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民国惟一一位妇孺皆知的大作家

$
0
0
  民国时期,大作家层出不穷,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也相当高,在当时的社会中拥有极强的影响力,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不过要说在民国时期作品最畅销、知名度就高的大作家,可能就不是很多人知道了,他就是张恨水。

  在那个时代,张恨水就是金庸,上至大学教授,下至贩夫走卒,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就算你没看过他的书,也一定知道他的名字。甚至在市井中,他就是作家的代名词,你可以不知道鲁迅,不知道胡适,但一定知道张恨水,连老舍都曾羡慕嫉妒恨地说:“他(张恨水)是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作家。”


  在当时的学术圈里,也有一大批张恨水的粉丝,如有“教授的教授”之称的陈寅恪。在学术界,陈寅恪拥有至高的地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上那些事基本都被他研究遍了,可以说任何文化上的东西都不可能再引起他的兴趣了,但惟独张恨水的书,让陈寅恪流连忘返。

  在西南联大时,陈寅恪双目失明,又身染重病,但仍然让朋友去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书,天天给他念,成为当时一大新闻。

  鲁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忠实粉丝,每次张恨水出了新书,她都会让儿子去买一本,让鲁迅这个同样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很是不爽,后来还给母亲写信说:“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张恨水是一个非常多产的作家,一生写过一百多部小说,总字数达三千多万,最著名的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等,其中的《啼笑因缘》影响最大,出版过二十多个版本,将同时代的畅销书作家们远远地甩在后面。

  因为张恨水的巨大影响力,也出现了大量的“伪书”,即别人冒用他的名字出的书。据统计,光在抗战时期,就曾出现过一百多种“伪书”。后来有一次,大作家茅盾带张恨水去见毛泽东,介绍说《XXX》书就是他写的,结果张恨水连忙说:“那是伪书,我没写过,是别人冒名的。”弄得茅盾很不好意思。由此也可见其“伪书”之多,连大作家茅盾都弄错了。

  在当时,只要有张恨水的小说连载,报纸都会非常畅销,在报馆门前,经常会有读者在排队,就是为了尽快看到张恨水的连载小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张恨水经常同时给五六家报纸写连载,而且家家不同,如1928年,就同时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六部长篇小说在六家报纸上连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张恨水的写作速度也是相当的快,因他白天还有别的工作,经常要下班回来才有时间写,所以很多报社的编辑都在他家里等着,他写完一部连载,就交给那家的编辑,再接着写下一部。有时候时间来不及了,竟然口授内容,让各家的编辑自己执笔记录,几部不同的小说竟然能同时构思,同时结束,被编辑们惊为天人!

  还有一次,张恨水跟几个朋友正在打麻将,有一家报社的编辑来约稿,张恨水正打得过瘾,可报社那边又催的急,不得已,干脆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稿子,一心二用,竟然两不耽误,一时被传为奇闻。

  张恨水是有“稿德”之人,只要答应了约稿,就绝不拖稿,保证按时交稿。比如《金粉世家》,浩浩数百万字,连载长达五年零四个月,中间只停过一天,还是因为那天他的女儿因病去世,悲痛难耐,只得暂停一天,而且第二天又将稿子补上了。

  因他的笔耕不辍,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曾自豪地说:“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只笔,日子倒过得不错。”而且他还用稿费创办了华北美术专科学校,专门聘请了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大画家来校任教,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让张恨水最为自豪的是,因为有足够的稿费收入,可以让他有足够的底气保持人格的独立。当时,很多达官显贵都以结交张恨水为荣,蒋介石还曾亲自登门拜访,邀请他到政府挂个闲职,来去自由,月薪一百大洋。要知道,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才四五块钱。但张恨水知道,这一百大洋不是那么好拿的,肯定要为政府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这是张恨水最看不惯的。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张恨水一生都不群不党,不媚任何权贵,只靠一支秃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1935年,华北地区已被日军渗透,到处都散布着日本的特务,经常有爱国人士不明不白地失踪。这年6月,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慕名找到张恨水,还带着两本书《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想请张恨水题个字。

  土肥原此举自然是有目的的,当时日本虽然在华北势力极大,但仍然有不少爱国人士不屈从他们的威势,土肥原便想借助中国名人的影响力,来瓦解中国人的心理防线,超级畅销书作家张恨水自然也在他的拉拢范围之内。

  张恨水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但土肥原势力极大,如果不给他面子,可能性命都难保。于是,张恨水想了个办法:把土肥原带的那两本书藏起来,拿出一本自己刚写的《啼笑因缘续集》,里面有大量的抗战故事,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因当时刚刚出版,土肥原还没有看过,也不知道什么内容,张恨水就来了个偷梁换柱,在这本书上题词道“土肥原先生嘱赠,作者时旅燕京”。

  这样的题词也是有讲究的,“嘱赠”二字,声明了是土肥原自己要求的,并非自己本意,而且只写“作者”二字,不写名字,自然也跟张恨水本人关系不大。

  土肥原拿着这本书回去,本想在公开场合宣扬一番,可等看完后却发现,这分明是一本不利于大日本帝国的书,气得大呼上当。本想再去找张恨水,却因日军正好有重要的事,只得暂时搁下了。

  再说张恨水,他知道自己的小手段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土肥原早晚还会找自己的麻烦,于是便决定离开华北,搬到抗战的大后方——重庆。

  在重庆期间,张恨水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的小说,尤其是《虎贲万岁》,描写了可歌可泣的常德保卫战,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誉为中国第一战史小说。据说,当时有很多人都是看了这部小说才志愿参军,加入了抵抗日寇的军旅生涯。鉴于张恨水在抗战中的特殊贡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向他颁发了“抗战胜利”勋章。得到这枚勋章的,全国总共才一千来人。

  1944年5月16日,张恨水五十大寿,全国各界人士纷纷准备给他隆重地庆祝,还有很多他的忠实读者,也纷纷寄来贺礼。老舍还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写了祝寿的文章,并题诗一首:“上下古今牛马走,文章啼笑结因缘。世家金粉春明史,热血之花三十年。”

  但张恨水都一一谢绝了,并发表《总答谢》解释说:“我的朋友不是忙人,就是穷人。对忙朋友,不应该分散他的时间;对穷朋友,不应当分散他的法币。于是我变为恳切的婉谢。”

  1997年,在“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研讨会”上,专家们评价道:“他的一系列最优秀的作品,热诚关心并积极再现社会现实,不仅继承了章回小说的特点,同时吸取了西方小说的某些技巧,使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相适当,章回体与新文学相融合。张恨水的小说虽通俗,却追求词章笔法的典雅,雅俗共赏,大大提高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水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