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150万买房疑被中介公司赚250万差价”的事情上,当事女业主本来只是想以维权叙事的方式推向舆论,希望围观可以促进自己维权。然而让人感到吊诡的是,当事女业主在露面控诉中介公司后,她所提到的“差价细节”反倒变成次要的,而自身的高颜值、年轻、财富被联系起来,瞬间变成新的舆论焦点。
就“差价细节”而言,当事女业主强调在所购房产费用总额4150万之外,已经另支付给中介公司33.2万佣金,可前业主却称该套房产的售卖价格为3900万元。因此当事女业主质疑中介公司有意哄抬价格,并从中赚取差价,所以要求中介公司道歉并返还佣金。
到此为止这事还不算完,因为中介公司的说法也是比较微妙的,回应称(大概意思):服务当事女业主的中介工作人员已离职,除合法佣金以外并未收取当事女业主任何费用,中介人员只提供沟通、协调等服务,被要求退还佣金的诉求并不成立,望客户理解。
不难看出当事女业主和中介公司的互撕才刚开始,至于谁说的是事实,可能还需要多撕几个回合后才能有所判断。但是就事情涉入舆论后的反馈来讲,即便“差价细节”中提到250万的出入,也依然没有坐稳焦点位置。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是花415万或41.5万买房,可能这事就会聚焦在当事女业主和中介公司之间的纠纷上,即便当事女业主也是高颜值。不得不承认当颜值和年轻遇上巨量财富时,所谓的艳羡很容易走向无端的质疑。
要知道无论是4150万的房产,还是3900万的房产,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奢望。这种情况下,当一位年轻且高颜值的女子声称自己已经入手如此价位的房产时,虽然只是在维权发声过程中释出的细节,可舆论层面的围观依然还是将焦点转向,并且发出各种感叹。不得不承认,当围观代入感牵涉到艳羡时,那么就意味着离嫉妒和恨不远了。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舆论围观中还没有直接上升到“嫉妒和恨”的层面,但是就“这是典型的白富美”、“真正的人生赢家”、“这么年轻就能买得起4000多万的房产”、“我想知道她怎么赚得4000多万”等等评判和揣测来看,也是能感受到并不友好的质疑氛围。
一直以来,对于年轻人而言,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可支配的财富超出寻常人的认知范畴,就很快会被推到质疑的案板上。比如是不是“富二代”、是不是“嫁得好”(娶得好),是不是“傍大款”(攀富婆)等等。
总之人们不太相信年纪轻轻就能靠自己获得巨量财富。即便近二十年以来,年纪轻轻就拥有巨量财富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总体上来讲还是属于极少数)。这使得人们在打量年轻高颜值的男性或女性时,总不免往背后有靠上想,尤其对于女性更甚。
不过彼得·汉德克说:“我是凭借不为他(她)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言外之意,个人“隐秘的部分”(具象的和抽象的,只要对自身和周遭无极端性的消极影响就是合理的)对于自我塑造而言很重要。
以“花4150万买房疑被中介公司赚250万差价”的当事女业主来讲,只要她在维权中属于“受害者”,那么作为维权叙事就不该轻易跑偏,即便舆论层面的风向有跑偏的趋势。至于人们在“嫉妒和恨”的层面的揣测和质疑,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讲这些倒不是为当事女业主回避什么,而是作为舆论层面的围观既要有质疑的思维,也要有质疑的秩序,要不然将所有“超常”都往“不正常”归类,到最后只会全数陷入“嫉妒和恨”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归根结底,当下算是典型的信息社会和揭秘社会。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容易获得真相,甚至连表象也可能是刻画的结果。虽然很多时候,人们为消除这种困境,让大量信息流转起来,但是信息量再大,流转量再多,也只能代表活跃度,并不会产生更多真相。
就此而言,从“围观”到“改变”其实并非是量变(围观量)到质变(推动打开真相)的问题,而是社会秩序中因素之间彼此牵涉的问题。常见的比如:是非的掰扯、正义的践行、常识的确认等等。并且其中有小叙事,也有大叙事。
实际上表象的揣测和表象的欺骗是同源性的,表象的揣测就是总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质疑超常的事,而表象的欺骗是借助人们的惯性思维打造幻象,这使得在面对确定的虚假、习俗、伪善及面具时,即便“揭秘”和“揭穿”出现的很频繁,人们也终归只能在真相边缘打转。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