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李世济1961评蒲剧《窦娥冤》作者:京昆戏语
成功的蒲剧窦娥形象
——看舞台艺术片蒲剧“窦娥冤”
北京京剧院演员 李世济 《北京晚报》1961年5月24日
蒲剧“窦娥冤”是一部陈宫的影片,剧本改编得好,演员演得好。饰窦娥的蒲剧青年演员王秀兰,结合蒲剧粗犷豪放的特点,成功地塑造了窦娥的形象。她演的窦娥的感情的发展,窦娥的由认命到反抗,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影片开始,一个秋天的傍晚,窦娥忧郁地等待婆婆讨债归来。一曲悲凉的唱腔,表现了窦娥丧母离父、早年亡夫的孤苦生活。两句极为简练的唱词:“莫不是八字儿戴着忧患,守丧服修来世虔诚感天”,表现了窦娥怨天尤命的思想。这时候,窦娥尽管身世悲苦,但是在宿命论的思想影响下,还是比较安静地生活着,打算和婆婆相依为命度过这一生。想不到在这平静的生活里,闯进了张驴儿,张驴儿诬赖窦娥婆媳毒死他父亲,并借此要胁窦娥和他成亲。这时候,单纯的窦娥带着有理走遍天下的心情,嫉恶如仇,在威胁面前,没有任何疑虑,用一个强调,干脆利落地说“走、走、走!”这三声走,充分表现出窦娥朴实、单纯、正直善良的性格。
公堂苦打成招,集中反映了窦娥由期望到绝望的深刻变化,这场戏演得逼真动人。当窦娥认清了现实的黑暗,知道了“纵有千张口也难辨屈冤”的时候,演员用斩钉截铁的道白,来表现窦娥毫不屈服,誓与官府一辩雌雄的英勇气概。官府压服不了窦娥,转而毒打蔡婆,这时窦娥心如刀绞,为了救婆婆,她满怀冤恨地唱道“张驴父本是我……窦娥毒杀”,一唱罢,热泪立刻夺眶而出。这眼泪落得好,落得有力,点点眼泪就像落在观众的心坎里,激起观众对窦娥的无限同情,越加痛恨那个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
法场一场戏,窦娥临刑前立下的三个誓愿——血染蠧旗、六月下雪、楚州亢旱三年,窦娥痛骂天地,都充分运用了蒲剧高亢激昂、冲云破月的唱腔。一字一句都反应了窦娥与黑暗的现实的最后决裂,使人鲜明地看到了窦娥的反抗性格。
蒲剧“窦娥冤”对我启发很大。王秀兰同志认真研究人物的精神,掌握人物感情的表演方法,都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蒲剧名演员阎逢春老先生(饰窦天章),在“窦娥冤”中戏不多,但是表演细腻深刻,恰如其分。这又一次启发了我,作为一个青年演员必须勤学苦练,没有好的功底,想把人物演好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