔子重新
“锔”成一个整体,只要那件东西能用金刚钻钻得动。
走街串巷的锔瓷匠是不吆喝的。他们这行属于“八不语”。哪“八不语”?卖鸡毛掸子的,修脚的,剃头的,修鞋的,劁猪的,行医的,粘扇子的,还有就是他们锔瓷的。
不吆喝的,一般都有响器,那叫“报君知”。剃头的,手里拿着把铁打的音叉,学名叫“铁琴”,又叫“唤头”,用铁棍儿一拨拉:“哗楞——”行医的手里拿着串铃,又叫“虎撑”,据说是孙思邈发明的。粘扇子的有挎铃——挎铃挂在他们的工具箱上,工具箱则挎在肩上。有的连响器也不用,比如劁猪(即给小猪做绝育手术)的,他们的自行车把上竖着根铁丝,铁丝头弯下来垂着一根红穗。人们看见这红穗,就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了。在早先,这红穗则竖在他们挑的家伙事担子上。
磨剪子戗菜刀也有不吆喝的,一串铁叶子用皮绳串联起来,一甩动就发出哗啦啦的声响。还有吹喇叭的,吹出来就两个音节:“re——so——”好像是:“哪儿——呐?”街头小孩子赶在他喇叭出声之前大喊:“磨剪子磨刀的,你媳妇来了!”然后听喇叭发出声音:“哪儿——呐?”博得孩子们一阵开心大笑,好像捡了多大便宜似的。
锔瓷匠的工具担子上有个固定的小锣,小锣的一前一后各有个游动的小锤。锔瓷匠挑起担子走路时,随着担子的晃动,小锤来回击打小铜锣,发出“叮儿——当儿”的响声,人们就知道:锔瓷匠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