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李世瑜与天津方言岛(图)

$
0
0

李世瑜与天津方言岛(图)

 

作者:张绍祖

 

2011-01-09     天津网-数字报刊

 

 

 

天津三岔河口

 



李世瑜先生

   

 

 

 

 

 

 

  前不久,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方言岛”学说创始人——李世瑜先生去世了。李老先生1922年生于天津,毕业于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和研究院人类学部,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终生致力于天津方言与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为城市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通过李老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天津方言之“根”,同时也可以了解天津历史之“源”,从而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进一步的认识。

                         等腰三角形的方言岛

  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即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区域。譬如距北京二百多公里的河北省承德,绝大多数居民讲纯粹的北京话,原因就是由于清朝康熙时兴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首都的宫廷供奉人员和皇宫卫队的大批官兵移住该地,定居下来,以致压倒原来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于北京话,因此承德就形成了一个方言岛。天津方言岛之说,出自李世瑜先生。1946年他在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就学读书时,便在北京《民语报》的“民俗园地”专栏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天津方言的文章。

  为进一步了解天津方言的形成历史,1954年李世瑜在天津教师学院任教时,曾利用一年内所有的节假日到天津四郊调查方言。通过调查,他发现天津话,也就是天津方言的使用范围基本限于市内六区,除此之外还有东丽区、津南区、塘沽区城区的部分居民。为什么同在一片土地上,同是天津版图上的百姓,天津方言却没有覆盖所有地区呢?在他看来,使用天津方言的地区就像大海里的一个小小岛屿,独立而完整。从此,他试图用方言岛理论对天津方言进行调查研究。

  在后来的文章中,李世瑜先生多次解释方言岛,就是因大批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某方言区的一片地域,形成被原来方言区域包围着的独立的犹如孤岛的新方言区。天津方言区,它的东南西三面都被静海方言区包围着,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就称为“方言岛”。天津话这棵特立独行的方言之树的根,并不是海河两岸土生土长的,而是外乡移民带来的。天津话的地区范围是一个倒置等腰三角形的方言岛。这个方言岛的底边距旧城北约l公里,尖端距旧城南约22公里。北面被北京音系包围,因此天津市北辰、武清二区人说话接近北京话;东、南、西三面则被静海音系所包围,于是口音接近静海话,当然静海县人说的是纯正静海话。例如他们说:二哥吃菜瓜。其中的“二”和“菜”字发音发上声。而居住在天津东北地区的汉沽区、宝坻区、宁河县、蓟县的天津居民的语言发音又属于唐山音系,说的接近唐山话,例如,著名艺术家马季、赵丽蓉是宝坻区人,他们在表演中学说的是唐山话。从以上可以看出,天津市人说的可不都是天津话,而且天津话很难学得标准,连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李金斗学说的天津话发音也不怎么对,只有我们天津走出去的相声演员姜宝林、刘亚津、冯巩、牛群等人,才能说纯正的天津话。

  李世瑜经过细致的田野作业、实地考察,确定了天津地区四面八方的语言分界线,画出了《天津方言区域图》,首创了“天津方言岛”学说。 

                      方言岛“根”在江淮平原

  天津方言岛是怎样形成的呢?自古以来,天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据史料记载,当时移民人数之多、稳定性之强,当今无法比拟。多年来,天津民间一直流传着“燕王扫北”的历史故事,燕王朱棣不但扫北得胜,还把他从家乡安徽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地区戍边屯垦。从某种角度讲,这便是津城最早的一批移民。这些移民实行军事建制聚居,“家庭承袭,邻里相望”,于是,悄然形成了相对牢固的“语音社区”。之后,由于苏皖地区不断有移民到天津地区,江淮人逐渐占压倒优势,因此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慢慢变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天津还有一些从山西或其他地方定居的移民,但均由于不是大批的,加之散居,很难形成自己的方言区,所以散在的移民无论操何种方言,几十年后逐渐被当地方言同化。 

  天津话的“母方言”究竟在哪儿?1987年年逾花甲的李世瑜先后两次南下,开始了天津方言寻根之旅。安徽大小城镇,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南下绕江淮及高邮湖、洪泽湖地区跑了一圈后。李世瑜决定再到安庆寻访,在从徐州乘火车前往安庆的途中,却有意外收获。火车车厢拥挤,李世瑜和很多人一样是“站票”。火车过宿州后,李世瑜身边的两个人因抢座吵起来。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从两个人嘴里吐了出来。李世瑜以为碰到了老乡,便劝架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别吵了。”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他干脆跟着这两个人下了火车。下车这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到了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双耳听到的是纯正的天津话。车站茶摊老掌柜和他搭起话,“共同语言”使他们一见如故。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属于宿州市,宿州市距离固镇45公里。李世瑜立即马不停蹄赶回宿州。历经数月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浮出水面——天津话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

                         天津方言个性鲜明

  近年来,天津方言越来越多地被搬上舞台与屏幕,也有不少人对天津方言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天津方言有鲜明的个性,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均与众不同。

  对天津方言颇有研究的谭汝为先生,曾提出天津市各区县的方言,细分可以分为9小片。其中较大的方言片是:北部地区是蓟宝宁话片(蓟县、宝坻、宁河),与唐山话接近。南部地区津南、大港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沧州话片。譬如南郊小站镇,就说沧州话。西北部的武清和北辰,以及东部塘沽部分地区的方言与北京话接近。譬如杨村镇,北郊双街、双口,说武清话。市区的西南部地区基本属于静海方言区。譬如西青区杨柳青镇、津南区咸水沽镇,说静海话。从市中心向北,过了北马路、北大关、河北大街,这属于天津话的地界,但一过了旱桥,语言变味了,成了北郊话。北辰区的北仓、宜兴埠、西堤头、市区西沽、丁字沽,明显不同于天津话,其特点具有武清话与天津话之间过渡的性质。

  最能体现天津方言特点是声调:四个声调中阴平声的调值低降,齿音字较多。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调值(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表现在阴平(一声)声调上,二者差别很大。普通话的阴平读音呈现出高而平的调值,是四声中最高的声调,读高平调;而天津话的阴平读音呈现出低而略带下降的调值,音程短促,是四声中最低的声调。例如“天”、“七”、“飞”、“边”等字的读音,天津话调值低,普通话调值高,借用音乐术语来说,二者相差了八度音。 

  如今,越来越多的语言专家认为,天津方言是我国语言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语言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具有顽强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词汇方面,天津话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十分丰富,它生动形象、含蓄质朴、感情深厚、贴近生活、幽默诙谐,成为天津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力工具。在构筑天津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天津方言也受到国内人民的青睐,在文学、影视、话剧、曲艺、小品等文艺作品中常被使用。

                         

                             ——2011年1月9日《天津日报 都市风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