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另类分析和中国社会变迁的预测

$
0
0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另类分析和中国社会变迁的预测

 

第一部分 阶层分析

现在已经有很多文章讲中国社会的阶层了,多数都是以收入为划分依据的,这无可厚非,但这有点不好预测将来的变化。 我想的划分依据却是以“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将来的预期”, 这样能够更好的预测将来。

 

我本不是社会学家,没那么多专门的时间,我就想开个头,写个简单版,引诱好事者继续发扬光大。

 

好开始, 先分类,共5类:

 

1. 国家机器以及其附属机构的人员,城市城郊郊土地等资源出售获利者

这类人群包括所有政府公务员,垄断国企正式编制人员,卫生文教系统, 各个国家事业单位,各个地方都有,小到小乡镇的新型砖推广办公室,大到北深广上等超级大城市市政府, 也包括很多土地升值的获益者,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农民。

现状: 这批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资源, 要么基本没有约束的国家公权力, 要么垄断, 要么土地,他们工作轻松,表面收入不高,暗的收入相对他们创造的价值和付出的辛劳很高。安全感高,幸福感高,焦虑的东西少。

追求: 这批人的主要有二: 第一,大幅增加表面合法收入,毕竟暗的收入不好用, 数额小的时候没啥用,数额太大,又有进监狱的风险, 所以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的“收入”(只是收入,他们很少看到他们的辛劳)是他们的追求目标和羡慕对象, 但真要他们抛弃地位和收入进入民营企业, 绝大多数还不敢,所以第二追求就更现实些。第二追求,位子, 毕竟在他们所处的体制中,位子决定一切,向上爬是最现实的。

对自己将来的预测:他们的预期很好猜到: 和现在一样, 以现在为终身职业。

应对变化: 他们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他们只会水涨船高,而出经济出现下滑时,他们的收益地位都不会有实质变化,虽然他们也有追求,但他们不会拿现在的地位和收益冒险。所以一旦有社会动荡,他们绝对不会参与, 是稳定力量。

标签: 政治学习

 

2. 农民

       农民是指现在还有地,或者还在从事农林牧副鱼之类创造农业产值的人群。

现在: 这批人在最近二三十年中,虽然很辛苦,但基本上生活还是有很大的提高,也是改革开放的收益人群,因为原先的起点太低,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所以大家的幸福感,安全感都还是社会中不算低,甚至比较高的人群。

追求: 他们的主要诉求是希望增加收入,而且胃口并不太大, 如果每年的收入有个10%的提高,他们就很满足。

对自己将来的预测:以现在为终身职业

应对变化: 保温饱的思想是他们的核心,除非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化,把他们这几年的上升生活毁了,他们才会成为动荡的分子, 所以中国经济的小幅下滑,并不会改变他们的思想倾向

标签: 售卖自产的农产品

 

3. 产业工人和农村失地农民

       这些人来自农村,但除了体力已经没有任何资源可用。

现在: 这群人社会地位低下,混个正宗的城市待遇都很困难, 再去务农已经不可能,要么没地了,要么已经不会干农活了。靠体力打工唯一的收入来源, 工作辛苦,收入低。失业率一上升,冲击的就是他们。他们也是中央保8的主要照顾对象。

追求: 他们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财富是最渴求的东西,成为民营企业家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对自己将来的预测: 没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现在的状态定为人生的临时状态, 如果保持现状,可以想到他们将来没有好的医疗,好的教育,以及退休保障,甚至结婚都是难事。 虽然其中某些极其个别的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到其他社会阶层,但对整个人群来说,试图改变的努力是一定失败的,因为中国容不下那么多企业家。

应对变化: 这是一个最渴望变化的人群,城市对他们的歧视,贫富差距对他们的刺激,是他们的变化动力, 所以一旦经济下滑,本来就在底层的他们受到损伤还很大,他们就会是最积极参与动荡的一员。中国社会的稳定问题,其实就是对他们这群人是否稳定的问题。

标签: 大量加班

 

4. 非公有制经济的业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这些人来自社会各个层级,除了体力,他们还拥有专业技术能力。把业主也归于这类,是因为他们是社会最辛苦的人群(劳心,劳力,还要对社会权力机构低三下四),他们的收入虽然看着比第一类人群高,但他们的安全感并不强。

现在: 这些人吃的饭都是国有经济留下的边角料,却是中国经济的主力,也是GDP增长的最重要发动机, 多数人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持肯定态度,但他们拼的都是低价和低成本,投入的既有时间也有精力,和第一类人群比,他们的能力学识并不差,但收入和投入比远小于第一类人群。 他们都在城市里工作,社会地位高,工资相对第三类人群也高,但他们的压力也大,焦虑度很高,高房价是他们的心中之痛。

对自己将来的预期: 他们的目标还是成为本人群的顶尖人物,通过创业,或者积蓄、投资来获得将来的生活保障, 并没有改变自己阶层的愿望,只希望在本阶层里提高收入,通过金钱得累积增加安全感。

应对变革: 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基本是只动嘴不动手的,出现动荡时,毕竟家底比较厚,承受力强,家庭也是阻止他们参加动荡的主要因素,所以愤青多,实际参加少。

标签: 抱怨房价太高

 

5. 城市低收入人群

       这批人很多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被文革耽误以后,成为缺乏专业技术能力的一群。做专业技术,他们不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体力活,他们不如进城务工的农民,所以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就比较低,现在所依靠的都是原来的房产或者子女的接济。

现状: 低收入,没资源

对自己将来的预测: 等待退休和子女成才

应对变革: 他们是改革受益最小的一群人,目前对社会的不满最多的也是他们,但毕竟年事已高,变革的动力不足。

标签: 某种气功

 

6. 老人和未成年人

       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不是现在社会的动力。

现状: 城市老年人主要靠退休工资,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劳动和子女接济,未成年人靠父母。

对自己将来的预期: 对我们现在基本没用, 唯一一点值得主要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未成年人,都慢慢地把自己现在的生活水准设定为最低线了,因此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不像现在的中老年人对共产党的有感激之情, 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可能对社会更不满。

应对变革: 无力参与

 

总结:

每个阶层,都有他自己高端人群、中端人群和低端人群,比如,第一类中小镇上的警察和省委书记, 第二类中的种粮大户和土地贫瘠的农民, 第三类比较均衡, 第四类人群中的企业高管、企业主和小文员, 第五类比较均衡。但是,从安全感来说,第四类人群,要有比较大但又不是很大的财富才能带来安全感,而第一类的人群,没啥财富也有安全感。 所以,收入不同,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并不是划分他们的依据,是否有既得利益,是否会造成负面的改变,才是比较好的划分依据。

 

 

第二部分:预测

 

从有关中国经济政治的一些公认的结论和阶层分析预测下个十年二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其实,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现在状态,绝大多数高层精英都有共识,分歧并不多,有很多根本性结论,基本没人反对,关键是解决方案有不同。 我也结合各个阶层分析来预测一下,各位看官,看看俺的远期预测是否可靠。

 

有共识的结论:

1.       高投资,高储蓄,高顺差, 高出口,低汇率的现状不可持续,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是远期保八的唯一办法;

2.       腐败经济、权力经济、垄断经济只会越演越甚, 原因很简单,还是那句著名的话:拥有权力的人永远有扩大自己权力范围的冲动;

3.       房地产的兴旺不可能长期(十年二十年)持续;

4.       经济空心化日益严重,做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些实体产业往往不如买块地增值;

5.       输入型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6.       权力经济日益严重,民营企业仍在增长,但相对比例下降;

 

我的对中国经济的认识:

1.       扩大内需有难度,而且难度非常大,没有公平的分配制度,没有对教育卫生系统的成功改革(在官僚体系之下,谁愿意把自己的既得利益主动分配给农民工啊),基本没可能大幅提高内需;

2.       现在是调结构和时间赛跑, 如果我们能够在投资、出口、环境污染,低价的大宗原材料等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消失前,成功调整结构,我们还能获得新的二十年高速发展。 如果,调整没跑赢,那中国经济的停滞是必然的。很有可能的结果是,结构是调整了,但只完成了一小部分,所以还是获得了一点持续的动力,但是,原来的发展动力消失的更快,两厢抵消,最终还是在若干年后丧失高增长的动力(小增长还是有的)

3.       现在全社会各个阶层, 除了部份因为文革而耽误掉的城市失业居民,对共产党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是认可的,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和城市知识人群,就是风险最高的第三层(产业工人和失地农民)也是有工作的,经过辛勤劳动,也有不少积蓄,其实他们也是三十年改革的受益者,只不过受益比较小而已,而且,经过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反而有提高,国际市场更广阔,中国经济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完,所以,再有n年(N<15年》的中高速增长(>5%)是很可能的;

4.       在转为内需驱动前,或许会有小幅度的调整,发生在三五年间,现象就是经济发展下滑,但总体还是可控的,房地产可能还能处于高位状态,通货膨胀也能控制住;

5.       本质上来说,庞大的的政府行政开支在增长到税收无法支付时,通货膨胀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好在这种情况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才会发生;

6.       如果十五年后,经济出现比较大的回调,导致很多第三类人群,也就是产业工人失业,这批90后就会成为社会动荡的主体, 届时,最可能的不是所谓“工人起义”, 而是中央政府内部在应对这些事态时发生分歧,导致分裂,发生社会动荡, 反过来破坏经济,从而破坏原来的阶层,然后一部分人要重新排队,划分社会阶层。

7.  建国以来中央政府的更新换代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机制,这恐怕是最最不稳定的因素,如果碰上经济保8不成,出现社会动乱,这个因素可能发作。

 

我对中国房地产的认识:

1.       和国外的“泡沫论”以及“健康论” 不同的是,我是近期看平,远期看淡。

2.       中国的房地产显然是个超级大泡沫,但很可能的是,这是个几十年的泡沫。 看空看多双方都有道理,看多的道理是,中国经济发展,房子需求是刚性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其实刚性需要和地少都是错误论断,当人均有三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的时候,没人再把增加十二十平方米作为“刚性需求”,同时各位看官不妨去查查楼房的人均占地面积和中国可供建房的土地数字),更重要的是,见到了东亚地区所有的岛国房价一路上涨,几乎所有的国民都认为房子永远会涨, 这是个有史以来的超级巨大的预期, 经济史就没出现过,光把这些预期给消化了,就得二三十年。看空的一方是,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每年30%增长,那么多年下来,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日本,加上人口减少,和楼层越盖越高,空置率就越来越大,房地产迟早要崩盘。

3.       中央政府的态度: 房地产不能不让它发展,那么多钢筋、水泥的产能,以及那么多男性产业工人, 那么多银行资金,都需要房地产这个出口,要是房地产不发展,如何消化那么多就业人口,更可怕还不是就业压力,最怕的还是,如果房价跌一半,近几年买房的人都不还房贷了,银行体系立即崩盘,那还得了?还有,中央政府手中,打压房价的工具很多,比如地产税,交易税,限购令(后面讲讲限购令)等等,我称它为“锤子”, 但抬升工具,我称为“撬杠”不多,因为如果真的经济出问题,政府是不可能用行政手段来强迫民众买房的,所以中央政府很珍惜而且并不希望这个只涨不跌的预期消失。但是,房地产老是发烧也不是个办法,光民愤就受不了,外加高房价是提升内需的杀手(大家都在储蓄付首期和房贷了,谁敢消费?), 同时房价上涨加剧外资流入,加剧现有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没看到现在央票一轮轮地在发行吗?存款准备金已经是历史最高,都是在控制流动性,从而控制通胀),这样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更大,如果经济结构调不过来,大批产业工人不稳定住,社会动荡是迟早发生的, 动荡又进一步破坏经济, 把第二类农民,第四类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影响了, 变成了另一个动荡因素,这个社会就麻烦了。 中央政府的解决办法实际上是“打时间差”, 现在控制住稳定住房价不在上涨,或者低于通胀的上涨幅度,然后靠二三十年的通胀把这十几年的涨幅消化掉,而且因为建筑质量的问题,二三十年后房子就几乎没法住了,这等于也是压制房价的办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软着陆”。所以还是任志强理解的对:“中央政府没有说要打压房价,只说稳定房价”。 以中央政府的财力和控制力,我相信他们能做的头几年,也就是第一步控制房价不涨,我认为能做的,后面要看经济结构调整成功与否。

4.       所以,我认为中国未来十年的房价在头三五年可能还有轻微的上升,三五年后一直会在平稳中,加上通胀因素,等于在下降。考虑到这点,现在进场指望再远期(大于十年)从房地产投资中获利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如果经济结构调整不好,出现暴涨之后暴跌都很可能的, 总之没有再大涨的可能性了。但是,你也不能等个十年二十年的, 人生有几个十年二十年?人也不能等到那个时候,所以,有实际居住需求的人,如果还能等,就再等个三五年,如果不能等,我建议钱够了就买,但绝对不要指望十年二十年后你的房子还能翻个三四倍, 不跌下就算不错了。

 

综合预测,中国社会不能丧失稳定,不稳定是一切恶性循环的起点,而稳定的关键点就在第三类产业工人,稳住产业工人的关键点又是扩大内需,让产业工人有工作,顺便有点将来的住房医疗退休保障,这样才能延缓社会矛盾的发生。可是,蛋糕就那么大,现在是强势机构个人拿大蛋糕,弱势群体拿小蛋糕的时候,还没事,如果蛋糕不再变大了,也就是内需增长速度不够,国际市场萧条的时候,或者强势机构的胃口越来越大的时候,(这是很可能的事情,大家看看中国各级政府的行政开支占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比例), 必然挤占弱势群体的蛋糕, 弱势群体本来就少的蛋糕都没了, 社会动荡就会发生, 如果政府内部保持一致, 那还不怕,但政府内总有人会利用民间势力到达自己的目的的,所以,出现分歧并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很高。不过,那可能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了(至少10年以上),今后几年经济还会继续增长, 社会依然长治久安,各位要办啥事,要创业,趁早!

 

补记:

1.      我相信中国的全民医保是永远建不起来了,现在中央政府那么有钱,权势机构胃口还不够大的时候都建不起来,以后就没可能了。

2.      有空大家看看明朝末年的那些故事,好似曾相识啊, 原来历史可以重演的。

3. 限购令是一个典型的政府利益官员发布的政令: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本身都是已经有几套房子的人,他们也没有现金付再首期买房了,也不敢再买房了,所以这个政令根本不伤及包括他们在内的现在的有房族(我说的第一类人群的利益都保护进去了)真正想限制的人是外地外国的游资,而外地游资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人的,实际上还是第一类人群靠限制第四类(非公有制经济人群)的潜在利益来平息民愤,当然不小心也伤害了刚刚进城的非公有经济人员的潜在收益。还有北京的抽签上车牌,本质上是牺牲现在还没有车的人的买车的权利来保护现在有车的人的道路畅通,让没车的人花更多时间在路上,而让有车的人更节省时间。其实真正公平的做法是提高车牌上收的税或者对在北京本地卖的汽油征较高的税,通过提高现有车辆的运行成本来限制车子数量(从这点来说,上海的拍卖车牌的方法更公平),可是这样一来,伤害了制度制定者的利益,因为这个团体享受的都是隐形福利,并没有大把现金,支付这个明的成本对他们损伤太大。所以中国的任何改革措施出台,包括最难啃的医疗和教育,都绝对不会牺牲措施制定者以及实施者的利益的,首先要绕开他们的,然后再兼顾其他集团,现在经济在增长,出口高,财政宽裕,还有空间和本钱绕开,等这些空间和本钱没有了以后,麻烦就开始了渐渐增长,直到某个大事发生,利益重新调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